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褚丹榮
語文教學中激趣方法之管窺
黑龍江 褚丹榮
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行啟發式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這是與傳統教學的根本區別之一。因此,如何在課堂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每一堂課之前應該充分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備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本文淺論了語文教學中的兩種激趣方法——懸念激趣法和提問激趣法。
語文教學;興趣;激發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和引導人們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智力發揮和工作效率。科學家做過這樣的研究,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發揮80%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學習活動也是如此。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因素,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前提。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由于語文課內容豐富,語言博大精深,學生學習語文時,興趣的作用更大,其學習往往隨興趣而遷移。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什么時候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就上得輕松、活潑;反之,課上得就沉悶,毫無生氣。
既然如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成了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怎樣才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把每一堂語文課都上得非常精彩,讓學生樂在其中呢?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引發學生的興趣,就要在學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期待的情境,使他們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結進行學習和思考。其中一種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創設懸念,使學生帶著一種期待進行學習。懸念具有很大的誘惑力,給人造成一種躍躍欲試和急于求知的緊迫感和心情。這就如同古典章回小說中,在情節向前推進或是在高潮出現之際,突然中斷,給讀者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情境,用“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讀者。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關于運用懸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要使學生對問題或事情產生好奇心,對課文的學習有一種“追下去”的懸念心理,使他們帶著一種心理的期待情境去學習。
例如,我曾聽過一堂觀摩課,教師講的是《威尼斯商人》,他有意識地將既驚險又新奇曲折的故事簡介給學生:威尼斯的年輕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朋友而向猶太富翁夏洛克借了三千塊錢,并答應了夏洛克提出的苛刻條件,到時如還不上借款,必須讓夏洛克在他身上的任何部分割下整整一磅肉作為處罰。其結果呢?恰好就是安東尼奧的生意虧了本,無法按期還清借款,他該怎么辦?故事結局和好心的安東尼奧的命運如何呢?這時學生對安東尼奧的命運充滿了同情和強烈的探知欲,他們以焦慮的心情去閱讀課文,循著教師的指導步步深入下去,一直持續到課的結尾。
又如,我在教《藥》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見過用人血饅頭治病的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小說《藥》就是寫用人血饅頭治病的事。你們知道“藥”是說明什么的嗎?這樣一個懸念的設置,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使他們產生了一種急于渴望了解事情經過和結局的心理。
運用提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激趣方法。但是,教學的實踐證明,簡單的問答式提問法,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遭到抑制。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不能隨便運用問答式。必須使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包含著矛盾。有了矛盾才有思維。因此,教師提問時,應在提出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以后,就順著思路逐層深入地追問第二個、第三個問題,采取“環環相扣、步步緊逼“的方法,促進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
例如:有一位教師教《祝福》一文時,她為了讓學生能從具體的啟發上升到抽象的概括,由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能步步深入到課文的藝術境界中去,讓強大的藝術力量感染自己,他就抓住作者通過“祝福”這個細節描寫,來層層深入刻畫祥林嫂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極大變化,并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步步進入到課文的藝術意境中去,真切而形象地了解祥林嫂的悲慘遭遇。
第一個問題:課文在描寫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祝福時她的表現和精神狀況是怎樣的?
第二個問題:祥林嫂第二次進魯家后,祝福時她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又是怎樣的?
第三個問題:祥林嫂在捐門檻后,祝福時她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又是怎樣的?
第四個問題:祥林嫂最后是怎樣慘死在祝福的爆竹聲中的?
這些問題,既抓住了“祝福”這個具體的情節,又層層深入地揭示了祥林嫂在罪惡的封建制度壓迫下所受到的悲慘遭遇;既扣緊了課文的主要線索,又用緊逼的提問,把學生的思路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到這一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社會意義,也在層層深入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又如:我在教《裝在套子里的人》第一段時,先下載了一張別里科夫的肖像畫,然后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別里科夫為什么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的雨傘、表、小刀都用套子套上?第二個問題: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個問題,別里科夫為什么“用棉花堵住耳朵”呢?這三個小問題,小而具體,卻又抓住肖像描寫的三個要點,逐個深入到人物性格的本質上去。因此,能很好激發學生解疑的興趣,并在發現矛盾和解決矛盾中,真正領會肖像描寫的諷刺意義。
(作者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