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峰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的當代價值
范中峰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具體內容和理論水平都達到一定的高度。只要我們立足于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進行一種揚棄、改造和再整合、再創造,為那些具有普世意義的先秦儒家人格修養理論賦予新的歷史內涵,其必將再次成為個人、家庭、社會發展的歷史依托和精神養料。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當代價值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之所以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是因為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中蘊含著具有普世意義的積極合理因素。這種具有普世意義的積極因素,在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也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出這種積極因素,以發揮其對個人、家庭、社會的魔力,從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力量。
個體的身心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個人的修養問題。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只有內化為人們自覺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時,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關于這一點,先秦儒家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們在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中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永久性價值的觀點、內容,是值得我們弘揚和發展的,以使之更好地為當代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孔子關于個人修養的核心就是“仁”、“禮”?!叭省笔菫槊赖碌呐囵B;“禮”是為行為合乎社會規范。內在修養通過外在規范的踐行才能表現出其行為的合理性,才能達到內外和諧統一的理想人格。孔子提倡“克己復禮以為仁”,就是說要約之以禮,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禮,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實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按照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來培養個人的道德品質,提高個人的道德境界。孔子正是這樣來進行道德修養,才最終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不能不稱之為是實現個體的身心和諧的體現。孟子也提出“修心”、“寡欲”、“慎獨”、“自省”等修養方法。這些修養方法都強調道德修養的主動性、自覺性,是實現當代人自我身心和諧必不可少的修養方法?,F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個人主義、極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念也傳入我國,這使得人們的價值追求和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發展。人們的物欲在一定程度上被刺激,而新舊道德價值觀念轉換出現了道德“真空”現象,從而導致一些人道德迷失,甚至是社會道德的混亂,造成道德的滑坡。在這種情形下,弘揚先秦儒家的“慎獨”、“自省”等人格修養方法來抵制外界物質的誘惑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當人以自然屬性存在,從自然界中獲得生存、發展的資料時,人并非以個體形式來面對自然,而是以一定方式聯合起來才能使自己在聯合體中獲得直接面對自然、征服自然的力量,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這正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必然性。這種社會必然性表明個人的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是互相制約、互為前提的。一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是以他人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的,獨立于人類社會以外而單獨存在的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現代社會是一個生產極度發達、分工十分細密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廣博的知識儲備,同時,能否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人倫社會。先秦儒家人格修養中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思想對于現代人際關系的確立、調節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叭收邜廴恕本褪且笕藗儼褠塾H之心擴展與擴充,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不要太過于功利主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成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就能做到將心比心,自己想要立住,必須使別人立住;自己希望顯達,須使別人也能顯達。這可以理解為我們現在所講的關心、平等、互利思想?!凹核挥?,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即自己不想要的,不強加于人?!洞髮W》中的闡述是:“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可見,推己及人,即將自己內在的仁愛之情推衍于外,以行為主體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推斷他人的利益和需要,進而以此為行為取舍的標準。總之,如果我們能將先秦儒家人格修養中的“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思想運用于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就一定會建立起一個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以一個肉體生命組織形式存在的。作為肉體生命組織的存在,它必須遵循生物發展的新陳代謝規律,必然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完成自己生命的再生產過程。這樣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首先面對的關系,能否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否。
