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人類在建筑設計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上的奇跡,這些建筑奇跡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時它也反映出不同時代的藝術文化和設計品位。例如:古希臘的神廟建筑,歐洲的哥特式建筑,中國民居,近代包豪斯建筑、概念建筑等都可以說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同一時代不同的地域,建筑的風格、樣式都各不相同。究其根源,影響建筑風格的除了科學技術以外,主要是藝術文化與設計文化起到了根本作用。
藝術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滲透可以說是在建筑的發展、變革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為人類通過把各個時代的藝術文化滲透于建筑中,以期通過建筑將不同時代的文化傳承下去,所以建筑就成為反映歷史、反映社會、反映藝術文化的有效載體。建筑設計的發展緊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文明步伐。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建筑的發展與革新恰恰成為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性標志。
早期“設計”一詞是用于區別繪畫與實用美術的。19世紀,“設計”的概念與“圖案”相提并論,帶有相當的裝飾意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的包豪斯學院把“設計”一詞運用于某些課程的名目,例如“金屬設計”、“家具設計”、“印刷設計”等,使設計不僅擁有藝術性創意構思和創造性實踐行為,而且要把設計的作品的實用性和經濟價值考慮進去。建筑設計同樣也由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經濟價值三個方面構成,完成從構思到行為再到實際價值的創造性過程。
建筑設計的構思過程是通過大腦創造事物的一種意識行為,以及由這種意識發展延伸的構思和想法。建筑設計的行為過程是使上述構思和想法成為現實,并得以最終形成客觀實體的可行性判斷和形成過程。建筑設計的實現過程是以最合目的性、實用性和經濟價值為目標,貫穿于整個設計活動,并將完成的事物實現其所應有的綜合價值。上述三者的完美結合便構成了建筑設計的基本涵義。
藝術是一種情感活動,藝術文化是一種情感文化。藝術是一種生命的啟示,旨在提高生命質量的學科。因為只有擁有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人的情感才能得到升華、凈化,人格才會完善。因此,藝術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應該是廣泛的,而絕不是僅以音樂、舞蹈、繪畫等內容向學生傳授一些藝術知識和技巧。藝術文化正是通過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而完善個人文化品格的一種學科。
藝術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文與質的關系中。劉勰《文心雕龍》說得很透:“虎豹無文,則革郭同羊犬;犀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其義為豹皮優于羊犬皮,是由于前者有紋,而后者單色;犀牛皮很厚實,但加了彩繪才有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建筑,中外古今爭論最多的是藝術文化。無論復古、折中、現代、后現代等風格,追求的都是如何使形式之“文”更完美地體現出建筑之“質”,“質待文也”。在繼承傳統形式的建筑中,無論中國的,還是歐洲的,有的有藝術品位,有的就顯得裝模作樣。同樣,在號稱反傳統而實際是繼承西方現代式的建筑中,有的揮灑自如頗有風采,有的就顯得搔首弄姿,東施效顰,這里的差別就在于藝術文化。
建筑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變化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狀況,也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有密切的關系,原始時代大多數建筑不是純粹從審美的動機出發的,著重考慮的是它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審美的欲望只是次要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前的藝術可以說大都體現在建筑上,而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綜合了諸類藝術。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繪玻璃、祭壇畫、壁畫、復制畫及神像、雕刻、曼陀羅等,不僅是文化藝術的表現,而且被當作一種符咒、信仰的對象。此時的建筑設計和藝術文化之間始終是不可分離的整體,建筑設計也就成了藝術文化展示的一種載體。
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創造了繁榮的經濟。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藝美術運動,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設計標準,提出了“美與技術結合”的原則。在“新藝術”設計運動中,設計師力圖以從自然界中抽象出來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裝飾。19世紀以美學方式來影響建筑工業的發展是設計改革的一個理想。來自相近專業的人士,如建筑師、美術家試圖用自己的觀念來影響和引導產品的美學和消費者的情趣。20世紀初期,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以頌揚機器產品,強調幾何構圖特征的未來主義風格派和構成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興起,以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等人為代表的現代設計先驅,開始探索新的設計道路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的要求,奠定了現代建筑工業的基礎。藝術文化的變革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建筑設計的認識和要求。
20世紀初,現代藝術文化對于建筑設計形式的推崇改變了傳統美學觀念。它通過將建筑工業的形式與其內涵相分離,從而建立了一種與建筑設計相契合的新美學,為現代建筑設計發展鋪平了道路。
20世紀初的現代繪畫和雕刻藝術為建筑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建筑設計又為現代繪畫和雕刻藝術提供了實踐的場所。這種成功的結合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一幢幢高聳入云的幾何形建筑物、簡潔而實用的家具和各種生活用具都是現代藝術文化和現代設計共同創造的。
藝術是—個多文化、多角度的綜合表達行為。建筑設計立足于解決人與其生存空間的關系。人類生產和創造活動中,實用與美觀相結合,賦予物品物質與精神雙重作用,這是人類設計活動的一個基本特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建筑設計與藝術文化開始分離,走向互有區別的兩個獨立體系。但無論從設計還是從藝術文化發展軌跡來看,設計與藝術文化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并相互作用的。
藝術文化與藝術文化之間,從一開始就有一座相銜互濟的橋梁。隨著社會的發展,邊緣學科的滲透,科學文化程度的普及與提高,它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因此,建筑設計中的審美、直覺和想象等思維特征都孕育著強大的藝術文化感染力。建筑設計與藝術文化不但不是互相排斥的,反而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及互相啟發的。如果細心地觀察就會發現,任何建筑工業產品的設計與運用過程,實際上都是按照美的規律去勾畫、去造型的。建筑設計創造中充滿了藝術的美感和想象力,藝術文化對建筑設計具有深遠的影響。藝術文化對建筑設計的作用和影響不僅是局部的、個別的、具體化的,而且是宏觀的、整體的、廣博的。
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科學、技術、設計、藝術、文化的關系,其內在本質是個總體。實際上藝術文化與建筑設計是一根不能打斷的鏈條,人們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似乎感悟到設計技術與藝術文化的結合,藝術文化是豐富建筑設計的土壤,是建筑設計創造的精神來源??v觀建筑設計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建筑設計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滲透著藝術文化的存在。所以,我們不能孤立地強調功能主義,而忽略藝術文化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同時也不能過度地為表現藝術文化而忽略功能性,藝術文化與建筑設計必須完美地結合。因此,我們如今要正確看待藝術文化和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把民族藝術文化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藝術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努力設計出具有鮮明民族藝術文化特征的偉大建筑。
[1]丁亞平.藝術文化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荊雷.設計概論[M].河北美術出版社,1997.
[4]張道一.造物的藝術論[M].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
[5]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蕭默.世界建筑藝術[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