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雄
(佛山市順德區容桂中學,廣東 佛山 528000)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思是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開來,就是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畏艱難,不怕曲折,堅韌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終達到目的。可見,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如果做好了,長此以往,則必有收獲。同樣,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從小處抓起,于細微處育人,長期堅持下去,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孩子智力開發與藝術素質培養固然重要,但生活習慣的教養也絕不能忽視,教育必須從細節開始。”
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細節,慢慢地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時,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孔子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就是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長大后所取得的成功、創造的奇跡,很多方面都來自小時候形成的習慣。著名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撒行動,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可見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巨匠賢人的共識。
養成得體的行為習慣,對一個人而言至關重要,它不僅僅是個人修養問題,有時候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例如在一家跨國公司里,最后入圍的應聘者被通知參加面試,他們被安排在總經理辦公室里等候,10分鐘過去了,有人開始在屋里走動;15分鐘過去了,有人開始小聲議論;20分鐘后,有人開始翻動辦公桌上的文件,小聲議論逐漸變成了大聲交談,這時電話響了,有人就去接電話,對方要找總經理,應聘者粗暴地說了一句“不知道”就掛掉了電話,就在他放下電話的一剎那門被推開了,總經理走進來丟下一句話:“你們的表現令人遺憾,我們不需要不懂規矩的人!”
人生可喜的是成功,但難得的是好習慣。俗話說: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余。在泱泱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孝敬父母的曾子、憂國憂民的屈原、一諾千金的季布、堅守道義的司馬遷、刻苦學習的匡衡都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在學生求學階段,我們要多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與先哲對話,除了要體會到文字的優美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先哲們的精神融入我們的血脈鑄成民族的脊梁。
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好習慣,首先要了解學生存在哪些不良習慣,接著讓學生明確應養成怎樣的習慣,然后分階段、分層次地培養學生的習慣。我從初一時就把學生該養成哪些習慣列出一份明細表,張貼在課室內,然后讓學生分周次地練習。這些習慣包括上課積極配合老師,不走神,做到專心聽講;勤于動手,會做筆記;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歸納;積極完成作業,不把老師布置的作業當成一種負擔;獨立思考,不抄襲別人的答案,堅持寫日記,堅持練字,堅持做操……涉及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等方面。
此外,要養成好習慣,還要有堅韌的毅力。例如有一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要求他的學生們每天甩手五十下,并堅持一年,一周后大家都在堅持,一個月后有三十個人放棄了,半年之后,只剩下九個人在堅持,一年之后,僅有一人在堅持,他就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只有他成功了。事實上,堅持本身是一種習慣,是一種高度的自律。有了這種高度的自律,才能養成好的習慣。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在堅持,好習慣在堅持中養成。
曾有心理學家指出,將某種行為持續練習21天以上,這種行為就會形成一種習慣。為此,我堅持讓學生對表上所列出的習慣每天進行練習,且保持21天以上。如這個月堅持讓學生課前演講,養成發言、傾聽的好習慣;下個月讓學生堅持課前練字,再下個月讓學生堅持寫日記,這樣,讓各種好習慣都盡可能訓練一遍。平時也盡量關注學生的細節,及時糾正不良習慣。現在,學生已養成了寫日記、練字、及時完成作業等良好習慣。
德國詩人海涅曾寫道:“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來的。”教師所面對的不是一個或幾個“世界”。因此,在做德育工作時,班主任要仔細觀察,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情況,尤其要關注學生細小的變化,以便對癥下藥。如果工作馬馬虎虎,摸不清學生的底,號不準學生的脈,只憑自身權威去制約學生,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有一次,我去女生宿舍巡查,女生小吳向我匯報說在宿舍丟了錢包,到處找都沒找到,并懷疑是被人偷了。當時我馬上召集全體宿舍成員開會,說明了這一情況,并教育大家要生活要檢點,注意不要沾染生活中有可能誘導自己走上歪門邪道的細小毛病,如隨意拿人財物,一旦形成習慣,長大了就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然后我又注意觀察眾人表情,發現一個女生很不自然,看來錢包很有可能是她拿了。我也不急著找她談話,說:“這錢包有可能掉到宿舍某個角落了,大家再幫忙找找,沒準能找到呢。我先去其他宿舍巡查,待會再過來。”然后我到其他宿舍轉了轉,再返回來。果然不出我所料,一進那間宿舍,大家都高興地說:“老師,這個錢包找到了!”經確認,它的確是小吳的,而且一分錢也不少。我也故意說:“看來,小吳可真是粗心啊!”大家都笑了起來,包括那個神色不自然的女生。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一開始我不是從細節著手,而是簡單粗暴地處理這件事,這件事會解決得這么完美嗎?德育工作是細活,當學生犯錯時,教師要善于關注學生細小的變化,揣摩其心理,妥善地處理,讓學生既改正錯誤,又維護自尊,這比單純地說教或呵斥效果要好。
首先,要重視創設優美、整潔的教室物質環境。教室作為學生在校的主要學習空間,應寬敞明亮。環境布置應做到綠化、美化、凈化、教育化,充分體現立體化、平衡化和動態化,即地面、墻面與空間都要充分用來提供教育信息。如左右兩側墻面的名人名言,用上鏡框裝裱,并且每月翻新一次,前側裝上國旗圖板,再配上諸如“勤奮學習,團結進取”等字樣的標牌,時時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后墻的班級學習園地,每三周一期,反映班級動態,各類獎狀整齊張貼,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明凈的玻璃窗、干凈的地面,一塵不染的日光燈、電風扇;課桌椅、衛生工具、學生書簿整齊的擺放;講臺上再擺上一盆鮮花。雖然這些都是常規要求,但是要做到卻很不容易。我經常教育學生:“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每天上課前,我總會檢查教室的清潔衛生,一定要學生把衛生搞好才上課。別小看這細節,如果學生經常在臟亂的環境里學習,那么心情怎么會舒適呢?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由于我長期這么做,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前總會自覺地拾起地上的垃圾,拖干凈地板,課室越來越潔凈。學生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中學習,接受人文熏陶,必定會產生愉悅感,心靈也得到凈化。
我還注意盡力打造書香班級。我布置好了圖書角,讓學生各帶五到十本書來,放置到書柜上,做好入冊工作,并安排好圖書管理員,定期開展圖書借閱工作,讓學生受到書香的熏陶。另外,我也讓一位擅長美術的學生家長畫了一幅大大的荷花圖掛在課室內,這樣一來,既可讓學生能欣賞到美的事物,又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荷花那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從而更嚴格地要求自己。諸如此類的細節如果老師多加關注,就會讓學生的素質日益提升。
其次,在教室里營造安靜的氛圍。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是諸葛亮總結的人生經驗和對安靜的一種體會。所以我把“入室即靜,入座即學”寫在黑板上,時常提醒學生,把“靜”字牢記心頭。我讓學生明白,思考需靜心,多思養靜氣,平心靜氣時,思維最為活躍,靈感最易產生,效率才會提高。目前,我班的課室安靜程度越來越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好轉。
總之,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長期的、細致的,有時甚至是反反復復的工作,這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和毅力,從小處抓起,于細微處育人,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師生間情感會越來越融洽,學生會更樂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從而實現德育目的。
[1]陳玉蘭.育人于細微處.
[2]王紫薇.成功來自好習慣.
[3]劉洪波.營造班級良好生態環境 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