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閔喆
“2+1”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藝術團發展途徑研究
江蘇 閔喆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開始嘗試實行“2+1”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縮短,學習壓力增加,這給高職院校的學生藝術團發展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藝術團應該如何求生存求發展呢?本文從分析“2+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學生藝術團現狀與存在問題入手,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對策和途徑。
“2+1”模式;高職院校;學生藝術團;發展途徑
為了培養出更適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開始嘗試實行“2+1”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謂高職“2+1”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指在高職三年制的學制下,學生教學及學生管理工作被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前兩年在學校完成基本的專業理論教學任務,第三年到企業頂崗實習,提高職業技能。那么大學生藝術團如何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求發展呢?筆者就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學生在情感、思維、藝術感受力等方面與其他學校有著不同之處。大學生藝術團主要任務是:通過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品位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構建良好的人文環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文化品位;促進文化宣傳并服務于社會。
高職院校的藝術人才相對匱乏,學生流動頻繁。國家教委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批準一些普通高校招收藝術特長生。對于那些沒有藝術特長生的高職院校,藝術教育便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每年的藝術團招新中,便能發現藝術人才的匱乏,招進來的學生自身的藝術水平和基本條件很難達到要求。另外在這種“2+1”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由原來的三年被壓縮為兩年,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增加,使得學生在藝術團的服務時間也相對地減少,加大了藝術團成員的流動性。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應用性人才。雖然國家教委一直都在提出要對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但一些高職院校仍然對專業教育以外的教育不夠重視,再加之高職院校學生藝術團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一些高校領導對大學生藝術團的工作重視不夠,使得藝術團建設的資金缺乏,應配備的硬件設施不全或根本沒有。如沒有足夠、固定的活動場地,活動經費及活動設施不足,這些都成為影響和制約藝術團發展的一大難題。
(1)藝術團指導教師的教學能力及藝術水平的高低都直接關系到藝術團作品的質量。現在許多高職院校雖然都有自己的藝術老師,但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由于藝術團資金缺乏保障不足,所以許多學校對聘請校外專業老師抱著能免則免的態度。因此,各類藝術教學和藝術作品的質量和層次無法得到保證。
(2)學生思想上不重視,憑興趣行事,不易約束,培訓時間得不到保證。高職院校學科的專業性極強,學生常常更注重自身專業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大多數學生都會利用課余時間去參加一些考工考證,外加在校學習時間的縮短,原來三年的課程要壓縮到兩年上完,學習任務繁重,大量超負荷的學習任務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讓許多學生對參加藝術團的培訓和活動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確認識大學生藝術團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對藝術團的健康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大學生藝術團把德、智、體、美這四種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融教育性、思想性、政治性、娛樂性為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讓藝術團學生走出去服務社會,如:服務社區、送文藝下鄉等,通過藝術團的排練、演出、比賽,讓學生尋找到存在感,在其他同學中起到導向和示范作用。
(1)高職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學生在思想上對文藝類活動不很重視,參加藝術團也是憑興趣行事,不易約束。應精選一些具有較強責任感和事業心的教師擔當藝術團的組織、業務指導工作,并適當地給藝術團指導教師計算工作量。
(2)“2+1”模式下的教學特性使得學生藝術團的訓練常常只能安排在雙休日、晚上等時間。應合理科學地安排藝術團訓練學時,把藝術團課程納入學校公選課。
(3)重視對藝術團業務骨干的培養,發揮他們的才能,提高藝術團活動質量。
加大學生藝術團對內對外的宣傳工作,不斷擴大影響。充分利用學院宣傳媒介,如:廣播站、宣傳櫥窗、院報、學院網站等媒體,為藝術團活動創造良好的氛圍。
(1)對藝術團成員實行級別評定制度,制作等級證書并定期發放。同時開展各項評比活動,如:“優秀節目”、“優秀演員”、“優秀編導”等。
(2)把藝術團課程納入學校正規選修課,給完成課程學習并參加一定次數演出的藝術團學生評定選修課學分以及素質學分。
(3)投入一定的資金,建設設備較為齊全的排練場所,聘請德藝雙馨的專業老師對藝術團成員進行專業指導,并開展講座。
[1]羅明秀.論大學生藝術團的功能與建設[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2]張莜莉.理工科院校大學生藝術團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3]于茜.大學生藝術團工作解析.大眾文藝(理論),2009(16).
[4]孫立軍.高校學生藝術團建設與管理的研究[S].思想教育研究,2006(01).
(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團委)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