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上海 201418)
畢業設計(論文)
——校企合作模式芻議
馬英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上海 201418)
針對傳統畢業設計(論文)模式不適應應用型高校發展的表現,提出了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即學生在實習的同時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此模式通過構建校企合作機制,從企業實際需求選題,專兼職教師共同指導,校企協同管理與評價,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應用型本科院校
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生完成全部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學習后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前期教學的深化和檢驗,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極為重要的綜合性實踐環節,它對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與綜合素養,增強畢業生的競爭意識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畢業設計(論文)的開展多局限于校內進行。隨著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模式的推行,這一傳統模式已愈來愈顯示出不適應性。而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是將畢業設計(論文)和校企合作結合起來進行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和校企實踐環節同步進行。其顯著特征是校企合作,理論實踐結合。在此期間,學生在深入企業進行實踐的同時又完成畢業論文。具體構想如下:
校企共同指導 校企共同指導,即校企雙方各有一名人員擔任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企業的指導教師可由企業的工程師或管理人員等具有相關資質和指導能力的人員擔任,校方的指導教師則為學校的專任教師,雙方共同指導學生開展畢業設計(論文)。對于實習學生比較集中的企業,也可以采取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5~7名學生,2名校企指導教師指導3~5組的方式。
校企共同管理 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須注重過程管理,明確校企雙方指導教師的職責,既明確分工又通力協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課題面向實際 采用畢業設計 (論文)—校企合作模式,關鍵是課題的選擇要結合合作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畢業設計(論文)課題通常由企業指導教師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提出,也可由實習學生在參加一定時間的實習后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及實習內容提出,畢業設計(論文)的課題內容應以企業行業面對的實際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強調所學理論知識的運用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校企共同評價 在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下,對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評價應采用校企共同評價的方式。答辯小組成員包括校企雙方的指導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校方其他教師等,企方指導教師和企方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對畢業設計(論文)及答辯成績的評定應作為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的依據之一。
校企合作、開放式辦學理念為畢業設計(論文)提供了政策與理論支持 我校是由三所全日制高等??茖W校合并組建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是一所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為辦學目標的學校。應用型本科院校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也不是高等??茖W校的簡單擴展,而是一個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要遵循人才培養的規律,以培養具有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加強基礎理論教學,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強化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為此,走依托行業、校企合作的道路。因此,在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下,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與企業的行業實際相結合,體現工學結合的教改思路,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是完全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定位的。
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吸納了校企雙方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這種模式充分利用了校企雙方在人力、課題選擇等方面的優勢,形成“1+1>2”效應。從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來講,也都來自于企業的需求。由于目前狀況下,相當一部分專業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有些教師有著“雙師”的名分,但也長期與企業脫離而缺乏工程師的實際能力,因而,在傳統模式下僅僅依靠校內指導教師來確定結合企業實際的選題是無法落到實處的。恰好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一方的指導教師熟悉企業一線的實際,選題必然結合行業企業的實際情況,而校方指導教師向學生講解規范、論文撰寫要求和行政管理的職能是合適的。同時,在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作指導教師,也能緩解高校師資緊張的矛盾。
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順應了學生和企業的需求,有利于形成三贏 高校學生實習是帶有就業性質的實習,也能解決學生在大四最后一學期內既要尋找就業單位,又要忙于畢業設計(論文)的兩難問題。如一些用人單位由于種種原因要求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盡早進入實習崗位,要求崗前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同步進行,畢業設計(論文)課題與本單位需求實際結合;也有一些學生由于升學等原因要求盡早介入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因此,采用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順應了學生和企業的需求,也體現了以滿足企業和學生需求為出發點的教學改革思路,有利于形成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
以企業為中心,搭建合作平臺 以企業選擇為目標、以企業需求為責任、以企業評價為標準,構建企業與學校共同發展的平臺。這種平臺可以是聯盟式、集團式或基地式等。通過這一平臺,將企業與學校緊密聯系在一起,維系校企雙方長期合作的關系。為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提供可能。例如,2008年筆者帶學生的畢業設計 (論文),通過與企業合作,完成了看似簡單的管理信息系統,卻為企業解決了紛繁復雜的數據處理問題,同時也使學生的綜合知識和應用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制度化、長期化為目標,建立高效運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 由于實施此模式既涉及企業、學校,又涉及企業員工、教師及學生,沒有高效運轉的組織制度是不行的。應設立校企合作機構,簽訂協議,制定一系列制度,并有專人負責各項工作的落實。例如,由于有與企業友好合作的基礎,我們延續往年的經驗,200年繼續與企業合作,擴展了合作范圍,滿足了企業的需求。若從需求分析,對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的選取、企業指導教師的確定、過程的檢查與評價、校企雙方責權利的劃分等進行規范,更能使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的實施規范化。
畢業設計(論文)—校企合作模式作為新時期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種嘗試,對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完善,為今后的畢業設計(論文)積累更加豐富的經驗。
[1]白中科,袁春,付宗堂,等.論大學課堂教學與畢業論文(設計)中的創新思維[J].中國地質教育,2006,(4):133-136.
[2]韓國華.淺談校企聯合辦學的有利因素 [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1).
[3]谷冠鵬,付鴻彥.專題制作:臺灣高校的畢業設計及其特色[N].中國教育報,2009-02-23.
馬英(1961—),女,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方向的科研與教學。
G715
A
1672-5727(2011)S0-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