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蘇蘇
(吳江市盛澤第二中心小學,江蘇 吳江 215200)
做任何事情方法最重要,方法得當就做得快,做得好,教學、學習也是一樣。如何用一個好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快樂、健康地學習,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正確指導學生學習、正確運用教學方式就顯得十分必要。小學教育屬于學生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期間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有關小學教學的學習方法,可以從小學教育的整體出發,也可以對其基本的、具體的進行教學,而中外教育家、學者大多提出要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習和多思考的學習方法,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卻是搞好小學教育的前提。小學教師運用正確快樂的方法,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音樂,讓他們欣賞,從而使他們在生命最初對音樂產生好奇,并使這種愛好具有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種力量,由好奇變成興趣。
在具體的小學教育中,為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更好地接受知識,教師需要用更好的方法方式來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好奇,并使這種愛好具有更深、更有智慧的力量,由好奇變成興趣,讓他們覺得快樂是一件多么重要和愉悅的事情。應通過對“寓教于樂”小學教育方案的探究,找出一個讓教師快樂教學、學生快樂學習的方案,讓學生從內心感到快樂。
1.提高興趣,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
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并不是要學校培養出大批的音樂家,不是讓他們非要精通某些樂器,也不是讓學生知道某些音樂知識,而是讓學生開始有對音樂欣賞的意識,并產生興趣與愛好,慢慢地音樂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得到提高,視聽能力和對音樂的記憶力隨之增強,從而,培養對于音樂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對于生活體驗的感受也能很自然地通過音樂欣賞表現出來,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最終從內心得到快樂。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參與、表現意識,通過對音樂的情感、豐富的想象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各種形式表達出來。
2.快樂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表現和音樂感受。
小學教育就是以多種音樂表現形式,教育學生快樂地表現自己。現實生活并非如此,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簡單地打開音樂教材,把各種類型的,比如抒情、歡快、悲傷的音樂放給學生聽,然后讓大家分析不同類型的區別,便草草了事,一節課上完,學生依然很茫然,不清楚上了些什么,同時也沒有感受到任何樂趣。而課本里,大都以管弦樂、大家作品為主,獨唱合唱曲為輔,這對剛剛接觸音樂的小孩來說,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更不用說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延伸它的內涵了。引導小孩對音樂產生興趣愛好,引導他們用最純真的心,快樂地感受、表現和享受音樂的美的過程,成為小學音樂教育的重大難題。教師要做好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梁,運用快樂的教學方法快樂教學,讓小孩集中精力,用愉悅的心情學會聽音樂,用純真的心去感受音樂的美好,所以快樂教學就顯得更加重要。
1.平等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教育的要求,并不是要學校培養出大批的教育家,也不是讓他們都成為著名的作家學者,而是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有自己的感悟。小學教學中基本的教學方式就是信息的傳遞,它能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形式,一個好的教學形式特征是可以體現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平等,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以暢通無阻地相互學習交流。
2.提出質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小學課堂上應該放下老師的架子,以學生是主角,老師是配角的形式,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質疑書本的內容,同時老師也應該進行有效的指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課堂討論、爭辯,課下組織各種辯論活動的形式,使學生在相互交流的時候,提出有價值的觀點。教師應該及時歸納學生的發言,并進行講解、引導,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的方向探討,最后找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快樂。并不是所有的問題老師都可以解決,并不是書本上所有的都是正確的,要讓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同時,這樣的課堂辯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信息,更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通過這種形式記下的知識是最牢固的。這樣的引導方式,使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比文字更豐富,比圖畫更鮮活。
1.言為心聲,音為心語。
有想象的音樂才是最美的,音樂之所以美妙、變化無窮,就是因為有無限的想象存在。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像以前教學生寫字一樣,帶有童真的想象,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美麗可愛的語言,引導孩子豐富想象,并鼓勵他們說出來,對音樂產生最初的興趣。孩子都有極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激情會影響孩子,把孩子的興趣引到音樂中來,讓孩子有興趣聽,引導孩子聽一段音樂作品,然后問他們對音樂的感受。通過想象力的語言,把無形的音樂轉化為世間有形的物體。如欣賞《高山流水》,我們可以詢問孩子聽到的感受,盡可能引導孩子講出聽到的各種想象,他們不說我們就可能無法發現他們有著不同凡響的思維,到那個時候,學生的潛能也有可能被挖掘出來。
