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根泉 沈何為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00093 、上海大學 上海 00444)
體育課程目標是體育課程結構設置的依據和起點,是進行體育課程評價的標準,也是體育課程實施的歸宿。體育課程目標合理與否,是影響體育課程任務完成的關鍵。目前,我國的學校體育課程結構由于受制于原有教學指導思想的影響,在課程結構上已經難于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難于有效地實現新的體育教育目標。同時當今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等學校,建立一套合理的多元體育目標和與之相配的體育課程結構是實現體育教育任務的必要保證。本文對多元體育目標及課程結構作了研究分析,目的在于合理地設置體育課程結構,有效地實現體育教育目標,完成體育教育任務。
學校體育的發展受制于社會的發展,同時,社會的需求和個體的需要為學校體育目標多元化提供了存在基礎和現實內容。多元化包含了二層含義:
(1)無論是何類學校,學生的體育基礎和能力有多大差異,體育教育目標都必須服從于合格人才培養的要求和方向;
(2)要考慮體育本身對人的培養作用,體育具有愉悅身心、增進身心健康的功能,在人的不同生長階段體育對人體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個體無論從主觀或客觀出發,都應使體育成為他們生活的有益部分。在當今,強調個體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特別是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更是把對個體的尊重和關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體育教育目標多元化目的是力求使學生身心健康得到充分發展和個體潛能的最大發揮。2002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五個領域的體育目標,即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它反映了適應社會發展、社會需求和個體自我發展的良好統一,體現了現代學校體育教育要創造適合于對象成長和發展需要的空間和條件的教育理念。五個領域的目標組成了體育目標多元化的基本內涵。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盡管體育功能的多元化已被人們所認識,但體育所能展現的各種有益功能并沒有得到同步的重視,這里固然有其認識上的歷史局限性。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我們重視基本知識的學習(陳述性知識),輕體育知識運用能力(程序性知識)的培養;重運動技能學習和掌握,輕運動技能實際應用的學習和運用;重身體機能的增強,輕心理的調節;重學校的統一要求,千篇一律,輕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出現這些情況,問題在于沒有很好地根據體育目標設置相應的體育課程結構,以至于在體育教育中產生偏差。因此,隨著素質教育、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等指導思想的出現,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任務多元發展的趨勢不可避免,客觀上促成了學校體育必須以多元體育目標為指向的要求,以形成符合與社會發展、人才需要相協調的態勢
體育課程結構是課程內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間合乎規律的組織形式。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課程目標設計什么體育課程,如何設計這些課程等。課程結構是否合理,是否貫徹體育課程目標,將影響體育課程目標的最終達成。正如前文所述,它應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設計而成,作為各類課程相對穩定的組合方式,它的界定應包含以下內容:⑴體育課程結構是按一定標準劃分的由一定類型課程組成。⑵體育教育目標多元化要求課類的安排上也體現多樣化。⑶體育課程目標的全面性客觀上要求各類課的內容安排能全面體現體育課程的目標。
體育課程結構的功能是指體育課程結構在內部和外部的聯系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是一定外因作用下課程內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間合乎規律的組合對學生體育教育所產生的作用。體育課程結構控制著課程功能的廣度和深度。廣度是指合理的課程要素、課程成分及各組成部分通過課程的實施,使體育教育目標的各方面通過體育課程的實施得以充分體現,它反映課程結構功能對學生所能展現的的影響面。深度體現體育教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上的效果。
體育課程結構的合理程度直接影響著課程功能的大小與發揮,探索課程結構的意義就在于發揮體育課程的功能,充分、有效地完成體育教育的目標。
2.3.1、目標性原則
體育課程結構的構建應以體育目標為方向,以有利于體育目標的實現為要求。體育目標是體育課程建設中首先要考慮的方面,選擇和組織體育教育內容必須圍繞體育目標展開。
2.3.2、整體性原則
指導綱要的五個領域體育教育目標是高校體育教育的目標系統,應充分使這個目標系統體現在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
2.3.3、個體性原則
卓別林長著一般人的樣貌,像一般人一樣有些怪習慣,但他對電影事業的專注與努力卻異于常人,非凡的成就往往需要這樣的“不一般”,不是嗎?
