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晶
(泰州師范高等??茖W校 泰興學院,江蘇 泰興 225400)
左宗棠可謂是湖南湘陰人的驕傲和自豪,也是近代中國的驕傲。作為晚清軍政重臣、洋務巨擘,他憂國如家,力主海防與塞防并重,不顧年邁堅決出兵收復新疆,并經營鞏固西北塞防。他最初默默無聞,后來卻聲名鵲起,直至走上仕途巔峰,70多年的人生經歷豐富多彩,為清朝江山社稷作出了巨大貢獻。可是,這樣一位大家巨擘,在未發家發跡之日,卻是一位三次“高考”名落孫山、默默無聞的一介書生。
對于左宗棠的出山和崛起,學術界認為除因其才華出眾外,很大程度地得益于左宗棠一路走來有很多貴人相助,加上自身努力,終成大器。對此我并無異議。但我發現,研究者論及左宗棠所遇貴人主要有朝廷重臣肅順,湖南名士賀長齡和賀熙齡兄弟,主動與左結為親家的陶澍,民族英雄林則徐,長兄的岳丈湘陰盛氏朝彥公,岳母王太夫人,通過查閱有關左宗棠的文章發現,我認為僅此并不全面,他們的分析主要局限在左宗棠步入仕途之前(肅順除外),而且均未對左宗棠人生多遇貴人的原因進行分析。本文擬對此進行一些補充分析,敬請方家指正。
步入仕途之后,左宗棠不斷展露才華,不斷獲得提拔,直至登上仕途之巔峰。這成功的背后,同樣離不開多位貴人相助。他們中有左最初的上士,如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有左的同鄉知交胡林翼、湘系首領曾國藩等;更有朝廷里位高權重、深受咸豐信任的協辦大學士肅順,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后官至刑部尚書的潘祖蔭,翰林院編修郭嵩燾;另外,還有商界精英胡雪巖。他們對左或有成人之美,或有救命之恩。
左宗棠四十歲那年,太平軍進攻湖南,朝野震動,咸豐皇帝調云南巡撫張亮基改任湖南巡撫。張亮基初入湖南便遇長沙之圍,張氏求賢若渴。由于左宗棠的同窗胡林翼極力舉薦,張亮基派人三顧茅廬,力邀左入幕,左終于答應出山輔佐張,由此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張亮基對左非常信任,他讓左幫助參謀軍政機要,參與指揮長沙保衛戰,左果不負張之器重,盡力幫助他堅守長沙城,擊斃了太平軍西王蕭朝貴,挫敗了對方銳利的兵鋒。有了張的器重,左宗棠成為巡撫衙門不可或缺的心腹臂助。
張亮基移任后,繼任湖南巡撫駱秉章同樣敬重人才,三顧茅廬,只求左宗棠能賞光加入他的幕府,做他的高級助手。“任駱秉章幕府期間,駱秉章經過一段時間考察,認為左宗棠處理事情比自己還強,索性讓這個幕僚全權處理大事”[1]。 當時左“掌握實權,包括刑名、錢谷、征兵、練勇與厘金、捐輸等事,他都布置得井井有序,洞中機要”[2]?!白笞谔脑诤倍绞鹉恢?,手握總督關防,調兵遣將,先行后稟”[3],“大力整頓湖南一地的吏治和財政,增加了賦稅收入,并使湖南成為供應湘軍糧草兵員的重要基地”[4]。他經常代巡撫大人草擬奏章,駱秉章往往事無巨細,均委托給這位鐵筆師爺,任由他全權定奪。以至于有人說,駱的功勞,其實全是左宗棠的功勞。從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到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左在駱秉章的幕府中認真干了六年,過足了當家做主的癮。
實踐證明左宗棠的才智膽略確非尋常,但能夠遇上兩位知人善任、樂于讓下屬施展才智的上士確也是左的幸運,如兩位是妒賢嫉能之人,恐怕左宗棠也只能是懷才不遇,空有滿腹才華不得施展了。
左宗棠之所以能從政,能頻受重視、不斷升遷,能在仕途不順時逢兇化吉,我認為胡林翼助力不小。胡與左為世交,二人志趣相投,友事二十余年,關系極為密切。譬如林則徐能厚愛、器重左宗棠,并在晚年選定左宗棠托付終身大事,胡林翼的推介作用不可小覷,胡林翼向林則徐極力夸贊左是一個“有異才,品學為湘中士類第一”的難得人才。另外,同為湘系將領的左宗棠與曾國藩二人間曾一度出現摩擦甚至交惡,但后來二人能部分化解矛盾并能顧全大局,以集團利益為重,互相客觀評價對方、互相合作,我認為胡林翼作用不小。胡林翼曾分別致書二人。他致書曾,極意推薦左:“季高謀人忠,用情摯而專一,其性情偏激處,如朝有爭臣,室有烈婦,平時當小拂意,臨危難乃知其可靠?!庇种聲螅骸皽旃?,吾楚一人。名太高,望太切,則異日之怨謗亦且不測。公其善為保全,毋使蒙千秋之誣也。”[5]看得出來,胡林翼為了朋友煞費苦心、熱心調解,最終巧妙化解了矛盾,能有這樣的同鄉兼知交不可謂不是左宗棠的福氣,在后來左遭遇官場不測時,胡林翼一如既往地幫左排憂解難,勇于在皇帝面前為朋友說話。這樣的人難道不算貴人嗎?