在中國古代文化里,人與自然的關系往往被表述為天人關系,儒家的主張是天人合一。龐樸說:“一個特點是中國文化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保?]這里的“天”包含了“自然之天”、“社會之天”、“倫理之天”、“人格之天”等多種含義。先秦儒家主張天人合一,首先在于把天當作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的本源??鬃釉凇墩撜Z·陽貨》中指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边@里肯定了天是包括四時運行、萬物生長的自然界,也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本源。先秦儒家在人格修養上提倡的“仁愛”、“寡欲”等思想,肯定了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也體現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熱愛生命。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與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睹献印けM心上》)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對“愛”、“物”的解釋是:“愛”,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拔铩?,指禽獸、草木?!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正是生態道德和人際道德的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的體現。
當前,人類社會出現的大量生態問題,正是人們不尊重客觀規律的體現。從長遠看,人們破壞自然,也就是破壞了人類生存的環境,摧毀人類自身。人類要想實現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保護好自然。先秦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對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主要通過培養“父慈子孝”、“夫妻平等”、“家庭責任”來增強家庭成員整體素質,確保家庭關系和睦。
中國傳統社會雖然孝慈并稱,但由于“孝”的政治作用,使得在“父慈子孝”的倫理規范上有所偏頗,表現為對孝道的極度重視而對父慈內容談論甚少。尤其是到漢代董仲舒創立的“三綱五?!钡娜寮宜枷塍w系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后,“子孝”的要求得到進一步加強,“父慈”的內容進一步弱化,最后發展成“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父要子亡,子不可以不亡”的局面。在家庭中,“父至尊也”[2],“父為子綱”,父親成為家中最高統治者,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在這種父權家長制下,父子之間是不平等的。
先秦儒家認為“孝”是仁之本,是仁民愛物的出發點。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保ā墩撜Z·學而》)而仁也是先秦儒家人格修養的內容和原則。依據先秦儒家人格修養的內容看,“父慈”與“子孝”應是同等重要,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失。只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父慈”,才能更好地實現“子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轉變,獨生子女的家庭是現代家庭的主力軍,家庭重心由老人下移到子女,所以現代社會人們更強調“慈”。這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一些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使得孩子養成任性、孤傲、膽大妄為等性格,這樣往往造成他們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孝順父母更是難以想象的事了。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當一個孩子從幼年時代就開始成為家庭中心的時候,當父母經常為他的命運惴惴不安的時候,當他們僅僅為了使他不受任何困難而在各方面對他讓步的時候,那么,幾乎都會在這個孩子身上發展到個人中心主義和對周圍環境無動于衷的地步,也就是,會發展所有那些跟新的、社會主義的人在本質上相反的性格特點?!保?]為了讓子女成材,父母對孩子的“慈”應該有時有度,正確地而不是過分溺愛,否則就會呈現“慈母敗子,愛而忘教”的情形。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掘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中對“父慈子孝”的理解,使父母真正做到“父慈”,即父母既要養育子女,又要正確地教育子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父慈”;使子女真正做到“子孝”而不是“愚孝”,即子女要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能給予贍養,同時對于不正確的主張要加以諫諍和規勸,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因此,先秦儒家人格修養對于要真正做到現實意義的“父慈子孝”的借鑒意義可謂十分重大。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十分注重人對內的“義”。對內的“義”主要是指對家庭,其中夫妻關系應是家庭的重點。正如《周易·序封傳》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4]所以,一個人自身修養如何,對夫妻關系乃至整個家庭都有重大意義。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對夫妻道德十分重視?!抖Y記·昏義》中記載:“婚禮者,將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矣。故君重之。”[5]當然,由于封建社會是專制主義社會,夫妻之間的平等、互重關系并沒有實現。早期的夫妻倫理雖強調夫義婦順,但其顯著特征是妻子對丈夫的順從和服從。隨著專制主義的加強,男尊女卑、夫尊婦卑的倫理規范也進一步加強,最終發展成了一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即“夫為妻綱”。至此,夫妻之間的平等、互敬、互重的思想被封建禮教給完全扭曲。
當今社會已將封建制度徹底摧毀,使得以此為根基的封建禮教再無立錐之地,也使得夫妻平等、互敬互愛等思想重現活力?,F代社會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核心家庭已經取代了傳統大家庭,家庭的核心由血緣親子關系轉向夫妻關系,夫妻關系成為維系家庭的基本因素。先秦儒家人格修養中強調的“義”,就夫妻關系而言,這個“義”既是指情義、道義,也是指禮儀。以情正義,夫妻應恩愛和諧;以道正義,夫妻應同甘共苦;以禮正義,夫妻應相互尊重。因此,先秦儒家人格修養對于夫妻間真正做到相敬如賓、人格平等夫妻倫理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系,有著許多形象的稱喻,例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社會之網的網上之結等。這充分說明了家庭對社會整體的重要意義。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個和睦的家庭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一個關系緊張、支離破碎的家庭又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先秦儒家人格修養除了對個體的內在心性修養要達到“內圣”的最高峰之外,還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當大的成就即“外王”?!皟仁ァ钡膶崿F是通過修身養性來達到,“外王”則是要達到治國平天下,而把二者連接起來的鏈條正是家庭。
