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杰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哮喘是一種以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浸潤為主的慢性氣道變態反應性炎癥,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加劇,可自行緩解或治療后緩解,以1~6歲患病較多,大多在3歲以內發病。發病時出現咳嗽、胸悶、喘息等癥狀,常伴有哮鳴音和呼氣性呼吸困難。我國是全球哮喘防治的創議(GINA)制定參與國,在哮喘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
1.1 兒童期易發生哮喘 2~12歲是兒童身體發育期,機體免疫力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受各種致敏原影響而誘發哮喘。哮喘兒童對各種刺激的敏感性約為正常兒童氣道的100~1 000倍,當存在氣道高反應性時,各種對正常兒無影響的刺激都可引起氣道強烈收縮,引起哮喘發作
1.2 癥狀嚴重,易頻繁發作 由于嬰幼兒氣管狹窄,易發生呼吸道阻塞,因此喘息癥狀較嚴重,并且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易遭到病原微生物侵襲發生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哮喘,因此發作頻繁。
1.3 哮喘的發作與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因此晝夜差別極大,絕大部分表現為夜間及晨起癥狀重,下午癥狀最輕甚至無癥狀。
1.4 長期干咳為主,肺部檢查無陽性體征,使用抗生素及止咳藥不能緩解癥狀,一天內咳嗽變化的特點,以清晨及夜間為主,嚴重者可影響睡眠,幾乎都有明顯誘因,應考慮為咳嗽變異性哮喘(CVA)。
2.1 哮喘治療藥物概括起來可分長期控制藥物和緩解藥物兩大類,具體有以下6種: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②β2受體激動劑;③茶堿類;④抗膽堿藥物;⑤肥大細胞膜穩定藥;⑥白三烯受體拮抗藥。
2.2 治療哮喘給藥方法可分為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全身用藥和局部用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患兒和不同癥狀可選擇不同的給藥方法。
2.3 目前國內外公認哮喘的治療方法以吸入療法為主,因為吸入治療的用藥量僅為全身用藥量的1/5000~1/1000,且由于吸入性激素與傳統意義上的全身性激素在藥物結構上不同,少量進入消化道的藥物經肝臟代謝,幾乎不進入血液循環,因此副反應極少,起效快。吸入的藥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β2受體激動劑,為支氣管擴張劑,可以根據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長效β激動劑,僅僅在有急性癥狀時吸入短效的β激動劑。另一類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哮喘的本質是氣道炎癥,糖皮質激素是治療氣道炎癥最有效的藥物,一般每天不到1 mg,所以,即使是終生規范吸入也不會發生明顯的副反應。吸入后注意漱口也可避免局部副反應。故臨床上盡量采用局部用藥,只有在嚴重哮喘持續發作致氣管極度痙攣時才考慮采用靜脈注射茶堿、激素以及β2受體激動劑等藥物。
2.4 對1歲以下有喘息癥狀的患兒,由于其氣道內β2受體發育不完善,絕對數量少,應用β2受體激動劑止喘效果不佳,可用M受體阻滯劑替代治療或協同治療。
2.5 哮喘發作期的治療是一個短期的過程,但哮喘的治療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哮喘被控制,應至少維持吸入治療3~6個月,然后請醫生根據情況制訂下一步治療方案。
2.6 增加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2.6.1 堅持合理用藥 哮喘是一種慢性疾病,必須堅持長期合理用藥。所用的每一種藥,牢記藥名、用法和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定期按時用藥,應成為患者日常生活的常規內容。
2.6.2 使用藥物要正確 哮喘患者一定要遵守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按時、規律地使用藥物。要分清控制性藥物和緩解性藥物。控制性藥物需要長期規律使用(如吸入激素、白三烯調節劑、長效β2受體激動劑等),緩解性藥物只在出現哮喘癥狀時臨時使用(如短效β2激動劑-沙丁胺醇氣霧劑,抗膽堿能藥物異丙托溴銨氣霧劑以及茶堿等)。
2.6.3 正確使用氣霧劑 局部應用氣霧劑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明顯,副反應小。正確使用吸入器進行吸入治療。應用兩種以上氣霧劑時,要標明使用順序,通常先用支氣管擴張劑,后用抗炎氣霧劑。氣霧劑應隨身攜帶,一旦出現哮喘發作先兆,應立即吸β2受體興奮劑,以迅速緩解癥狀。
哮喘的治療不僅僅在于藥物的應用,更有賴于長期的預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合理的生活起居對哮喘的控制預防起著重要作用。預防:①每天用熱水洗滌床上用品,并在陽光下曝曬,保持干燥,防止蟲螨在其中生存,盡可能避免使用布面家具;②盡可能不在家養花、鳥及小動物,以免過敏導致哮喘復發;③預防感冒,少到公共場所特別是流感流行季節;④飲食要清淡,盡量不食用牛奶、魚蝦、辛辣食物等。
[1]陳育智.為在兒童哮喘管理中推廣應用“全球哮喘防治的創議”而努力.中華兒科雜志,1998,36(12):707-708.
[2]許亞娣.兒童哮喘激素吸入法失敗原因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5(6):339.
[3]董宗祈.哮喘的藥物治療.醫藥導報,2001,20(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