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曦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跨文化傳播》體驗式雙語教學改革研究
◆劉 曦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跨文化傳播》是在博采眾長、吸收眾多相鄰學科理論和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跨文化知識和能力是傳播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要求,我們希望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國際文化素養。
跨文化傳播 交叉學科 文化素養
今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公報對文化創新與創造前所未有的重視,說明在“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作為新世紀的人才應樹立世界眼光,跨文化傳播課程的開設正是希望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傳播學人才。這幾年浙江的對外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需要大量不僅能熟練運用外語,同時具備國際輿論傳播能力的跨文化傳播人才。國際輿論傳播能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通過有效的跨文化傳播努力塑造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遏制國際輿論傳播格局中“西強我弱”的局面。
《跨文化傳播》是在博采眾長、吸收眾多相鄰學科理論和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該項課程作為傳播系高年級學生的專業選修課程,使用雙語教學,旨在培養學生首先具備一種和平共存的態度,在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的今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跨文化知識和能力是傳播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要求,我們希望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國際文化素養。一個合格的傳播工作者必須對重大國際問題上的中國因素和重大國內問題上的國際背景有敏銳的洞察力,要能夠在不同的話語體系間進行熟練轉換,需要不斷進行思維變換,用人文和感性的話語表達自己。這也是跨文化傳播課程的教學宗旨和最終目標。
該項課程將“中西文化比較”、“文化與價值”、“語言文化與交際”等教學內容濃縮到“跨文化傳播”一門課上。教學內容廣泛,從文化的定義到傳播學中的傳播行為和交際模式;從分析文化價值觀理論體系并且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語言學角度的探討中英語言特點到非語言傳播中的文化因素等,信息量非常大。
本課程的教師接受過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這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課堂、課上師生互動。課程主要采用4A網絡課程的形式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全面整合教學資源,真正實現課上和課后的教學互動,幫助學生更為便捷的使用教學資源,也便于學生更好地彼此分享學習經驗。在平臺上教師與學生保持聯系,解答相關問題。課程的大綱和參考資料等教學資源在網絡平臺上開放。同時,我也會將同學們的優秀作品放在平臺上供同學之間交流和借鑒。
該項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其主要創新是我們設計了學生的自主研究和體驗式教學,該項教學環節的設計主要有研究性、體驗性、自主性三個特征。
本課程強調研究性學習,在課程設計上我們強調課堂分組討論與小組陳述相結合,教師會設計相對容易的專題和課題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準備并做課前發言,由同學和教師提問,最后由教師講評。例如:中西方的友誼觀等,現在已存有不少學生的作品,學生在這環節上參與度非常高,而且成就感很強。這兩種形式的結合,有助于學生對跨文化交流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理解,對跨文化交流實踐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學會在有序方式下有理有據的陳述自己的觀點,這一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面向大眾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學生深感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習受益匪淺,即鍛煉了英語的口語,更重要的是磨練了心理素質,不怯場,敢于公共演講,這也是傳播學專業學生所必備的素質。由于每次討論和觀點闡述的選題都有預先充分的設計,主題吸引人,學生積極性高,課堂的氣氛活躍,效果良好。
該項課程準備建立跨文化交際自主學習庫”及“跨文化交際案例學習庫”,跨文化傳播的學科更新很快,文化的交融和沖突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革會不斷變化,課上的時間有限,因而建立自主學習庫,提供課外閱讀資料,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了解最新的學科前沿。“跨文化交際案例學習庫”的建立是幫助學生通過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的能力,大部分沒有實際的跨文化交流的經驗,因為通過案例的學習是豐富其經驗的捷徑。
體驗式教學也是該項課程改革最重要的一環,盡可能利用課內外的資源讓學生們對中西文化的差異以及傳播的途徑有所體驗,加強學生們的直觀認識,具體有以下幾種教學的方式。
1.小小聯合國
由不同小組分工合作代表一個國家,然后收集整理代表這個國家的典型文化,然后由其做演示和陳述。然后代表不同國家的小組之間可以交流,特別在跨文化沖突這一章節中,大家總結分析得出沖突產生的原因。
2.角色扮演游戲
在課堂上,角色扮演也是同學們比較喜愛的學習方式,學生根據教師指定的一些話題,自己進行創意和設計表演,現在學生的作品有改編的《項鏈》、《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與留學生互動交流:本環節強調學生在與留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文化差異,該門課程的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留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我院承辦了學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因而可以很好的整合雙語教學和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兩方面的優勢,在每個學期安排實踐課程與留學生進行體驗式交流會。目前為止,已經安排了三次跨文化交流,分別在中韓、中美學生之間開展了互動交流,我們專業的學生向留學生展示了各種中國文化,例如,剪紙、戲曲、武術等,他們在課堂上也就一些中西文化價值觀的差異進行了座談,例如《孔融讓梨》,美國學生無法理解孔融為什么讓梨,中美學生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課堂氣氛融洽,學生們樂于參與、積極性很高。
近三年的課程實施表明,這門課程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和國際文化的興趣、提高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有重要作用。學生對此課程的參與度高、語言能力增強、學習主動積極,期末有小組共同的研究成果,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三年下來該課程在培養學生專業思想、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研究性,增強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然而,體驗式教學的開展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學生還欠缺主動探索學科前沿的精神,另外在語言應用上還有待進一步的協調英語和中文的比例,由于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其接受程度和參與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英語口語比較好的同學熱情比較高,相對來說英語比較弱的同學則一直不太參與,就此問題我也會進一步探索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們的熱情,我會緊跟學科發展的步伐,不斷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鮮明的特色,努力使《跨文化傳播》課程成為傳播系有一定影響、有鮮明特色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