曾左二人同為湘軍將領,在二人最初的交往中,曾對左非常器重,他不僅自己重用左宗棠,而且極力向朝廷推薦。咸豐四年,曾國藩克岳州,就準備為左宗棠請獎知府并花翎。咸豐六年,曾國藩為報答左宗棠接濟軍餉之德,奏保兵部郎中。咸豐九年下半年,左因禮節之故,將樊燮以驕倨罪革職。樊燮不服,遂與當時的湖廣總督官文相勾結,欲將左宗棠除去。總兵樊燮誣告,“為蜚語,上聞,召(左)宗棠對簿武昌”。樊案發生后,曾國藩在給咸豐的奏疏中用心盡力地為左宗棠謀取實際官階與權力,“(胡)林翼、(曾)國藩皆言宗棠無罪,且薦其才可大用”,“故得不逮”[6]。咸豐十年,左宗棠被曾國藩聘為幕僚。此時清朝與太平軍的戰爭處于膠著狀態,正當用人之際,由于曾的極力推薦,左宗棠被清朝任命為四品京堂候補、襄辦曾國藩軍務,隨后被曾派往湖南招募湘勇。同年六月,清政府有意調左前往四川督辦軍務,曾認為左可以獨當一面,現在突然要調走,無異于斷其臂膀,于是曾婉言謝絕了清廷的諭旨,從中可見曾對左非常器重。隨著安慶的克復,為完成對天京的包圍,進一步牽制天京外圍的太平軍,曾決定對浙江出兵,那么選誰為統兵將領呢?曾首先想到的是左。曾認為,左平時用兵取勢甚遠,審機甚微,可挑大梁,不可久居人下,埋沒人才。曾不但把駐扎在贛浙邊界的湘軍統歸左節制,而且給了他向皇帝的專奏權和征收厘金權。從此左青云直上,在對浙用兵中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才干,和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共稱“曾左李”。此時曾對左的信任已是無以復加,往來書信中處處對左以兄弟相稱,而自謙為弟。
后來,因個性及其他種種因素兩人關系出現裂痕,“但同為一代名臣,始終不因個人恩怨而在公務上掣肘對方。曾為左西征籌餉始終不遺余力,而且推薦自己最得力的湘軍將領劉松山隨之西征,左在陜甘新疆建功立業皆賴此軍。因此后人評論說:文襄之功,文正實助成也?!鴩髞砺犝f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喜訊后自嘆不如左宗棠,認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無二”[7]??傊?,“曾國藩對左宗棠在心理上是器重的,因而在行動上又是倚重的”[8]。左宗棠遇上曾國藩能說不幸運嗎?
