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旭
(長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高師音樂教學,致力于培養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并適應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新型音樂人才。提高器樂演奏課程的教學質量,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和探索主動性,已經成為高師器樂課程面臨的重要問題。
器樂教學中的樂器演奏學習是專業中的基礎,它既是技術訓練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審美的過程。如今,傳統的器樂授課形式和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器樂教學的需要。傳統的器樂教學,教學內容陳舊,通常只重視傳統曲目的學習;教學方法單一,過多地采取“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不重視和其他領域、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過分追求演奏技能的“高、精、尖”。所以,豐富、革新器樂演奏課程的教學內容已經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盡量加入所學器樂的相關知識,如:樂器發展史;與樂器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密切關聯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作曲家及其創作風格、代表作品的介紹與分析;著名演奏家的演奏錄音、錄像介紹與賞析、比對;與器樂相關的各種美學研究等等。這些可使學生突破以往的諸多限制,提高整體藝術素養,豐富自身的藝術底蘊,在專業器樂的理解上取得更為廣泛的突破和演奏領悟力上的提高。
這種教學內容上的革新,具體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以我院器樂演奏課程的二胡教學為例:在傳統樂曲的學習方面,如演奏劉天華創作的《良宵》一曲時,可先了解劉天華其人的生平、樂曲的創作背景以及當時社會的歷史背景,理解《良宵》表現的深刻思想內涵。其次,通過欣賞、研究作曲家其他的器樂作品,了解他的創作風格、藝術成就,為器樂演奏做理論指導。這樣,學生演奏的《良宵》,就不單單是一個技巧簡單的小曲,而是一個富有內涵、富有藝術表現力、具有獨特的演奏方法的作品。又如學習演奏阿炳的《二泉映月》時,我們要從二胡這件樂器的發展歷史來看待樂曲,可能《二泉映月》放在今天稱不上高難度的樂曲,但是在當時,《二泉映月》在曲式上、演奏技巧上、藝術價值上都是民族器樂作品中首屈一指的。我們只有了解了樂器的發展、了解了阿炳的民族氣節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其獨特的演奏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奏。這種學習內容的多元化,可以使學生從文化、審美的高度演繹作品,避免空泛的、蒼白的演奏模仿。
在學習傳統的器樂作品的同時,教學中還應該盡量多地加入西方作品、世界民族音樂作品、現代作品和通俗作品。此外,還可根據高師的教學特點,適當引入中小學音樂課本內容等。通過演奏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了解作曲家的創作特征和流派,學生能夠涉獵多種音樂文化,開闊審美視野。這種教學內容的革新,使高師器樂演奏課程豐富、多元,順應了時代和教學的要求。
傳統的器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多采用“一對一”的個別授課形式。這種形式在高師器樂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上有著諸多不足。這種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源的差異性。首先,學生入學時的主修專業不同,因此存在著器樂主修和器樂選修兩種課程模式。其次,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器樂課程的重心也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單一演奏教學,逐漸融入了實訓課程、排練課程等。因此,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也要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只有教學模式不斷豐富、完善,才能適應教學要求,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培養合格的音樂人才提供保證。
在不斷的探索中,很多高師院校的器樂課程在教學模式上采取了“一對一”的個別授課形式和“一對二”、“一對三”、“一對四”等小組課的授課形式。以我院器樂課程為例:
首先,在器樂主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面對的是已經具備一定演奏技巧與能力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按照“一對一”的形式進行教學。這種“個別課”觀察并解決每個學生在演奏中所存在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給每個器樂主修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選擇適合其水平的練習曲、樂曲,有針對性地解決其演奏中的問題。這種授課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演奏技能,啟發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和豐富演奏時的表現力。
其次,在器樂選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面對的基本上都是從零開始學習器樂的學生,我們按照“一對二”、“一對三”或“一對四”的形式進行排課。所謂“零基礎”,是指音樂專業的學生,入學的主修專業是器樂演奏以外的其他學科,如聲樂、鋼琴等。高師器樂選修課的開設在我國已經非常普遍,這種普遍性源于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合格的中小學教師,掌握器樂演奏知識和樂隊排練能力,已經越來越成為與鋼琴、聲樂并重的技能。所以,對“零基礎”的學生開設器樂選修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種器樂選修課,不同于器樂主修課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習器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演奏技能上。如:了解樂器的歷史、發展沿革,掌握樂器基本演奏方法,具備演奏一定水平的練習曲、樂曲的能力,具備合奏等團隊合作能力等等。