《大學》中指出,“治國在于齊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先秦儒家認為家國是天下社會的基本組織,家國一體化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其中基本的社會關系就是: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這五種關系。其中父子、夫婦、兄弟是家庭內部的關系;君臣是政治關系,也是國與家的關系;朋友是社會關系,也是家與家的關系。這五種關系要能處理好,也就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了。因此,先秦儒家修養首先強調修身,然后是齊家,最后是治國平天下。齊家也就是使家庭和睦,要想使家庭和睦,就要使每個人都有家庭責任意識。因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都有相應的責任,如國家責任、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等,其中家庭責任是人一生中所必須承擔的基本責任。這里包括了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男女老少都有其應盡的責任,只要每個成員都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并發揚同甘共苦的精神去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睦的家庭就很容易做到。先秦儒家人格修養的內容是“仁愛”,要求家庭成員共處時能做到仁愛禮讓,后來具體地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等家庭美德思想。通過以上種種分析,可以看出先秦儒家人格修養所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修養過程對今天加強家庭責任意識及和睦家庭的構建有重大的意義。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的義利觀、內圣外王、敢于擔當、講究誠信、以和為貴等等思想對提高人的素質、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往往會受到個人主義、極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也呈多元化發展。人們固有的道德價值標準也逐步后退,社會風氣變得愈加渾濁,人們的物質欲望因被無限地刺激而急劇膨脹。在這種情況下,求助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中關于義利關系的積極因素來克制當代社會的不良風氣就顯得十分必要。一些人把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看成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相互利用關系,導致人與人接觸只是為利用對方,把人完全看成是實現個人目的的手段,人與人之間毫無誠信可言,這樣使得他們始終生活在狐疑、猜忌之中,他們把一切都看成是對自己的不公,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腐化的思想和不利的行為。他們會把不擇手段地實現個人目的視為正確的行為,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他人乃至集體利益。這與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先秦儒家人格修養對于提高當代人的自身修養,進而提高當代人的道德素質,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的作用不容忽視。倘若,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都能如孔子所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約束自己,那么人們就會做到“見利思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就指日可待了。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而且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其中道德文明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對人的道德修養有著豐富的論述,并且融入到人們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胡錦濤總書記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而提出的“八榮八恥”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同時吸收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體現了時代精神。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先秦儒家人格修養中的積極因素,來加強當代公民的道德素質建設,這樣,人民的道德水準就會有很大的提高,良好的社會風氣就會很快樹立起來。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始終強調人的修養要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人格修養的立足點,治國平天下是其終極目標。因此,個人只實現身心修養的最高峰即“內圣”是遠遠不夠的,個人還必須把自身修養實現外化即“外王”,這樣就把個人與社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先秦儒家看到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關系,既肯定個人價值是社會價值的組成部分,又看到社會價值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了保障。先秦儒家人格修養是為了入世治世,如孟子所說的“達則兼濟天下”,實現改造社會的宏偉夙愿。即便不能通過仕途去改造社會,也依然做到“窮則獨善其身”,以人格的魅力來改變世風,為社會服務??梢?,先秦儒家人格修養對于加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加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已不容忽視。因為人不能離開集體和社會而獨立存在,這就意味著人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并要盡一定的義務。正如馬克思曾經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保?]