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霞
(安康學院 政治與歷史系,陜西 安康 725000)
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極大地豐富了儒家學說的內涵,從而奠定了他在儒學傳統中“亞圣”的地位。
戰國時期,人性問題成為爭鳴的一個焦點,孟子駁斥了告子主張的“性無善無不善”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題。孟子認為,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有內在的道德的知、情、義,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屬性。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由此可見,惻隱、同情的善性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類本質,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孟子進一步指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是善的開端、萌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在孟子看來,仁義禮智之善性是每個人生而具有的,人身上有這四種萌芽,就好像人天生有四肢和身體一樣。如果我們把這“四端之心”擴充出來,便會像剛剛燃燒的火,像剛剛流出的泉水。擴充了它,就可以安定天下;如果讓它泯滅,就連爹娘也不能贍養。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善性源于人的本心,只是人們常常不能自己體認本心,因此需要反躬自問,自省自己的本心。他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盡心上》)這表明:“在道德精神的層面上,探求的對象皆存在于我本身之內。道德的自由是最高的自由,不受外在力量的左右,因為道德的行為總是自我命令的結果。反躬自問,切己自反,自己覺識到自己的行為無愧于天人,就是最大的快樂。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達到仁德的道路沒有比這更直接的了。 ”[1]
孟子還認為,人都有仁義之心,之所以喪失良心,是因為不善于保養。如果不加以保養,就會失掉。因此,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那喪失的良心找回來。他說,人與非人的差別本來就小,君子保存了,庶民丟掉了。只要盡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了解認識自己的本性是善的。認識了解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了。仁義禮智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充分擴充善心,就能體知這一本性,也就可以體驗天道。孟子把心、性、天統一起來,“天”是人的善性的終極根據。
孟子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論證人皆有“四心”,進而提出人性本善,那么孟子性善論的要旨何在?本文試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孟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揭示了關于人性的新觀念,人具有不同于動物的特殊性,這就是道德性。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以,孟子的性善論不是從人的自然屬性,而是從人的道德屬性上揭示人的本性的。可見,孟子所說的人性,指的是人的道德性,從而突出了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性美。
孟子關于人性的討論,是從人的情感——不忍人之心出發的。人在看到別人遭受痛苦或危險時,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所以行善是人的道德直覺、道德擔當,是當下直接的正義沖動,并沒有任何其他的功利目的。譬如,你要沖過去救一個即將落井的孩子,剎那之間并不是要結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鄰里鄉黨面前博取虛名,你內心有一個無條件的道德要求和絕對命令,使你不假思索地去做。所以,孟子的性善論是對孔子“仁愛”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們所講的“仁愛”具有超越功利的價值,體現了道德主體的超越性追求。
在孟子看來,人作為道德主體,自己給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仁義禮智不完全是社會他在的道德規范,同時又是本心所制定的法則,這就是道德生活的內在性。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既是理,又是情。這四端之心本身涵有道德價值感,同時又是道德判斷的能力和道德踐履的驅動力,成為現實的道德主體自我實現的一種力量。孟子繼承了孔子“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思想,進一步指出:“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這昭示了道德主體的能動性和自覺性。
孟子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善的萌芽,但善性良知的種子需要小心護養,才可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就善德。反之,如果不善于養護,任其自生自滅,善的萌芽就會枯萎凋零。要成為仁者,必須通過反躬自問,付諸行動,才能實現。道德修養的根本在于自己,關鍵在于身體力行,從我做起。所以,孟子指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性善論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雖然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它對人性的論述是先驗的、抽象的,但同時也的確包含了許多反映全人類普遍本性的東西,這些東西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善,人類追求善、向往善,而且人人可以為善。因此,在當今注重財富和效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吸取孟子性善論的合理價值,對于弘揚人文主義精神,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塑造公民人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今時代,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固然為我們民族的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們不能不正視“市場取向”特征所帶來的道德困境。就人倫關系而言,人與人之間正日趨以現實利益作為彼此來往的基礎,以功效價值作為衡量關系的標準,人的情感聯系和心靈交往則日趨淡薄。就市場關系而言,一些商人和企業利欲熏心,見利忘義,制假販假、坑蒙拐騙,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屢屢發生,特別是近年發生的“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使消費者觸目驚心。現代化突出科學的價值,市場經濟追求經濟效益,這本無可厚非,但對人文精神的價值與作用卻估價不夠。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科學精神在認知上的確不可缺少,但科學并非萬能,因為人類還有價值存在。“何謂價值?它包括我們賴以安身立命、解決生活意義的信仰,我們對待親人、鄰居、同胞的倫理,我們參與公共事務的精神,我們觀察世界的態度,等等。”[2]價值世界的真實性不能由科學方法來建立,而必須靠生命的體驗。體驗是心靈的開發,生命必須投入其中。所以,在現代社會,我們除了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追求外,還應有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誠信缺失、道德淪喪,充滿緊張焦慮的世界上,以人文價值取向為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那些過度物質化國度里的人們,正日益把目光投向講求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解決“現代病”的藥方。而孟子的性善論正是儒家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的善性良知,他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推恩原則,就是要啟示人們自覺醒悟到善的存在,使之發揚光大,充分呈現,從而使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合乎人的本性的人。
義利觀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內容,義的基本含義是適宜。 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 ”(《孟子·離婁上》)在孟子看來,義就是正確的道路和原則。一個人如果能按照社會的倫理道德標準去做,就是一個有道德原則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善人。在義利關系上,孔子主張見利思義,以義制利,反對見利忘義。孟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先義后利、重義輕利,在個人的生命和民族國家大義發生沖突時,主張舍生取義的任道精神。可見,儒家的義是規范主體道德行為的標準,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調節器。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儒家以義取利、見利思義、以義制利的思想應成為商業活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企業在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首先必須考慮國家、社會和消費者的利益,做到守法、守規、守信、取信于人,誠信經營。這樣才能建立公平公正、和諧有序的市場秩序。同時,對于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而言,應該注重公民人格的培養。孟子所推崇的人格是具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人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作為民主法治社會的一員,每個社會公民都可以追求、享有并維護個人正當的權益,但同時必須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遵紀守法,做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索取和奉獻的統一,否則就無法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連續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覺。孔子傳承并發展了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文化,孟子以“舍我其誰”的文化擔當精神傳承并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這種對文化的自覺傳承和使命感,對承載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建構民族文化認同起了重要的作用。孟子性善論強調人具有向善的要求和為善的能力,所謂“善”是指仁義禮智諸德行,以及符合真正價值體系的德行,“善”是人們道德的優良性。因此,孟子主張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
從育人的角度說,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接受文化的培訓和熏陶的過程。在當代中國,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首先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為,文化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文化的發展程度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水平。為此,必須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育民族精神。
[1]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洪興.孟子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