咸豐九年下半年,湖南永州總兵樊燮不向左宗棠行禮,左以禮節之故,將樊燮以驕倨罪革職。此事差一點給左宗棠帶來殺身之禍。樊燮與湖廣總督官文相勾結,上疏彈劾左宗棠。彈劾左宗棠的奏折呈進后,咸豐帝下令官文密查,“如左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肅順早聽說過關于左的為人及才華,當聞知欲將左“就地正法”的密令后,大吃一驚,連忙設計營救。肅順對門客王闿運授以營救之策:若憑空陳奏,恐招皇帝疑心,因為按清朝規制,滿族宗室、旗人官員不許結交外朝漢族官員。務必先有外朝漢族官員上奏保舉左宗棠。王闿運將這一救人之策轉告翰林院編修郭嵩燾后,郭立即撰寫了奏折,前往尋找身為刑部尚書的好友潘祖蔭。郭對潘說:“左君去,湖南必致傾覆,東南大局不可復問?!保?]潘素來信任郭,也欣賞左的才華,早在咸豐九年臘月,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的潘祖蔭就曾向咸豐寫過一道讓左宗棠的名字一夜傳遍全國的奏疏,其中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保?0]現在郭為了左已代自己寫好奏折,潘沒有多言語就將奏折上奏了。咸豐閱折后,果然召見潘。潘祖蔭說,湘勇保住了本省,還支援了湖北、江西、廣西、貴州,所向無不捷,固然是駱秉章調度有方,實則由左宗棠運籌決策。如果左走了,湖南就會垮臺,東南大局也就完了。咸豐有所心動。
此時湖北巡撫胡林翼保舉左的奏折也星夜呈進宮中,在奏折中,胡林翼力薦左宗棠有大才、可大用,還說左遭到誹謗,乃是“名滿天下,謗亦隨之”之因。接著咸豐拿著這兩個奏折,向諸位中樞大臣詢問,此案應如何處理。肅順首先回奏:“潘祖蔭是國家重臣,所保必可信,請姑且寬容左宗棠,以觀其后效?!毕特S便問肅順:“官文彈劾左,潘祖蔭、胡林翼又保舉左。方今多事,用人之際,人才難得,左果為不法,固應嚴懲,如果左擅長于軍旅,自當棄瑕錄用。不知你認為究竟如何?”肅順立即答對:聽說左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中,贊畫軍謀,迭著成效。駱秉章之功,都是左宗棠的功勞。駱秉章在湖南功績昭著,從中足見左宗棠的才能。人才難得,自當愛惜。正值大清國多難之秋,咸豐不愿為了一個左宗棠與朝中柱石們鬧情緒,于是對左網開一面。官文也見風使舵,不再對左案刨根問底,草草結案了事。清政府為洗左宗棠所蒙不白之冤,授命以三品京卿用。咸豐十年四月二十日,清政府就以兵部郎中左宗棠為四品京堂候補,襄辦曾國藩軍務。此后,曾國藩多次保薦,加上肅順在朝中護佑,左遂得升遷。咸豐十一年五月清廷授左宗棠太常寺卿,襄辦江南軍務。七月湖南巡撫毛鴻賓上疏朝廷,稱左宗棠識略過人,其才力不在曾國藩、胡林翼之下,如果只是使他帶勇打戰,還不足以發揮其特長,如果能給他封疆重任,必能保境安民,兼顧大局。
這場官司,前后持續一年有余,其間屢有波折,多虧肅順遇事不驚,先授計于他人,內外合力營救,并適時對咸豐啟發誘導,終使左逃出死劫。但郭嵩燾、潘祖蔭、胡林翼等人為了搭救朋友盡心盡力,所起作用也至關重要。
用兵作戰,左宗棠屢建奇功;創辦洋務,左宗棠功不可沒;收復新疆,左宗棠名傳千古。但行軍打仗離不開物資、兵餉供應,創辦洋務又需技師、工匠、機器,清政府財政困難,經常無法提供兵餉及后勤物資供應,幸虧左宗棠遇上了商界精英胡雪巖。在左宗棠行軍打仗、創辦洋務、收復新疆、經營西北的過程中胡雪巖均貢獻不菲。
左宗棠曾率八千楚軍進入浙江。當浙江巡撫王有齡自殺、杭州城淪陷,其心腹胡雪巖的大批物資仍滯留錢塘江時,正是左宗棠大軍最困難之時。當時,胡把二十多船軍用物資獻給了新任巡撫左宗棠,這些物資成了左宗棠作戰勝利最根本的保障。胡雪巖雪中送炭令左宗棠感激不盡,讓他擔任軍隊的糧臺和轉運局會辦。從此,胡成了左的左膀右臂。在以后的戰爭中,胡一直為楚軍籌糧籌款,轉運物資。戰后,左宗棠為醫治戰爭創傷,賑濟難民,招商開市,恢復生產,也都是胡幫助料理一切。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一到福州便奏調胡雪巖來閩相助。到福州后,胡很快便建議左創辦福州船政局,并在船廠建立后將“洋匠、雇華工、開藝局”等事務“一手包攬”。造船的機器,也是他從法商洋行聯系買進。由于胡對造船業務有功,左保舉他升任候補道員,加布政使銜。
