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黎
(吉林石化工程學校)
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教學的思考
◆王春黎
(吉林石化工程學校)
目前,相當多的中職學生文化素質太差,連最起碼的語文常識都不知道。
1.學習動機不明確
很多調查表明,不少中職學生對學習都有“被逼無奈”的感覺,他們迫于家長的壓力上學,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學習壓力,沒有學習動力。
2.學習興趣不濃厚
作為初中階段基礎教育淘汰出來的中職學生,大多數都不能正常接受語文素養再教育。有的學生對許多事物都缺乏應有的興趣,尤其是談到學習就心生厭倦,對語文學習也是如此。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到職校是來學習專業的,語文和專業是兩碼事,學不學無所謂,對語文課程缺乏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從不主動學習,更談不上刻苦努力。
3.基礎知識不扎實
這是中職學生語文知識的現狀,也是中職語文教學舉步維艱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數新生語文基礎極為薄弱,表現為“聽、說、讀、寫”幾乎無一過關。
上述情況表明,中職學生語文知識欠缺的現狀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教學中,這是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
1.明確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理念
(1)全面熟悉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
近年來,各中職學校紛紛擴大招生規模,招生專業多,學生構成復雜,教師面對的教學對象也越來越復雜。它要求教師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教育背景、求知欲、知識儲備情況、學習習慣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差異,對學生具有的知識、讀寫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這樣,既可摸清學生的思想和知識底子,也可為以后有針對性的教學作個鋪墊。
(2)培養以學生為主題的學習氛圍
中職語文教學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愛好安排教學活動,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找到新的學習動力源,進而不斷產生新的學習動機。
2.選擇有針對性的教材內容為主線
任課教師要有全新的課程意識,要在培養中職生綜合職業能力目標的促使下,根據綜合職業能力課程理論對中職文化基礎課的定位來研究現行的中職語文教材,有選擇、有揚棄地對其進行整合。根據必需、夠用、實用、規范的原則篩選教材,精選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未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課文為必學知識,挑選與專業相關,能同學生的職業能力聯系得上的課文為選修知識,以能拓展學生視野,啟動學生思維和感受能力的課文為任選知識。這種對教材進行“量力性”的分類和篩選,能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既可為“強者”提供拓展知識的空間,又能完成對學習困難者的基本教育任務。
3.結合實際科學地分配教學時間
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的心理運動處于經常波動之中,分為五個階段,中職學生也是如此。第一階段,上課開始的前5分鐘,學生處于興奮的初級階段;第二階段,5~15分鐘,學生的心理維持在較高的興奮狀態中。這段時間,學生的求知欲比較旺盛,注意力比較集中;第三階段,15~25分鐘之間,學生興奮狀態減弱,抑制增強,注意力渙散,出現疲勞現象;第四階段,從25分鐘開始,學生的心理又開始興奮,持續到第35分鐘;第五階段,從35分鐘之后到下課這段時間,學生的心理又開始疲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在第一階段,可運用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等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第二、第四階段,可講授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第三階段,應適當提問、討論,或做課堂練習,或講述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或者聯系實際,這樣既可以調節學生上課的情趣,又可誘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在最后幾分鐘,可讓進行口語訓練等,以便學生把掌握的知識迅速轉化為技能。
4.聯系實際不斷改進輔導方法
方法常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是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就是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技巧,就能不斷地獲取新的語文知識。以下幾種學法就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預習聽課法
要求學生在聽老師講解分析一篇課文之前,按一定的教學要求,通過自學解決一部分問題,對較難理解的或不懂的內容進行圈點勾劃,再通過聽課解決這些問題。采用這種學法,學生學習的期望性大,聽課時目的更明確,注意力會更集中,學起來也會更輕松。
(2)復習作業法
要求學生在語文作業前,首先應對已學過的語文基礎知識作系統全面的復習,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語文作業的準確性。運用這種方法,能以作業的手段來強化學生復習,通過作業來進一步復習鞏固知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
(3)作文構思法
按照常規要求,學生動筆作文前須打腹稿,要對整個寫作過程作一個全面的安排設計,要考慮如何落筆、行筆和收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絕大多數學生作文時,輕思考,重動筆,不多加思考就作文,因而導致“半途而廢”、“重起爐灶”等現象。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會導致學生作文毅力的減弱,信心的減退,興趣的降低,最終造成怕寫作文的結果。解決這種現象,要求教師在學生動筆前對其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確定文體,確定寫作方法,對整篇文章的先寫什么和再寫什么進行設計,最后才導其動筆。這樣,學生就能寫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5.全面了解,重視薄弱環節
(1)強化基礎知識教學
基礎是后續學習的能源地,基礎知識堅實與否,對學生后續學習的積極性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激發學生后續學習的動力,就必須從基礎抓起。對基礎特別差的,大膽地降低要求,提出最低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先從字、詞、句抓起,一步—個腳印,然后逐步過渡到學習分析文章,學寫片斷,讀古詩,寫短文方面,使之走上相應的知識臺階;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則主要針對薄弱環節作一些專題輔導,做一些專題訓練和過渡練習,為其后續學習掃清障礙。
(2)狠抓課外閱讀
學習語文只注意課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第二課堂,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多讀一些中外名著、名人傳記等有價值的書,多背些經典的范文。這樣既能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感受重點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豐富知識,擴大視野。
(3)注重能力訓練
成功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習鞏固知識,而且能進一步打開學生的思路,開拓學生的眼界。教學實踐中,我依據《中職語文教學大綱》關于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和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有目的地編排語文能力訓練內容和訓練程序,采用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要,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通過語文課程的教學,將母語文化滲透到學生的人格中去,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成長鋪設最真純最亮麗的心靈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