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蘭鳳
(長春師范學院教務處,吉林長春 130032)
課堂教學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主要環節,是培養人才的核心途徑。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知識傳授;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教師人格熏陶進行隱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大家一直強調有意識的外顯學習,忽略了內隱學習。內隱學習因為不需要學習者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習得知識,引起廣大學者的興趣,同時也給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帶來一定的啟示。
講授法作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多為使學生反復朗讀、機械記憶,將課堂教學變為枯燥的照本宣科。部分教師對多媒體的掌握生疏,不能正確使用多媒體,造成畫蛇添足的效果。還有部分教師完全按照PPT文稿進行講解,學生則一味按照幻燈片做筆記,缺少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學習環境相對寬松的環境下,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經常把時間花費在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等方面。在大學四年生活中,完全沒有曠過課的學生甚少。同時,大學的課外活動頻繁,一些學生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參加了各種學校組織、社會團體,沒有平衡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的關系。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教師也在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缺少足夠的時間繼續進行學習。一些老教師缺少文化的熏陶和浸潤,自然難得知識的精華所在。一些新教師雖具備豐富的知識,但由于缺少工作經驗,仍會遵循老的教育方法和思路進行教學。
內隱學習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美國心理學家A1S1Reber于1967年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一文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他提出人類學習的兩種模式: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外顯學習是一個要通過意志努力、策略使用才能完成學習的過程;內隱學習是無意識習得復雜知識的過程。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某種規則,但不能外顯地把這種規則說出來,其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測試表現出來[1]。
郭秀艷、楊治良在《內隱與外顯學習的相互關系》一文中指出,內隱學習是指有機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一些體驗并因之而改變其事后某些行為的學習[2]。
楊衛星在《意識在內隱學習及遷移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內隱學習是一種無意識、無選擇、被動地習得某種刺激材料中較深層抽象規則的學習[3]。
綜上,盡管對內隱學習的描述不盡相同,但大家基本上認同內隱學習是個體無意識地獲得關于刺激的一些較為復雜知識的過程。只是在所獲得知識的復雜程度上,仍存有爭議。就目前來說,學者們比較傾向于認為,無論內隱還是外顯學習都屬于復雜的認知任務操作。當然,隨著對內隱學習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內隱學習的含義將會有更精確的理解。
內隱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自動性: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律,卻在無意識中掌握了某種規則。
(2)抽象性:內隱知識不依賴于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當大腦接收、加工所得信息時,其觀念、意向留存在大腦中,形成對事物的整體感知。當有新的刺激和相關知識信息出現時,它就會被調動起來。這一特點可以使我們整體把握、感知事物的本質屬性。
(3)抗干擾性:與外顯學習相比,內隱學習不易受次要任務、年齡、IQ、病理及無關刺激等因素的影響。
(4)理解性:一個人以無意識的方式、不帶任何外顯傾向學習復雜任務時,和當提供給他的外顯規則與材料的潛在規則一致時,會產生同樣的表征效果。而當外顯指導和材料的潛在規則不一致時,外顯學習不如內隱學習效果好[4]。外顯學習常常導致許多不適當的規則產生,而內隱學習反應了材料潛在、真實的結構。
幼兒從呀呀學語開始,就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語言的內在規則,并能游刃有余地將語言運用于各種情境之中。我們經常慨嘆孩子如何學會這些話語,實際這就是內隱學習的結果。孩子受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通過大人耳濡目染的熏陶進行了內隱學習,并獲得了緘默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情境創設,為其進行內隱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情境創設的具體途徑為:
文本作品、詩詞創作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只是其時代背景不同而已。我們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可以深入社會,走入大自然。從現實生活中感受生活情感,在生活中選取典型場景,深刻領會作品主旨,激發學生創作動機。例如講授作文《春》,可以將學生帶到曠野中,讓學生真正深入到自然中,感受自然的靜謐和春的勃勃生機。不同的個體對春的感觸是不同的,在個體感受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正確引導,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圖畫展示彌補了實物展示和生活體驗的不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圖畫展示,使學生在聽講時集中注意力。一些化學反應在現有的實驗條件中難以完成,我們便可以利用圖畫進行展示。
音樂以其特有的旋律、節奏,能夠調動學生的聽覺,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人身臨其境。播放音樂、教師清唱等都是很好的音樂渲染辦法,但在選曲時要結合所要講授的內容,無論是在情境上還是在意境上都要協調、對應,否則會適得其反。例如講授李清照詞《聲聲慢》時,配以低沉凄婉的音樂,可以使學生感受到那種滿地黃花堆積的凄涼景象。
在實驗中,教師可以利用現場演示的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學生親自體驗,強化學生記憶。自身經歷的事情,更能讓人久久不忘懷。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在進行理論教學之后,應注意讓學生進行自身體驗。
清人唐彪曾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識記的過程是一個語言內化的過程,也是知識、情感、思想、文化的積淀過程,更是形成緘默知識的過程。教師傳授的知識通過反復的語言重復內化為學生習得的知識,這個過程也是內隱學習的過程。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良好的教學情境會使學生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教學情境會使學生產生消極頹廢的情感。因此要有目的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環境中受到引導啟發,學習到緘默知識。教師要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地控制課堂,并且能根據以后學習的需要,適時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寬、滲透,把各個部分的知識像鏈條一樣連結起來,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一,要注意引導。教師需要認真備課,及時點撥,正確引導。否則運用感受生活、角色表演、直觀視圖、音樂熏陶等方式進行教學時,學生只會浮想聯翩、一無所獲。因此教師要認真備課,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狀況提前做好準備,掌控課堂局面。
第二,要注意知識間的聯系。知識中共同因素越多,越容易產生正向的遷移。因此在講授新課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知識中的共同因素,創設遷移情境,溝通新舊知識,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三,要適時適度。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逐步深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是隨著學習而不斷擴大、加深和發展的。因此教師要注意各學習階段之間的滲透、銜接和過渡,不能操之過急。
[1]高湘萍.隱性知識的獲得及其顯性化的心理途徑[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2]郭秀艷,楊治良.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相互關系[J].心理學報,2002(4).
[3]楊衛星.意識在內隱學習及遷移中的作用[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4]惠秋平.內隱學習的特征及其對教育教學的影響[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