后來,英俄支持阿古柏率軍侵略新疆,清廷命左宗棠出關作戰。左率六萬楚軍遠離內陸出關迎敵,兵餉、武器供應等重重困難。當時,清政府拿不出錢供應西征軍。又多虧了胡雪巖,他跑遍東南數省,向商人借貸、募捐,所謂“東南協餉”,全是胡雪巖求助得來的,各省錢糧庫藏早已耗竭了。當時阿古柏侵略軍的裝備,全由英俄兩國供應,武器精良、彈藥充足。左軍萬里奔波,既無洋槍洋炮,彈藥也沒有多少。胡雪巖到上海、福州、廣州向外商全力采購,及時運往西北前線。最后他的努力保證了戰爭的勝利。收復失地后,左宗棠受到清廷表獎,他及時感恩,給皇帝上奏:“胡光墉功績與前敵將領無殊”,與自己“萬里同心”。
再后來,左宗棠經營西北,創設蘭州織呢廠,又是胡雪巖為他購運機器和原材料。他還為左宗棠購買運送鑿土機,使左主持興修水利,在大西北開掘長達兩百余里的灌溉渠。
胡雪巖盡心竭力輔佐左,可謂是左的貴人,左也是知恩圖報之人,他向朝廷大力薦舉,胡幾獲升遷,官拜一品,賞穿黃馬褂。整個清代,只有他一人以商人身份獲如此殊榮。從此,“紅頂商人”成了他的代名詞和雅號。但如果不是胡真心幫助左在前,又怎會有左竭力報答胡在后呢?
左宗棠70年人生歷程中頻遇貴人,他們曾幫助左宗棠不斷走上人生坦途,幫助左宗棠功成名就。那么,他的人生為什么能多遇貴人呢?
首先,左宗棠有過人的才華、遠大的抱負、有憂國憂民的愛國熱忱和抵御侵略的良策。戰場上他縱橫捭闔,指揮精彩,屢打勝仗;興辦洋務他有聲有色,成績喜人;收復新疆、經營西北,他嘔心瀝血,何懼艱難……這樣的人怎能不令人折服,怎不愿解救他于水火,怎不愿他能為國效力、得到重用。同冶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左宗棠以閩浙總督的身份向清廷提出了創辦福州船政局的設想。他如此陳述:“自海上用兵以來,泰西各國火輪兵船直達天津,藩籬竟成虛設”,因此中國“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中外“彼此同以大海為利”。如果“彼有所挾,我獨無之。譬猶渡河,人操舟而我結筏;譬猶使馬,人跨駿而我騎驢”,那么中國永遠落后而不能自強。由此左宗棠得出結論,當務之急,“非設局急造輪船不為功”[11]。左宗棠的陳述見解深刻,飽含愛國熱情,令人心悅誠服。因此,清廷經過討論很快批準了他的提議。同年,左宗棠正式開始籌建福州船政局并兼任首屆船政大臣。在建廠造船過程中,左宗棠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不受外國的挾持、鉗制”。他“深思熟慮,周密思考,強勢作為,得到了總理衙門的肯定和支持”[12]。
其次,近代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很多有識之士都飽含一腔愛國熱情和抱負,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只好寄望于年輕有為的一代,左宗棠正是他們的合適人選。譬如林則徐等人,由于清政府的腐敗,投降派、保守派或某些奸佞小人的誣告讒言導致他們很難實現人生理想,但是他們不甘,他們用心尋找、物色人才,他們都寄厚望于左宗棠,希望他能師夷長技以制夷,希望他能西定新疆、趕走沙俄,希望他成為國家的棟梁。因此,他們不僅在物質上盡力資助左宗棠,而且在精神上不斷鼓勵左宗棠。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制的地圖全部交給左,他說:“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托付!”還說:“將來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得著?!辟R長齡除借書、贈書外,曾熱心勉勵左宗棠:“如今天下十分缺乏真正的人才,你以后千萬不要隨便找個小官職去干,這樣會委屈了你自己的才氣,要耐心等待,干能發揮你才能的大事業。”
