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娣,毛祥成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 41012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依據探討*
鄒 娣,毛祥成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 41012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是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代脈搏相融通的一種教育理念,同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的一種重要教育方法,具有整體性、貼近性、真實性、實踐性等特點,并且有重要的、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和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回歸生活世界的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論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21世紀初學者們針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脫離生活帶來的弊端,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哲學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強調應充分認識到生活的本體性地位,以生活為基點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問題,關注人的內在需要和主體體驗,使思想政治教育貼近生活、引領生活并最終融入生活,成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為一種理念和方法,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和依據。李明煥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首次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進行了闡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馬克思主義“人本論”和“生活觀”的回歸[1]。柳禮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評》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依據是經典作家的人學理論、回歸生活世界觀和以人為本理念[2]。本文在對已有研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依據,旨在為進一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實踐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一個完整的認識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回到實踐中去,并把認識看作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反復循環和無限發展的過程。”[3]認識是有選擇的反映,正如馬克思所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4]如果主體沒有任何選擇地接受來自客體的一切信息,就不可能深入認識任何事物,認識是有創造性的反映。“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5]認識是把外界事物特別是它的本質和規律轉變為人腦中的觀念形態的東西,這種轉化實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認識能夠揭示出客體的本質和規律,主體能動性發揮得越充分,就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主觀就越能符合客觀。否則,主體如果只是像照鏡子那樣觀照客體,就會被客體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認識的結果就離客體越遠,越不能如實地反映客體的面貌。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6]。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為什么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依據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7]。本質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改造人民群眾思想認識的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人的思維發展規律,有目的地對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才能改造人們的思想,進而指導和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主體具有能動性,主體能開展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客體才成為主體的認識對象,主體也才能能動地反映客體、認識客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現實生活之中,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在生活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其次,人是在社會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主觀精神世界,有自己的認知結構、思維結構,有自己的感情、意志、價值觀、世界觀等,這些都會積極地參與到認識活動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實效,必須使思想政治教育從廣大群眾的生活實踐中來、回到廣大群眾的生活實踐中去。正如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所指出的,“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于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去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8]因此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和實質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和直接理論依據。馬克思人學理論是一個豐富的體系,主要包括人的存在論、人的本質論、人的發展論等內容。“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出發點,只有存在于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現實活動的人,才是真實存在的人。“現實的人”是全部歷史活動的承擔者,社會正是通過人的創造性活動而存在和發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與“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基于對“人”的獨特理解,他認為人具有四性:一是需要性,從主體的角度可分為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二是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和個體性始終相統一,主體性越強則個體性也越強,反之亦然;三是價值性,人的價值形式有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三種;四是發展性,人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人的獨特性發展和人的自主性發展兩個方面。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追求的目標和方向。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絕對不是孤立的個人的全面發展,而是現實個人的全面發展,這種全面發展應該具有社會性內涵[9]。包括以下主要內容:一是每個人在體力和腦力方面的一切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它實現的是現實個人的人類性所具有的全面發展內容,這種發展將使個人成為“德智體美勞”都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即成為能夠全面掌握人類所達到的生產能力的人;二是每個人在社會關系方面的普遍發展,它實現的是現實個人的社會群體性所具有的全面發展內容,這種發展將使個人成為具有普遍交往和全面社會關系的人;三是每個人在生活需求方面的健康發展,即使每個人在體格和人格上都成為健全的人;四是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每個社會成員的自由發展以及每個人在生存條件和活動范圍方面的共同發展,它實現的是現實個人的個體性、社會群體性和人類性相統一的人所具有的全面發展內容,這種發展將使個人和人類社會達到內在統一。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馬克思關于人的存在論思想說明,現實的個人及其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發展的基礎和邏輯起點。其次,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本質是具體的、實踐的:人們的一切勞動、全部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社會關系是人們實踐活動的表現形式;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就不可能產生人的社會關系,也不可能滿足人的需要;而離開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實踐活動和一切社會關系都將不會產生也不復存在。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實踐,要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再次,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為思想政治教育確立了正確的目的、任務、目標,指明了方向。總之,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啟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人的現實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要立足于人的實踐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要立足于人的需要性,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要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要立足于人的社會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要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要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享受人的權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境界。
回歸生活世界的思想最早由西方現象學家胡塞爾提出,他在《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中確定了“生活世界”的理念,強調人是生活世界的主體,呼吁人們重視事實。但胡塞爾并沒有將生活世界的著眼點放在人的現實存在上,他只是研究人的純粹意識,指涉的是主體構造出來的觀念世界。在胡塞爾之后,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都論及過生活世界理論,都表達了對人的存在問題的關注和研究。不論是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還是整個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論,都是要解決人的存在問題,要引導人重建意義世界。馬克思認為,世界不是脫離人的日常生活、處于人的生活之外或超乎生活之上的東西,而是人生活于其中,與人發生千絲萬縷聯系、對人有價值和意義的價值世界或意義世界。我國學者孫正聿教授指出,生活世界的意義在于它是人類創造的、實現人類自身發展的世界。
關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許多思想家都做出過探討:亞里士多德主張道德教育應從現實的生活出發,認為道德來源于人的現實生活,是生活的需要;盧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明確指出教育要回歸兒童的實際生活需要和生活過程,讓兒童在自身的生活過程中獲得道德體驗,養成道德習慣;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這一命題,強調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強調教育與人的生活共始終;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不僅意味著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也表明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須作用于人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在人類之初,“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的”[10],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風俗習慣形式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過程融為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其本質在于服務于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生活的主體,須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規律,它正是在明確其地位以及把握人的意義和價值問題的基礎之上介入社會生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從屬于生活世界,有自己豐富的社會生活,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長點和作用點,現實生活世界可以提供真實鮮活的教育情境,如教育資源的根本性來源、知識的應用性對象、實踐的立體式場景、體驗與反思的感性材料等。如果離開了現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失去吸引力和說服力。如馬克思所言,生活是什么樣,人就是什么樣,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人,因而,不同的生活世界生成不同的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所面對的不是抽象的千篇一律的人,而是生活在具體社會環境中的有血有肉的個性化的人,對這些人的理解不能出自教育者的主觀判斷,而是通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找出不同的受教育者的個性化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可以使學生在真實、可感的生活體驗中對各種社會現象、價值沖突進行反思,內化道德認知,升華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斷和實踐能力。
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歷史上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他認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維護當時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體現的是一種工具性價值。在西方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而今天我們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其內涵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11]這既是對新時期“以人為本”理念做出的科學回答,同時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人為本”理念包含三層含義:一切發展都必須以人為出發點;一切發展必須依托人的主體性;一切發展都必須以人為目的。人既是創造社會發展的主體,又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全部目的。
以人為本是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目的地位;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以人為本是一種思維方式,即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既要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會尊重人的合法權利、尊重人的獨立人格、尊重人的能力差異、尊重人的多元智能,不斷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要樹立起人性化的服務理念,要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的價值取向落實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總之,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人自身的生活現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理論與人的生活世界相聯系,以主體間對話與交往的方式來實現其教育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滿足了和諧社會的人本需求,指向的則是實實在在的人的生活,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進程中強調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它不是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強行干預,而是在充分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基礎上實現人的精神、物質的雙重滿足。
[1]李煥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2]柳禮泉,陳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1991.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1995.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1991.
[9]武天林.馬克思主義人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1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
G41
A
1008-4681(2011)04-0138-03
2011-05-05
鄒娣(1983-),女,湖南華容人,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助教,碩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毛祥成(1970-),男,湖南衡陽人,湖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