重視人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滿足學生主體需要更是現代教育的特征。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要考慮學生的不同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不同興趣愛好。
2.3.4、應用性原則
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要注重體育教育的特點,要考慮學生能利用所學的技能和理論應用于自我的生活實踐中,真正使體育成為他們生活的部分。
長期以來,由于體育課程理論研究的薄弱,體育課程實踐中不能很好地處理課程內部各要素、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突出的問題之一是課程結構單一,往往把體育課教學等同于體育課程。造成這種課程結構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以課程的部分目標作為建構體育課程體系的依據,忽視體育的學科課程建設,忽視學生在體育教育中心理發展的依據。
課程結構受課程分類標準的制約。在課程的分類問題上有多種方式,不同的分類標準形成了不同的課程結構。據研究有以下幾種分類:以教育目標為標準形成的課程結構;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標準建構的課程結構;以課程決策層次為依據建構的課程結構;以知識的性質為標準建構的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既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一個理論問題,建構一個合理、有效的課程結構一定要符合有利于體育目標的實現的要求,考慮到目前體育課程理論研究相對薄弱,以體育教育目標為標準進行課程結構的設置是一個較為穩妥的方法。五個領域的體育目標構成了體育課程結構的基石。
多年來,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結構觀未能從整體和深層次上把握體育課程結構。在課程設置上表現為分類不清,目標性不強。在課程的實施上試圖以一個相同的教學過程完成所有的教學目標,而如此做法的結果是體育技能和知識的傳授成為極少可能實現的目標。建構合理、完整的課程結構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要符合體育課程實踐,能把體育課程的及特點體現出來,二是能兼顧體育學科發展、社會發展、學生個體發展三方面的要求。在綜合以上考慮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體育課程的結構應為體育學科課程、體育專項教學課程和體育活動課程。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項課教學主要是以單個項目的教學和學習為主,表現為在一個學期內(或學年),教師教授某一運動項目的技能。學校先安排哪些項目,后安排哪些項目,學生選擇何種項目進行學習,先選哪個后選哪個有很大的隨意性。同時各體育項目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項目間的依存性不是很強。因此,在研究體育課程結構時,要架構出整個大學期間的體育專項課程是困難的。以學期(或年)為時間跨度來構建體育專項課程為較為可行的做法。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明顯依據我國現階段高校學生實際體育狀況,體育專項課程是體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體育課程存在的基礎,它擔當著大部分體育目標實現的重任。在課程結構的架構上應充分利用專項課程的優勢和特點,圍繞體育課程的多元目標系統,建構體育專項課程結構。體育專項課程結構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體育專項課程的構成,它應至少包括體育的態度與興趣、體育技能、體能三方面的內容,這是當今任何體育專項課程都要考慮的問題。第二個層面是學期(學年)內這些教材內容間關系及在各單元(課)中安排情況。第三個層面是體育技能、體育能力、情感、體能等要素的比例與結合方式及這些內容的學習活動方式的有機組合。
體育活動課程所關注的不是課程的具體組織形勢,而應是活動課程的價值取向問題。其核心是以活動課程的功能為運作方式,以多元體育目標指向,展現活動課程的本色。在我國目前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相對于體育專項課程地位而言,體育活動課程的地位被低估了,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它應該和體育專項課程一樣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體育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體育興趣為基礎,以鞏固學生體育專項課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特長、個性,發展學生體能,完善學生身心狀態為主要內容的課程。以學生積極參與性、內容實踐性、組織形式多樣性為特征。體育活動課程結構的構建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⑴多元體育目標是活動課程設置和展開的依據,依目標的不同,我們至少可設置如下活動課程,常規性活動課程(以一般性體育技能的鞏固為主);提高性活動課程(以發展體育技能為主);興趣性活動課程(以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愛好,樹立體育價值觀等);體能性活動課程(一般體能和全面發展體能);知識性活動課程(陳述性體育知識和程序性體育知識)。⑵活動課程項目的具體安排及與體育學科課程、體育專項課程的關系。⑶體育活動課程的學習方式。
[1]何元春.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
[2]廖哲勛著:課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郭曉明.整體性課程結構觀與優化課程結構的新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