2.自主發展,自主創造。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美的嘗試。教師要為孩子們創造一種民主、熱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音樂巧妙地表達出來。從小學音樂教學現狀看,學生被端正于課堂,老師威嚴地站在講臺上。所以教師正確的指導,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自主創造就顯得非常重要,完全放開,讓他們把好聽的音樂盡情地想象出來,然后快樂地通過自己的方式描述出來。這樣,他們也會從心里感覺到音樂的美妙和內心的快樂。
1.結合課文,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表演能力。
小學生都喜歡表現自己,從而獲得獎勵、贊美,好奇心重,讓他們表演將會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而小學課本的文章大多是有趣、好玩的故事類型的文章,甚至是童話色彩比較濃厚的文章,如《小蝌蚪找媽媽》,這樣的文章比較好玩、簡單,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不宜詳細講解,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感受不到童話的童真思想。教師讓學生演出來,既可以感受文章中那種童真班孩子的天真,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可以在老師之前的講解下,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意義,鍛煉膽量和表演才能。
2.給予自由,通過欣賞大聲唱出喜歡的音樂。
音樂專業是一門極其重視情感教育的學科。音樂作品中往往蘊含著創作者的情感,只有深刻感受理解其中的感情,才有可能真正欣賞音樂之美,這樣才能被稱之為有效的音樂欣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時應該注重快樂教學,帶領學生走入音樂的殿堂,真正理解音樂。當孩子們理解了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然后感覺到了快樂,就要大聲地唱出來,而不是單一地傾聽。音樂是很美妙的,作為小學音樂教育的引導者,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妙,然后從內心感受到快樂,而不是表面的好玩。比如音樂教材里有關于春天的音樂,教學之前,帶學生出去踏青、認識春天,途中教學生唱有關春天的歌曲。讓學生就春天展開想象,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說說有關春天的詞語,編寫歌詞,唱出自己心里的春天。經過前面的體驗,小朋友很自然地進入角色,歌曲唱得異常動聽感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春天的聲音。
1.音樂舞蹈相結合,創造完美的視聽效果。
音樂和舞蹈是擅長抒情的藝術,舞蹈是離不開音樂的,二者完美地融合,創造出完美的視聽效果。如果把音樂形象化,說成是聽得見的舞蹈,那么舞蹈就像看得見的音樂。教師應該發揮引導作用,啟發學生隨著音樂而起舞,讓學生自由地流露自己對樂曲的感受,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體現音樂美。這不僅能讓她們從舞蹈中得到更多的樂趣,而且能增進孩子間的友情。舞蹈具有可視性,它通過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形象、情緒、旋律,能更直觀地被人感知,這一切使得它更容易被感受,進而去體驗它,從而理解它。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對音樂的領悟力。
動是孩子們表達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方式,這無疑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通過欣賞樂曲,讓孩子們在欣賞的同時創造動的機會,自由地發揮。充分利用孩子好動的特點,通過動作來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通過引導他們對音樂的聯想和理解使他們在參與中獲得愉悅和美感。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表演。比如,我們在欣賞《龜兔賽跑》時,讓兩個孩子根據各自的想象來自由發揮音樂的主題,你會發現孩子們隨著音樂的節奏和故事情節動起來。她們不僅表現出龜兔的形象,還把跑途中的各種情況都形象地表現出來。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孩子們可以在有著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中自覺感受音樂,和音樂融為一體。樂器上手,動聽的音樂動起來。
孩子在動手的時候是最快樂的,把根木棒給他,他絕對能即興敲出不同的節奏、聲響、音色。這是他的潛能、興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現,他在自我肯定,當然快樂就顯現出來了。小學音樂教育中,我們給他們一個指揮棒,或者吉他、鼓,讓學生跟著音樂的節拍,根據自己聽到的感受演奏出來,敲打出來,感受音樂的魅力,這樣的敲敲打打可以增進孩子對音樂的感受,了解音樂表達的感情,從而對音樂由衷地感興趣。這樣即使是由教師組織的活動,他們也會很開心地參加,不會當作完成任務,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對音樂督導的領悟力,快樂就是這么簡單。
在小學教育中,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快樂的氛圍里,應教給學生快樂的方法。教師如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孩子們更快地體驗文字的美麗,發揮想象的空間,這樣便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專長,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成為了課堂主角。發展是快樂的根本目的,而快樂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條件。那么,教師如何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孩子們融入音樂,自由地發揮想象,盡情說唱,忘情舞奏——這是發揮幼兒專長,張揚幼兒個性,培養幼兒音樂興趣的最好方法——作為小學教育者,這確實是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探討的課題。
[1]齊放主編.小學素質教育概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0,(2).
[2]吳中杰.文藝學導論[M].小學語文教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潘利斐.識字教學也可以如此美麗——聽朱柏峰老師上《詞串識字》有感[J].吉林教育,2010,2.
[5]李文長主編.基礎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前瞻.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8.
[6]朱小曼主編.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模式建構與理論反思.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