黑龍江 顧曉濱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周年的思考
黑龍江 顧曉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2011年12月11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十個年頭,是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深刻變化的十年,是中國的經濟與世界進一步融合,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的十年,是和世界分享繁榮和實現共贏的十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軌道,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里程碑。
十年來,在諸多困難和嚴峻挑戰面前,中國始終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姿態,忠實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和知識產權等領域,進行廣泛和深入的開放,走出了一條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道路,恪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積極主動地承擔相應的義務,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和一致好評。通過入世后的不懈努力,對于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世界多邊貿易體制而言,從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參與者,逐漸成為促進多邊貿易體制建設的推動者和重要支撐者。
數據顯示,我國入世當年即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是9.59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只有800美元左右;而到了2009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33.54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已達4 000美元。
對外貿易的發展更是迅猛異常,2001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額是5098億美元,入世后的前6年,每3年翻一番,于2007年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2008年更是創下2.56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09年,盡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下,中國的對外貿易出現了多年未遇的下滑,但仍然于當年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外貿大國。
10年間,中國的出口規模和進口規模分別增長了4.9倍和4.7倍。目前中國的平均關稅水平從十年前的15.3%下降到9.8%,略高于發達國家6.5%的平均水平,但遠低于發展中國家46.6%的平均關稅水平。
十年來,中國開放了一百多個服務貿易部門,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涉及三千多個法律法規的清理工作。在中國學習和運用市場規則,加快建立穩定可預見的貿易制度,商業環境更加開放的過程中,外國企業分享了中國市場成長的機會,通過將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和“透明度”、公平競爭等原則,融入到中國的經濟制度中去,使市場意識、法治精神和知識產權等觀念深入人心。
中國一向重視進口最不發達國家的商品。盡管目前多哈回合談判尚未有結果,2010年,中國仍單方面宣布用三年時間將來自最不發達國家95%以上的商品進口關稅降至為零。這一切表明中國已走向世界。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綜合國力得到空前增強。
完全可以這樣說,入世以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所發生的積極變化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在入世后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但同時中國也面臨著來自國際和國內的諸多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也同樣是空前的。
過去10年我國遭遇的國際貿易摩擦呈現快速增長之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各國經濟復蘇進程進一步分化,一些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自顧傾向強化,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中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針對國。
1980 --1989年,我國被訴反傾銷占世界反傾銷案總數的4.6%;1990--1999年達到13.2%;
2000 --2009年,我國被訴反傾銷占世界反傾銷案總數的26.3%,2005--2009年更是達到了34.7%。
從遭受貿易保護措施的情況來看,大致可以分為政策性和技術性兩大類。政策性貿易保護措施以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特別保障措施)為主,以法律的形式和手段來制約其他國家進入其市場或對其相關產業造成威脅。近年來這種措施已趨于常態化,且越來越多發于在國際市場上與我們處于同等競爭水平的如印度、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
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則多集中在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發達經濟體有健全完善的標準體系和檢測機構。為防止我國出口產品對其相關市場的沖擊,先后出臺和更新了多項技術性貿易壁壘新規定,如紡織品行業的REACH法規、禁用偶氮染料、紡織品生態標簽標準、Oekotex100認證標準等。這都會使我國相關產業的出口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和風險。
從2007年起中國開始進入入世的后過渡期,而與此同時,由美國華爾街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金融大危機也開始在全世界蔓延并逐漸波及中國。
金融危機以來,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對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嚴重阻礙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也極大地延緩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順利運行。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今后要想又好又快地發展,就必須在既要保持適度的開放又要實行必要的保護上下工夫。而且,無論是適度的開放還是必要的保護,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
同時,所采取的任何開放或保護措施都必須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因此,更好的掌握并能熟練運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更好地為我們的經濟建設服務,將是我們不懈的努力方向。
相比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致力于沒有歧視性的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建設無疑更加重要。目前的多哈回合談判如果能夠順利完成,受益的將是全體世貿成員,世界貿易將出現一個更好的環境,世界的經濟復蘇也會進行得更快。
今天的中國,光榮與夢想,繁榮與進步,標志著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時代、更是一個責任重于泰山的時代。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按照加入WTO的承諾,于2005年中國物流業全面對外開放,全面開放使我國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為此,海外物流企業非常看好中國的物流市場,并翹首期盼著這一新的利潤源泉的到來。
對于中國的物流企業來說,在不斷前進的同時如果能夠借助外力固然是好事,但物流市場、物流企業的成熟和繁榮并不是僅僅靠外力就能實現的,必須要靠物流從業者內在的企業文化和發展戰略,在練好內功,自我完善的基礎上進行符合自身能力的市場定位,從而保證物流服務跟上物流市場需求的步伐。從這方面看,只有發展成為學習型、知識型的企業,針對不同制造企業或物流服務需求者,制訂出更加具有合理性、節約性、差異性的物流服務,有效的為企業節省投資和費用,減少庫存、降低風險,才能成為客戶長期重要的戰略伙伴。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物流中心之一。早在幾年前,美國UPS,德國(DHL)等進入中國市場時,業界就盛傳“狼來了”,總擔心被外資擠占我們的市場份額。幾年過去了,中國物流業不但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反而出現了快步發展的可喜景象。其根本就在于國家政策的引導,企業自身的修煉及企業開展物流服務的得天獨厚的本土優勢。事實證明,只要我們的物流企業信守承諾,創造企業的誠信形象,從客戶的立場出發,用心體會,反應迅速,努力為物流產品創新開拓思路,并做到全程跟蹤服務,創造便利迅捷的服務,我們就完全可以和外資企業互利合作,實現共贏。正是中外物流企業的兼并,合資與合作,激活了中國的物流市場。一些國內物流行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和國際知名企業強強聯手,不斷取長補短,催生了一批如中外運這樣營運范圍覆蓋全國,物流服務延伸境外的國際知名的優秀物流企業。
作為物流管理者,要不斷地學習物流的科學管理方法。在誠信至上,技術驅進,信息至上,人才第一的今天,貨運代理的當務之急是創立新的企業組織結構,合理運用物流信息系統,資金系統,功能系統,演義物流的本質就是在成本上、時間上、服務上、資本上、信息上物流給客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好處,努力為客戶進行供應鏈總資本的節省,為跨國經營的企業開辟暢通無阻的通道。
為此,物流知識的更新,物流人才的培養,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編輯 李艷華)
(作者單位:黑龍江旅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