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昭
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52例
李彥昭
目的探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的手術療效。方法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法對26例患者進行治療,評價治療效果。結果52例患者中優12例,良26例,差14例,總優良率達73.1%。結論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效果良好,且病殘率較低。
切開復位內固定;脛骨;踝關節;Pilon骨折
Pilon骨折是指累積脛骨下關節面的脛骨下端骨折。其骨折特點是脛骨遠端具有典型的不同程度的壓縮粉碎性骨折的表現,累及關節面關節軟骨的原發性損傷以及永久性關節面不平整導致不良的預后。Pilon骨折約占下肢骨折的1%,脛骨骨折的3% ~10%,約75% ~85%的Pilon骨折并發有同側腓骨骨折,臨床治療困難,并發癥及病殘率高[1]。近年來,對我院收治的52例Pilon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52例Pilon骨折患者,男38例,女14例,年齡17~58歲,平均31.8歲。骨折原因:墜落傷36例,交通事故傷10例,滑雪摔傷4例,重物砸傷2例;其中閉合性骨折42例,開放性骨折10例;合并腓骨骨折24例;受傷至接受手術的時間為2 h~7 d;按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損傷34例,Ⅲ型損傷18例。
1.2 方法 52例Pilon骨折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內固定材料采用AO三葉鋼板或Link T型鋼板。開放性骨折均常規清創、灌洗;收集脫落的碎骨塊,清洗消毒以備術中回植;如無法單純擴創進行骨折處理,則另取前內側或后外側切口。有腓骨骨折者,先做后外側切口,充分顯露腓骨及下脛腓聯合韌帶,準確復位腓骨骨折,采用半管型鋼板或
2.5 mm克氏針固定,恢復腓骨長度。顯露脛骨骨折部位采用脛前內側切口,直視下整復脛骨遠端關節面骨折,著重整復前外側關節面和內踝,如復位后骨缺損過多,則用小塊自體或同種異體松質骨充分填塞缺損空腔,支撐關節面,X線透視觀察復位滿意后固定。術后患者中立位石膏托固定8周,解除固定后開始非負重功能鍛煉及行走,定期行X線檢查以確定負重行走時間。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Helfet等[2]提出的評定標準,優:無痛,無畸形,X線檢查關節恢復正常,無關節強直;良:高強度活動和運動時疼痛,無畸形,X線檢查關節輕度異常,關節活動輕度受限;差:行走時疼痛、跛行,X線檢查骨折復位不良,外觀明顯畸形,活動范圍小于正常的50%。
52例患者中,優12例,良26例,優良率為73.1%。其中34例Ⅱ型骨折患者,優10例,良18例,差6例,優良率達82.4%;18例Ⅲ型骨折患者,優2例,良8例,差8例,優良率為55.6%。52例中有8例出現術后傷口并發癥,其中2例開放性骨折和2例因傷口張力過大、術后未閉合的傷口發生淺表感染,經局部換藥及抗生素治療后愈合;2例因皮膚挫傷嚴重,發生術后大片皮膚壞死,經Ⅱ期清創、換藥、植皮后愈合;1例術后切口深部感染,遷延不愈,術后3個月形成竇道,7個月后螺釘松動,關節面塌陷,二期拆除內固定系統,病灶清除半年后內翻畸形愈合。14例術后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其中4例踝穴有擴大,10例關節面不平整,10例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典型Pilon骨折手術前X線片顯示骨折已復位,脛骨遠端關節面整復良好。
解剖復位關節面,堅強內固定,早期功能鍛煉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這是現代關節內骨折手術治療的理論基礎。手術時機的選擇決定于傷肢腫脹的程度和軟組織損傷的狀況,多數學者認為繼發于損傷或手術創傷的腫脹常使皮膚難以閉合或發生術后皮膚壞死,最佳的手術時機是傷后8 h內或推遲至傷后7~10 d進行。
Pilon骨折術后早期并發癥主要有切口裂開、皮膚壞死、切口淺表或深部感染,主要原因有軟組織的嚴重損傷、缺血及切口局部皮膚張力太高、引流不暢等??汕宄Щ罱M織,開放后外側切口,僅用腓骨肌覆蓋腓骨,或采用小網狀切口,以保證前側切口的無張力縫合和充分的引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個別嚴重感染、皮膚軟組織廣泛壞死者,需再次行清創、植皮或皮瓣轉移術。術后早期在中西醫配合治療下,指導患者進行主、被動踝關節功能鍛煉,對踝關節的模造、減少關節僵硬和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有積極的意義。
[1] Mandracchia VJ,Evans RD,Nelson SC,et al.Pilon fracture of the distal tibia.Clin Podiatr Med Surg,1999,16:743-767.
[2] 魯迪,墨菲.骨折治療的AO原則.王滿宜等譯.華夏出版社,2003:539-554.
450006 河南省第三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