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仙 王云麗
我院臨床輸血存在的不足及對策
趙云仙 王云麗
通過對我院臨床用血中存在的管理不夠完善、輸血知識老化落后等問題,提出了加強標準化管理,結合繼續教育開展臨床輸血知識學習的對策,以達到科學合理、安全用血的目的。
臨床輸血;問題;對策
臨床輸血是搶救生命、治療疾病的重要醫療手段。雖然輸血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當前臨床輸血仍然面臨風險及難以預料的后果,故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來提高臨床輸血的安全性及科學合理性。
1.1 臨床輸血管理不到位。我院按照衛生部1999年1月下發的《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2000年6月下發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成立了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并設置了輸血科。但是由于人員配置不合理,思想意識不到位等原因致使我院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與輸血科工作沒有得到有效開展,未能對醫院臨床科學、合理、安全用血起到實實在在的引導、監督作用。
1.2 宣傳教育缺乏有效措施,輸血醫學知識普遍老化落后。目前我院臨床輸血技術水平遠未達到完善階段,尤其是輸血醫學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遠沒有在臨床醫務工作者中進行普及教育,輸血醫學知識老化落后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1.3 臨床普遍存在不科學合理用血現象。臨床輸血治療的醫療風險僅次于外科手術治療,給不需要輸血的患者輸血,實際上增加了風險。臨床醫生對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視不夠,對輸血適應證掌握不嚴格,“人情血”、“安慰血”過多,自體輸血很少,造成血液資源的浪費,而且增加了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傳播機會。
1.4 醫院輸血科質量管理能力與服務理念有待提高和改善。醫院輸血科的規范化建議,直接關系到臨床輸血的安全。由于我院輸血科工作起步晚,起點較低,基礎較差,人員配備不齊,使輸血科的現狀與其承擔的任務相比差距較大。
1.5 血源性疾病的傳播。輸全血或成份血的危險可分為感染、輸血反應和免疫抑制三大類,輸血越多,風險越大。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后,通過有償獻血的轉換,提高無償獻血和自體獻血,改進了獻血模式,同時制定獻血者篩選標準和改進血液病原體檢測手段,大幅度減少了經血液傳播病毒性疾病的發生。但艾滋病和肝炎等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處于窗口期供血者的血液雖然顯示陰性,但輸血后仍存在感染艾滋病或肝炎等病毒的可能性。
2.1 建立健全組織,加強標準化管理。當前,國家非常重視臨床輸血工作,明確規定二級甲等以上醫院都要成立輸血科。并配備高素質專業人員及必要的設備,尤其是儲血設備等。我院成立了臨床輸血委員會,由院領導、醫務科、護理部、輸血科、檢驗科及臨床科室有關專家組成,院領導任主任委員,親自抓臨床輸血工作,實施對全院輸血工作的管理和技術指導。由醫務科或輸血科統一負責全院的輸血管理教育,研究制定貫徹上級法規的意見和措施,制定醫院的臨床用血管理規范,并定期考核其執行情況。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必須做到有工作計劃、培訓計劃和實施記錄。
2.2 完善規章制度,規范輸血行為,強化法律法規意識。狠抓規章制度貫徹落實是臨床安全輸血的重要保證,醫務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且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許多差錯事故、醫患糾紛都來自醫務人員淡薄的法規觀念、不規范的操作及不盡如人意的服務態度。要保證臨床合理安全用血,減少醫患糾紛及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就必須經常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如《獻血法》、《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輸血科工作人員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規和用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輸血醫療文書等。
2.3 強化質量意識,抓好輸血科內部管理,嚴把用血安全關。加強輸血科與臨床各科間的縱深協作是確保臨床安全輸血的關鍵。輸血科應以質量管理為核心,在醫院輸血管理委員會監督指導下,不斷完善和改進輸血各項規章制度,強化質量控制,建立質量管理體系,設計最佳工作流程,并對所開展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檢查、指導、評價,努力使制定和部署的工作落到實處。同時進一步完善崗位責任制及輸血科各級人員職責、質量考核。協調好輸血科與臨床各科室的關系,積極參與臨床血型相關疾病的診治及輸血醫療工作,協助臨床醫師合理采用成份輸血,減少輸血并發癥,提高臨床輸血水平。
2.4 加強臨床醫師輸血醫學繼續教育,更新知識。采取多種形式更新臨床醫師輸血觀念,積極做好輸血醫學的在職培訓工作,不斷加強輸血專業知識培訓,是當前醫學教育領域中的一項緊迫任務。通過對臨床醫生的輸血醫學教育,使臨床醫師真正理解科學用血的內涵,特別是輸血指征的掌握。現代輸血觀一是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輸血,擴大成份輸血的路徑;二是正確掌握輸血的指征原則。能不輸血決不輸血,能少輸血決不多輸;能自體輸血決不用他人血;能成份輸血決不用全血。
676200云南省景東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