因此,具有社會性的人就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現階段我國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中德育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這表明德與人能否稱之為人才關系重大。如果一個德行不好或是道德敗壞的人,即便是才華橫溢,也不能稱為人才。關于德,先秦儒家人格修養有著大量的闡述,如“仁愛”、“自省”、“寡欲”、“篤行”、“擔當”、“正義”等等思想。其中“擔當”就是勇于面對困難,完成自己的責任與任務。一個逃避社會責任和義務的人,當然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先秦儒家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僅追求個人的完美,同時也要追求整個社會的完美。《大學》中把“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三大綱領,體現出個人把社會責任作為人格修養最高境界。孟子說:“如欲治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更能說明先秦儒家對社會責任感的重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市場經濟全球化的逐步形成,市場經濟的市場精神也隨之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市場精神要求經濟主體的行為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否則經濟行為主體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甚至遭到淘汰。經濟活動主體要想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中站住腳,就一定要有競爭和協作相結合的觀念。而這種競爭與協作精神不僅僅適用于企業,也適用于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等多個領域。競爭和協作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競爭是協作中的競爭,協作是競爭中的協作,沒有無協作的競爭,也沒有無競爭的協作。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中的仁愛、誠信、和為貴等思想對于今天的市場經濟中的競爭與協作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先秦儒家人格修養的中心思想是“仁愛”,愛人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用現代話說就是要求人們能以仁愛之心關心人、幫助人、尊重人。先秦儒家人格修養也提出培養人與人平等的觀念,這就保證了人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競爭。同時,提倡積極的入世擔當,“學而優則仕”更是強調人要積極地競爭和不屈居人后的競爭思想。先秦儒家在人格修養上對“誠信”思想十分重視,要求人們做到“言而有信”,把“誠信”看成是為人、立國之本。正如孔子說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ā墩撜Z·顏淵》)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企業、國家如果不講“誠信”,一味地欺詐,那就不會再有人與其合作,只能是身陷絕境,更何談與人競爭?!昂汀痹诋敶褪翘岢馊穗H矛盾,使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樣家庭、企業、國家、社會都能形成和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但先秦儒家提出的“和”并非不分青紅皂白而一味地“茍和”。孔子就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這就是肯定了“和”是有差異的和諧。只要認真分析,不難從中看出協作和競爭的思想。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要增進人們對競爭與協作關系的正確理解,發掘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中的積極因素不失為一種良策。
總之,對于先秦儒家人格中的一些因素做到實現其現代化轉化,就能使其更合理地和當代社會結合起來,更好地為人們接受,更充分地發揮先秦儒家人格修養觀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積極作用。
[1]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論綱)[N].光明日報,1986-1-6.
[2]彭林.儀禮[M].長沙:岳麓書社,2001.281.
[3](蘇)馬卡連柯.父母必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86.
[4]郭彧.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06.416.
[5]王文錦.禮記評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91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Abstrat:The Pre-Qin confucian concept of human self-cultivation can be said to be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which reached a certain height in termsof the contentand theoretical level.Itwillbe the building of person、family and society again by relying on historical and spiritual nourishment,if we can meet the need ofmodern society’sdevelopment.It isnecessary to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needsof the developmentof Pre-Qin Confucian concept of human self-cultivation as an abandoned line,transformation and re-integration,re-creation,so that the universalsignificance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eory ofpersonality in history togivenewmeaning.
The Pre-Qin Confucian ConceptofHuman Self-Cultivation’sContemporary Value
FAN Zhong-feng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College,Shenyang110122,China)
Pre-Qin confucian; personality cultivation;contemporary value
B222
A
1009-6566(2011)01-0049-05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立項課題(項目編號:JG10DB369)。
2010-10-28
范中峰(1982—),男,遼寧朝陽人,遼寧金融職業學院思政部助教,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