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濱
(山西省長治縣東和小學)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良好的閱讀習慣,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自學能力以及后續學習起著重要作用。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是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由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把閱讀放在重要位置,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讀書感興趣,才能興致勃勃地去學習,去探索,才能取得最佳效益。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十分貼近生活,適合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用心地發掘它。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質疑,大膽想象,對學生提出的疑問不要死套,可靈活掌握,著重做到“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選好書、講故事等形式,引導學生對周邊的人或事進行觀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不同人、不同事之間的聯系,以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加強閱讀材料的感染力,喚起再造想象從而更好地引發學生的閱讀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于學生興趣、愛好、思維方式、認知水平等因素差異,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件事物學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應尊重他們的自我感受,通過有目的的閱讀、動筆式的閱讀、廣泛的閱讀、創新的閱讀、精讀、略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閱讀習慣。
我常給學生提出兩個閱讀課文的要求:一是讀熟,二是讀好。讀熟課文最起碼的要求即能用普通話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停頓、抑揚頓挫、節奏把握、讀出情感。怎樣才能讀好呢?我的理解是引導學生反復地讀課文,在學生讀課文之前,教師應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讀熟后,大凡其意蘊以能自悟,無須教師苦口婆心地講解。通過學生扎扎實實地讀,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前后聯系逐層深入地讀,引導學生在文中走個來回,完成對語言的玩味,賞析和內化,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生的意志,正處于逐步形成發展時期,他們往往缺乏堅持閱讀的恒心,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嚴格要求,持之以恒。以正面誘導為主,對于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的閱讀習慣,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對于給學生提出的某項閱讀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時緊時松。通過耐心、細心地引導學生拓展閱讀空間,不斷激發學生的熱情,潛移默化地引導,最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我們要在閱讀教學中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重視閱讀效果,注重正面引導,給學生閱讀的時間,給學生閱讀的內容,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去感悟,使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