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林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 江陰 214437)
現行的多版本教材專題性的設計突出歷史發展的專題特征,但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普遍聯系性缺少宏觀的把握。所以,必須改變原有的以教材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起“以教材為重要依據”的課程內容體系,才能滿足現代教育背景下人全面發展的要求。我認為,只有進行專題模塊的整體性設計教學,才能突破過去以教師講述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更強調通過科學的整體的設計,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主體地位,營造師生合作、富有生命氣息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給我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課程結構的變化,原來的高中歷史教材通史模式被專題史模式取代,中外分冊的形式被中外合編取代。大多數人很好奇以后的歷史課將教授什么內容,卻很少有人思考結構改變后的歷史課堂會發生什么變化,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
乍看現行整套高中歷史新教材,專題史的模塊設計讓人耳目一新,但這種模塊設計打亂了歷史的整體性,人為地造成政治、經濟、文化內容的內在聯系割裂了。例如歷史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下同),是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選材表現的主體是人類的政治活動,探討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和人物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活動及思想文化活動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講政治如何不講經濟基礎、不分析反映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思想文化呢?
在必修一第1課中講到分封制時,課文是這么敘述的:“在分封制下,……,一些諸侯國勢力日益壯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分封制作為中國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呢?書中沒有交代,“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獨立性”這么一段話只能說明分封制的特點,不能充分說明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授課時,有必要把必修二中關于經濟制度方面的內容加以整合,以更好地理解分封制。作為上層建筑,分封制是建立在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的基礎上的,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分封制遭到破壞的根本原因在于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生產力發展,井田制遭到了破壞。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特別是近現代史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及這些事件在當時的時事影響,已經單純是在談政治了。就政治而政治,就經濟而經濟,要知道社會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都是一個整體,被肢解了以后再用什么掩蓋也是殘缺的,模塊結構也不過是件華麗的外衣而已。歷史不是并排的抽屜,歷史不是空中樓閣,沒有了靈魂的填充,沒有了基礎的架構,歷史就不歷史了。
整體性的教學設計,就是重新對教材資源進行取舍整合,不僅還原歷史的整體性、讓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更強調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整體性,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
整體性教學設計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教學概念,要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及需要,從教材內容上全面整合,打破模塊束縛,系統呈現歷史學習的內容;從學習進程上實行總體設計與局部推進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學習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從教育目標上關注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提升。
1.整合教材內容,在專題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不單純局限于歷史大綱的知識目標,更強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關注現實世界。作為以了解和研究人類不同領域文明發展歷程概貌與規律為內容的高中歷史課程與現實世界、學生生活的環境有密切的顯性或隱性關聯,更擁有可供人生與民族發展作借鑒的豐富資源。在進入一個新的模塊或某個模塊中的新的單元教學時,要啟發學生理解即將學習的歷史知識與現實價值的關系、領悟歷史的真諦,進而由身邊的生活熱點體會到歷史、歷史情感、歷史思維方法,然后表達見解,并體驗合作交流的魅力。在整體性的教學設計中展現歷史的現實之美,提高學生對歷史與現實的興趣,增強學習動力,提高理解和認識世界的能力。
整體性的教學設計必須處理好單元與專題的有機聯系,如“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等。教學可以圍繞這些主題進行必要的拓展,使相關歷史教學內容能夠串聯組合起來,成為有遷移力量的知識群,形成宏觀開放式的歷史,通過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各個環節都要從專題和主題出發,有整體意識,點撥好專題與專題之間的聯系,對知識進行再判斷和再整合,合理調整原有知識的組織形式,使之更符合學情,為我所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整合教材,建立各模塊之間相關知識的有機聯系,如:必修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必修2“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必修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等知識進行整合。又如必修1中的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與必修2中的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必修1的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與必修2的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備課時注意相互參照,統籌兼顧,從不同的視角全面、客觀、深入地認識問題。
2.改變教師角色,教師應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課程的開發者。整體性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是課程內容的開發者,教師要運用自己掌握的課程資源和知識資源,依據專題模塊的知識體系重新設計整合教材,同時還要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模塊還特別強調的是“單純針對某一知識點的講授,而是要以相互聯系的方式,在學生面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習得內在的原理及其思想方法”。(北京師范大學教師,郭華)模塊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應探索一般的模型:從具體案例引入,教師講解,師生共同探討,用一般原理與基本概念來解釋案例。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生活經驗的介入及學生主動的探究就成為必需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作用,在于尋找與學生已有經驗(現實的生活經驗、已有的間接經驗等)密切相關的能夠表達此模塊主題的典型案例,為學生提供可用于檢索資料的路徑,設計合理的探究方法,并啟發學生理解本模塊的內在思想。
因此,教師要對模塊進行整體設計整體安排,在教學實施時不再以“課”(包括時間長度和內容長度)為基本單位,而是以模塊本身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設計。在模塊的學習中,學生主要是在問題情境中,以相互聯系的方式學習模塊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即按教材前后順序來逐節備課。應在開始模塊教學前完成對該模塊的整體教學設計,如教學內容、教學時間上的合理分配;基于模塊的整體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模塊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不應該把與知識直接相關的教學內容作為劃分課時的唯一依據,充分考慮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以便在學生自主活動中更加有效地實現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要強調不同單元(或主題)內容的內在連續性,同時也在一定的教學時段內保持主題內容的相對完整。
3.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對高中學生歷史學習提出了這樣的能力要求:“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ā稓v史課程標準(實驗)》)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在課上教授知識時注意引導,還需要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慢慢摸索。
在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實施者,宜采用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展開學習活動。在整體性的教學設計理念下,學生可以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師的指導下,在上新課前約半周大致了解一個或幾個模塊的內容,挖掘興趣點和疑難點,借助工具書、初中教材、上網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識、概念或開展探究,對照老師發下的主要學習目標、課前思考題等資料進行適當準備,還應與自己身邊或自己關注到的國內外相關事件和現象相聯系。這是體現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環節。教師一般應主要圍繞課標和探究主題精講史實,指導學生學會掌握概念史實和線索的方法而非只是照本宣科。同時,學生還要在歷史情景中體驗、強化應有的情感態度并升華為一定的價值觀念。合作探究環節,全班或分組圍繞主題或分解的問題在一定組織形式下展開交流討論等活動,共同學會研究和解決問題。
歷史教學整體性教學設計的理念符合歷史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高中歷史教學的不斷提升。圍繞“整體性設計”的思想進行研究實踐,進行深刻挖掘和不斷探索,優化課堂教學,加快教師發展,促進學生發展是歷史教學的目標所在。我們相信,整體性教學設計理念推動下的歷史新課程改革定會使歷史教學呈現出新的氣象。
[1]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趙亞夫.歷史教學課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魏國棟,呂達.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