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多媒體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用的體會
秦莉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多媒體;病理學實驗教學;體會
近年來,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病理學實驗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教學效果顯著,也受學生歡迎。筆者現將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1.1 增強直觀性和導視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病理學實驗課主要要求學生親自從形態學角度觀察病變器官、組織的大體和鏡下變化。我校學生絕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均較差,要讓他們獨立、準確地找出器官、組織和細胞的病變所在比較困難。尤其是在觀察切片時,有些鏡下結構通過語言描述甚至在黑板上畫圖也很難使學生理解,而使用掛圖又過于模式化,存在失真的弊端,加之學生缺乏臨床實踐經驗和相關的感性認識,因此,他們無法正確辨認組織,病變特點更無從觀察和掌握,而教師要進行一對一的單獨輔導時間又不允許,結果造成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收效不大的局面。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實驗教學,在實驗課一開始,教師先把本節課要觀察的切片在大屏幕上示教一次,讓學生有一個總體印象,避免學生在鏡下盲目尋找病變,花費較多時間。普遍問題和典型結構可放在大屏幕上統一講解。這樣的實驗教學避免了學生上課時的漫無目的和課后的一頭霧水,使學習目的和觀察對象更為明確,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例如,漿細胞是一種常見的炎性細胞,它的典型形態特征是細胞核呈車輻狀,核周有一亮暈。而對于從未觀察過漿細胞形態的學生來說,教師的口頭講述和黑板畫圖都很難讓他們在大腦中形成一幅清晰的漿細胞圖像,而讓他們從切片中迅速、準確地找出觀察對象,就更是難上加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具有典型漿細胞特征的組織切片示教給學生,避免學生在鏡下盲目尋找,同時,典型切片的觀察也可以使抽象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觀,并加深學生的印象。
1.2 加大信息量,提高了單位時間的教學效果
病理學實驗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大量觀察大體和鏡下病變的基礎上,更直觀地理解理論課內容并清晰記憶和掌握重點病變。而傳統實驗教學主要依賴實驗室現存的大體標本和切片標本,這些標本數量有限且病變陳舊,學生很難清晰、全面地觀察到理論課中所描述的典型病變,對他們掌握、記憶造成不小的障礙。而將多媒體引入教學,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例如,肺淤血的大體和顯微鏡下病變特點是“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這一章的重點內容,而實驗室卻缺少這一病變的大體和切片標本。實驗課上不能親自觀察,學生很難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多媒體技術引入后,教師可在課前從各種媒體上搜集肺淤血的相關圖片,然后制成課件,上實驗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這樣,學生便可對這一重點病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便于他們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多媒體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將從網上及相關雜志上采集的最新圖片資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能多方位、多側面地觀察同一種病變的不同特點,并能全面了解理論上所講授的每一種疾病和病變,而不受現存標本的限制。這樣,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3 鞏固了重點、難點知識
病理學教學內容多,學時少,理論性和抽象性很強,學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體將與實驗有關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做成課件,使動態圖像和靜態圖像相結合、文字和語言相結合,讓病理學不再枯燥,學生更容易理解。例如,血栓形成、栓塞、腫瘤的轉移僅靠教師單純地講授、圖示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如果做成多媒體視頻動畫,并配以講解,學生就容易理解多了。這些動靜態素材的應用,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掌握和記憶知識要點,提高教學效果。
(1)上課時,教師多數時間在注視電腦屏幕,減少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加上教室光線昏暗,學生看不清教師的表情、眼神和手勢,這種缺乏互動的教學過程勢必使課堂氣氛沉悶,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2)多媒體系統具有高科技性,要有相當的維護力度,而出現電腦死機、圖片不顯示、圖像模糊等都會影響到教學。
多媒體技術作為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盡管存在一定不足,但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G431
A
1671-1246(2011)16-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