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 譚禾豐
開展校企合作亟需構建激勵機制
遼寧 譚禾豐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學校和企業發展的戰略訴求。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無論是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還是對于企業、學校、學生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構建
職業教育是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根本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保證足夠的實踐環節,滿足學生專業技能訓練需要的各種教學要求,而實踐環節中大部分必須在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完成。企業在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扮演著“參與者”、“質檢者”和“受益者”多重角色,缺少企業的參與,就不可能辦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因此,如何引導校企合作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進行理論結合實際的探索,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亟需構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激勵機制。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得到較大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開展形式主要有:聘請合作企業作為學校專業指導咨詢委員會成員,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合作企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生產一線技術人員作為學校兼職專業教師;與合作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協議,聯合實施訂單培養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優化發展。然而,盡管校企合作已形成多樣化,但多為淺嘗即止,沒有進行深層合作。有些校企之間的合作也僅僅是每個學期走走過場而已,校企合作仍處于較為松散的,不穩定的,甚基是流于形式的狀態。行業企業基本處于被動狀態。雖然政府積極號召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職業院校積極主動上門去“拉”企業,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在有效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保障缺失的情況下,企業的權利義務不明晰,尤其在勞動力買方市場的現實下,企業的積極主動性并沒有真正調動起來,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簡單的、表面的、不規范的、靠感情和人脈關系維系的低層次的合作,缺乏更深層次的溝通,未能形成統一協調的、自覺的整體行動,合作的成效參差不齊。以建筑類企業為例,因其施工現場流動性大,工期集中,周期長,工作環境惡劣等行業特點,企業參與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承受的壓力更大,客觀上影響了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可見,造成校企合作困境重重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激勵機制的缺失。
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定律。在國外,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美國“合作教育”模式、英國工學交替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的TAFE模式、日本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及以及韓國的“2+1制”模式等,均突出了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強調了企業的主導原則,并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機制,促進了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和諧共生。他們的共同特征一是擁有完備的職業教育法規,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被譽為當今世界職業教育典范的德國頒布了《職業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改進培訓場所法》等十多項有關職業技術教育的法令,通過立法給企業規定了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二是有政府財政和政策的積極支持。三是確立了完備的人事保障機制。許多國家嚴格推行職業資格制度,形成了企業不能錄用沒有職業資格證書人員的用人機制和社會環境。
(一)政府層面。一是完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激勵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二是制定相關經濟激勵政策,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三是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協調機構,為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搭建合作管理平臺,如建立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代表組成的職業教育委員會,推動和協調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四是推行職業資格制度,形成持職業資格證書上崗的用人機制和社會環境。
(二)職業院校層面。職業院校要將校企合作提高到提升學校競爭力和依托行業產業求發展的高度來對待,加強內涵建設,培養企業急需的人才,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如建立校企雙方共同開發行業、企業所需要的專業和課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滾動修改制度;建立校企共同研發、推廣新產品制度;建立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兩棲”互換制度;建立企業“講師團”到職業院校直接參與學生培養制度等,多層面、多形式、多渠道的開展雙邊互動,讓企業成為學校,工地(車間)成為課堂,學校成為企業的“智囊”和人才儲備中心,實現校企雙方利益共享,互惠雙贏。
(三)企業層面。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并非僅是接受一定學生的就業,企業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最終的受益者,只有在人才需求、培養目標、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學習成果評價等方面發揮作用,實質性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才能得到真正適應自己需求的人才,以保障企業發展長期穩定的用人需求。因此,企業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建立完善參與職業院校的教育與培訓活動制度、“培訓師”培養制度與資格制度,優化企業自身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能力,推動校企合作不斷深化,提高合作者雙方的核心競爭力。
(四)文化層面。引導社會觀念,營造全社會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企業以參與職業教育為榮的氛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和資源配置模式逐漸與世界接軌,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中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邁進。而社會經濟發展不僅需要高級管理技術人才,還需要大批的高素質的勞動者,企業對技能型人才不僅求人倍率高而且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校企攜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加強宣傳,如搭建宣傳溝通平臺,設立獎勵基金,制作公益廣告等,宣傳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近期重要意義、遠期戰略意義和取得的社會效益,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社會文化中的滲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使命感、自覺性和責任感。
[1]曾憲明.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激勵機制缺失的原因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2).
[2]李祥富.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研究之三——長效機制的建立[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5期(2010年9月).
[3]胡艷曦,曹立生,劉永紅.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4]張英杰.我國校企合作關系探索——基于校企關系嬗變歷程視角[J].職教通訊,2010(10).
(作者單位: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