再次,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清政府的統治集團也希望重用有才之人,從而暫度危局,鞏固統治。滿洲貴族、朝廷重臣肅順之所以在樊案中極力暗中營救左宗棠,是因為他力主破除滿漢觀念,重用漢人,并施以對內重典治國、對外強硬等政策,從而挽大清江山于不倒。當左宗棠飽含愛國激情上奏力主設廠造船、抵御外侵時,恭親王奕?馬上予以支持,清政府也因此很快批準了左的奏章,后終于有了福州船政局的創辦。在領土主權觀問題上,左的思想與權傾朝野的李鴻章海防至上的思想相沖突,左強調海防與塞防并重,但最終清政府權衡利弊,任命左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而左也不辱使命,六十五歲高齡率兵出征,一年后收復新疆全境,使中國人揚眉吐氣,也給晚清夕照圖畫上了最光彩的一筆。
最后,左宗棠有極好的人品和幾近完滿的人格。左宗棠父親早逝,家境貧寒,但小小年紀的他便能與二哥商議,將祖上留下的幾十畝薄地全都留給寡嫂,自己孑然一身,到私塾、學院講學糊口。
左不僅是軍事奇才,而且心胸寬廣,善用敗將。湘軍創始人之一的王珍,最初總打敗仗,為此曾遭曾國藩劈頭蓋臉地責罵,且官職被削。與曾相反,左安慰王珍、鼓勵王珍,還將他推薦給湖南巡撫駱秉章,并委以重任,王珍后來經常打勝仗,這時的左又經常寫信勉勵,既給予極高的評價,又給予適當的警示。
左宗棠在幫助曾國藩訓練湘軍對付太平軍時,對曾相當重情重義。咸豐四年二月,曾兵敗岳陽退守長沙后,左便給曾提出正確建議,可惜曾不聽,結果遇靖港慘敗,甚至欲投水自盡。當時“左宗棠則無三日不來曾處,指畫大局,教以機謀”[13],使曾充分感受了左待友之風誼。曾曾一度困守江西,鮮有建樹,而其間左在湘幕為曾籌撥餉銀,募練勇丁,竭盡全力。二人后來出現一些矛盾,當曾離世時,人們紛紛猜測左可能不會致祭,沒想到左卻送來挽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14]。由衷評價了曾國藩和他們二人的關系。這副挽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格完滿的左宗棠,這樣的人理當受人敬重,在他遭受挫折面臨困難時也才有貴人愿意挺身而出,助他一臂之力。
[1][10]布衣布舍.左宗棠的“伯樂”們[J].領導文萃(上),2011,(3):46.
[2][4]高中華.肅順與左宗棠[J].滄桑,2005,(5):11.
[3]王澧華.論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交往及其關系[J].安徽史學,1996,(2):38.
[5]文伯倫.曾國藩與左宗棠互訐聯考辨[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46.
[6]文伯倫.曾國藩與左宗棠互訐聯考辨[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45.
[7]一夫.左宗棠曾國藩絕交內幕[J].文史春秋,2005,(1):14-15.
[8]王澧華.論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交往及其關系[J].安徽史學,1996,(2):41.
[9]王澧華.論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交往及其關系[J].安徽史學,1996,(2):40.
[11]羅正鈞.左宗棠年譜[M].長沙:岳麓書社,1983.
[12]林愛枝.海防?塞防—左宗棠之領土主權(上)[J].文史縱橫,2011,(1):52.
[13]王澧華.論曾國藩與左宗棠的交往及其關系[J].安徽史學,1996,(2):39.
[14]一夫.左宗棠曾國藩絕交內幕[J].文史春秋,20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