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媛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刻板印象對“90后”大學生服務與管理的影響性研究
◆呂 媛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從 2008年開始,20世紀 90年代最早一批出生的人已經以其自有的姿態跨入了大學校門。這意味著,這個龐大的群體很快就要走上社會大舞臺,為整個社會注入新鮮血液,成為社會中最具活動力的群體。因此,如何有效地針對“90后”大學生進行服務與管理,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時代意義。本文從社會對“90后”的刻板印象解讀開始,結合“90后”大學新生的調研報告結果,勾勒出“90后”的真實特征,并對這樣的綜合特征提出相應的服務與管理方式。
刻板印象 “90后”大學生 服務與管理
提到“90后”,大多數人會聯想到“非主流”、“腦殘體”、“膚淺”、“性開放”、“自私脆弱”等負面的詞匯,這就是社會對“90后”的典型的負面刻板印象。
“90后”出生年代的特殊性和時代大背景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形成:他們出生在物質極其豐富的年代,沒有經歷過任何社會動蕩;他們出生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手機、電腦、MP4等相當普及;他們是中國第二代獨生子女;他們受著現代情感觀念的影響,電影、電視、網絡無時無刻不向他們灌輸各種各樣甚至互相矛盾的戀愛婚姻觀念……這樣的大環境決定了他們追求新潮,超前消費,崇尚物質享樂;依賴網絡,自理能力差,缺乏團隊意識;孤獨脆弱,親情觀念淡薄……由此而表現出的桀驁不馴的反叛言行不為社會主流所接受,進而形成了“非主流”、“90后”的負面刻板印象。
與負面刻板印象相反,時代也賦予了“90后”很多優秀的特質。正因為生在中國改革發展速度最快的歷史時期,長在信息飛速發展、思想解放的年代,“90后”思維相對更加活躍,知識面廣,在計算機方面的應用能力強,視野寬,對新事物接收能力強,有時代責任感,有一技之長。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壓力下,“90后”心態更加開放,敢于質疑,敢于語言創新,敢于極力表現與眾不同的一面。“90后”也因此成為了更加理性的一代。
社會對“90后”的刻板印象并不代表現階段“90后”大學生的完全真實狀態。2008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首份針對“90后”大學新生的調查報告,對“90后”大學生進行的較為權威的解讀。
調查結果顯示,與社會刻板印象不同的是,被調查的學生中僅有 10. 9%的人熱衷于“火星文(腦殘體)”或者“非主流”裝扮,其他的人更注重生活質量和品位。在人生信仰和心理承受力方面,他們當中有 34.5%的人缺乏信念,而 77%的人充滿自信,但當他們遭受挫折的時候,只有 9.4%的人會“從頭再來”,其他的人表示會留下陰影,甚至有人會一蹶不振。但是“90后”大學生心態比較開放,愿意接受新鮮事物。
調查還顯示,“90后”大學生的交際主要靠電話、QQ、短信來完成,77. 4%的“90后”大學生表示缺乏知心朋友,有時會因為無人傾訴而覺得空虛和無助。除此之外,“90后”大學生在情感方面也有著復雜的經歷,他們對性的認識也比較超前,超過半數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過情感經歷,其中一部分甚至談過多次戀愛。
“90后”大學新生的調查結果對教育模式轉變提供了有力依據。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摒棄以往的呆板說教理論,開展以服務為主導思想,將管理作為其次的輔助工具的教育方式,做到與時俱進,整理出一套以人為本的服務體系,形成培養人才的最佳模式。
“90后”大學生普遍信念缺失,經常會處于盲從、迷茫的狀態,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功利化的趨勢,但他們這個時期也正是重新樹立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最關鍵時期,引導他們接受社會主流價值的至關重要。
班級和黨、團隊、志愿組織作為開展學生教育的基本組成單位,在大學校園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黨、團、志愿組織的各種活動,如組織幫扶特困家庭、地震救災與自救宣傳等志愿者活動,不斷地幫助他們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觀念。
“90后”大學生對家庭依賴性強,創業意識薄弱,受挫能力差。但“90后”大學生更加關注個性化發展,敢于嘗試和創新,追求在最大程度上發展個性、實現自身價值。
“90后”大學生的確存在很多心理問題,網癮、叛逆、早戀等等,過早體驗性生活也對他們產生了負面影響。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方法得當與否非常重要。一方面,要保護他們的隱私;另一方面,又要讓他們愿意吐露心聲,排解煩惱。
針對這種特點,學校可以在網上開設心理咨詢空間,利用網絡聊天交流,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傾聽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減少和杜絕“90后”自殺、犯罪等系列極端行為的產生。
“90后”大學生自我主觀意識強,團體意識較差,通過組織戶外活動和訓練,讓他們體會信任與合作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學會感恩他人,增強團體協作能力。
“90后”大學生對計算機操作能力極強,英語運用能力也超出往屆的大學生。針對“90后”大學生的這個特點,學校可以進行揚長教育。例如,開設計算機維修專業班、英語翻譯特長班等相關的強化培訓班,并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結合獎勵機制來鼓勵大學生們積極參與。
前面說過,對“90后”大學生應以服務為主,管理為輔,如果還延續各項硬性規章制度的管理模式,他們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反而達不到很好的效果。在學校制度管理的基礎上,我們一定要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使其更有助于學生自身發展。
社會的刻板印象對“90后”大學生的服務與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社會依據,但刻板印象不能代表“90后”的全部,更不代表“90后”大學生的群體狀態。在對“90后”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要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90后”的大學生群體已經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們將承擔起這個時代的歷史使命。對“90后”大學生的深度解讀,對“90后”大學生的服務與管理的深入探討和研究,有助于“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引導他們建立完善的愛情觀和性觀念,培養他們的團體意識,使他們吸收精華,摒棄糟粕,終有一天成為真正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的一代人。
[1]曾秋菊,王俊壘.淺議“90后”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魅力中國, 2009,(7).
[2]全國首份 90后大學生調查報告.中國青年報,2008,(11).
[3]蔡曠.對 90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
[4]劉國帥.“90后”大學生教育與管理探析.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