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薇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吉林長春 130122)
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關鍵在于創新。墨守成規的教學管理理念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挑戰,所以,必須運用新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來解決教學管理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具備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是教學管理的靈魂。所謂管理創新就是指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創造新的構想和新的理念并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創新實現管理的目標。有創新,教學工作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人們對教學管理的認識存在著偏差,認為教學管理工作是沒有實質性、無技術含量的業務性工作,不需要繼續學習,只要服務態度好,工作熟練就可以了。高校對教務管理人員的培養重視度低,高校對教務人員管理的專業性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致使管理人員缺乏對業務的素質要求,沒有對教學管理專業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高校教育管理學)的培訓。所以,教務管理人員只是習慣于利用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教學管理,對教育管理專業的研究不深入。
當今高校的迅速發展使傳統的教學管理理念已經無法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生源數量的擴大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此同時,也對教學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生源水平的差異,致使學生的需求多樣化,所以,教學管理必須創新制度以適應多種教學需求。高校的生源擴招,也更加凸顯出教學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只有創新,才能更加優化配置教學資源,滿足日常教學需求。樹立正確的教學管理理念,已經成為教學管理創新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想實現教學管理創新,就必須有科學理論的指導[1]。堅持用理論創新促進實踐創新,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要不斷探索和嘗試,在服務師生的理念下,做到把握規律、勤于思考、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只有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才能引領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
教學管理就是服務,教學管理的重點是“管理”,但是核心是“教學”。離開了“教學”就談不上是“教學管理”[2]。所以,教學管理主要作用于教師和學生,具有交互性和感悟性的特點。所以,堅持“以人為本”,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并且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體現,是把人的尊嚴、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聯系起來。“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高校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高素質人才。高校管理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并在實際的教學管理工作當中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長期以來,高校教學管理忙于日常的常規事務,不了解新時期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于教學管理理念的創新僅僅停留在字面上,而無法切實地施行。所以,教學管理的創新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管理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以尊重學生個體為出發點,多層次、全方位地合理調配教學資源,使每名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培養高素質人才。衡量人才的標準應以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標準,鼓勵個性發展;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和創新;在教學管理方面,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從中學時代的灌輸性教學轉型為參與型教學,學生就業教育轉為職業自主創業。
與此同時,教學管理中建立健全、完善和規范的學校咨詢、決策和執行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教師的團隊意識。關心教師的需求。教學管理人員不但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還要重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做好服務工作。教學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尊重學生的個性,要尊重學生。教學管理人員也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盡量滿足教師在教學當中的合理要求,要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
高校作為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園地,肩負著發展科學、培養高素質人員和社會服務的重要社會職能。這也就要求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具備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當今社會賦予了教師太多的責任,同時,也對教學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管理者必須具備教學管理知識結構,理清教學管理體系才能更好地開展創新性工作。教學管理者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地補充新的知識、不斷地學習,熟練地掌握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管理,從而實現管理目標。所以,教學管理者要系統地學習教育管理規章制度、教育心理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才能做一名符合新時代的管理者。
解決教學管理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及時實現相關工作的有效創新。教學管理的創造性實踐過程是解釋教學概念和理論的過程。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學管理者,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只有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知識的教學管理者,才能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教學管理者要善于思考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熟練地掌握專業技能,并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發展規律,做一名合格的教學管理者[3]。通曉教育知識理論是實現創新的主要因素,還要掌握教育規律,熟悉教育管理制度,只有增強教學工作的預見性、系統性、主動性,為創新性工作創造條件。還要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學管理者要具備超前意識,對學校的發展提出新的改革方案,并且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方便又快捷。
科學的考核制度是高校教學管理系統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實行適度和結果的過程控制相結合,建立科學、嚴密、規范的考核制度,以便對日常的教學工作進行監督和檢查,是實施創新教學管理的必要手段。教學評估是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工作要求,指定指標,客觀地評價教學工作情況,發現教學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指明改進方向。通過考核,對優秀者加以獎勵,對造成教學事故者加以處罰,使教學管理工作能夠形成健康的氛圍[4]。
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而明確的協作意愿和協作方式則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團隊精神是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團隊精神一是指與別人交流、溝通的能力;而是在團隊中與人協作的能力。莊子云:“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所以,團隊精神的要求是共同成長、共同奉獻[5]。如果沒有奉獻精神,那就是一個松散的個人集合,不能稱之為團隊。而對于整個團隊而言,個人的奉獻是微不足道的,整個團隊的奉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每名教學管理者的努力和奉獻,才能使團隊強大。還要善于溝通,有較強的協調能力。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一名合格的教學管理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這也是具備開拓創新精神的必要條件。要有對工作認真負責、踏實肯干的工作態度,才能不斷地發現和創造好的教學管理方法。創新思維的培養,要以豐富多彩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為核心。面對教學管理工作的挑戰,要想成功,必須具有敏捷的思維應變能力,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開創最適合實際的特色。
教學管理者也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教學管理工作當中會遇到各種矛盾,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組織協調能力,并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教學管理者要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明確教學管理的基本任務,掌握基本規律,認清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點,把握好教學管理的運行體制,全面推進創新機制,要樹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學管理者。
高校教學管理中,創新處于中心地位,它貫穿于各項教學管理職能中,成為了原動力。所以,在實現教學管理創新的時候既要體現嚴肅性,還要體現靈活性。要有所創造、有所創新,才能順利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進而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1]于波,熊美保.教育技術管理與高校教育信息化[J].江西教育科研,2006(12):43-44.
[2]張立新,史玉新.以“學生為本”的信息化教育環境建設理念[J].中國電化教育,2005(8):80-82.
[3]鄭文發.教育信息化與教學管理流程再造[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07-109.
[4]索凱峰.我國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問題與出路[J].教育技術導刊,2005(11):39-41.
[5]鄂鐵軍.“以人為本”與高等教育[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5,7(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