再次,在器樂教學中,實際技能訓練也很重要。怎樣把學到的演奏知識用于指導實踐,又怎樣通過實踐活動發現學習上的不足,這是一個互補的、雙贏的教學過程。以我院為例,在器樂教學中,為實際技能訓練課安排了一定量的學時,把實際技能訓練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教學內容包括齊奏、重奏的訓練和室內樂的編排等。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協同合作能力,提高團隊意識,為以后工作中組織訓練學校小型樂隊打下基礎。同時,實際技能訓練課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講座、公開課、組織各種音樂會等。幾年來,器樂教研室成功地開展了師生交流音樂會、重奏音樂會、民族器樂音樂會、教師專場演出等幾十次實踐演出,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演奏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如上所述,個別課、集體課和實際技能訓練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個別教師指導個別學生”的單一教學模式,在原有授課基礎之上構建更科學、完整,更有效率、更具有立體感和交互性的課程體系。這種個別課、小組課、實際技能訓練課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也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活力和主動性,是有效的、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
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合格的中小學教師,這就決定了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不應該忽略教學教法類科目而一味注重某項樂器技能的練習。筆者認為,高師音樂專業的器樂課和“器樂合奏”、“器樂教法”、“教育心理學”等課程應該盡量做到交叉、融合,相輔相成。
“器樂合奏”是高師器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各種器樂教學的延續和有益補充,是任何專業技能課所無法替代的。器樂合奏課為學生開辟了演奏上的新領域,加強了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了整體合作意識,也彌補了器樂主修專業“一對一”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與此同時,器樂演奏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了器樂合奏課程的順利展開。在器樂演奏教學的內容上,選用一些合奏課的曲目片段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學生在合奏課上演奏《大寨紅花遍地開》的時候,快板部分由于受到演奏水平的制約,速度總是達不到樂曲標準。把快板部分提取出來放在器樂演奏課程的內容中,在教師的技術指導下,學生很快就能演奏好,合奏也能順利地、高質量地進行。
“器樂教學法”主要研究和闡述樂器類教學的基本內容、過程、規律、原則和方法,其在高師教學中的開設,在教學的多個層面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于零基礎的學生來說,它將引導其準確把握規律性內容。對于主修器樂的學生,能夠幫助其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學習的相關要素,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對演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器樂教學法”也為學生的學習和畢業后的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如何做到器樂演奏和器樂教法課程的融合呢?其實在器樂演奏課中,無時無刻不在滲透教法的內容,如:學生學到了演奏技能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接觸到了教師的教學方法,這是一個雙向學習的過程,教學雙方應重視器樂教學法的融入,多實踐、多思考。同時,在器樂教法課程中,由于學生有一定的樂器演奏水平,對樂器已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教法課程也得以順利展開。學生能夠更加主動、有意識地觀察、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為日后的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師“音樂心理學”課程的開設非常有意義,它是以音樂與人的行為和心理過程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和解釋人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分支。音樂心理學和器樂演奏課程的交叉學習,對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演奏水平和畢業后的教學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在器樂演奏教學中融合器樂合奏、器樂教學法、音樂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能盡早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學習動力,獲取實踐經驗和沉淀、積累知識,為他們今后步入教學崗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種教學內容上的多方面交叉、融合,對高師器樂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實現教學手段的多元化,首先體現在器樂演奏的課堂教學中。科技時代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與時代和科技共同進步,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調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發揮電腦技術的優勢,將教學內容制成電腦課件、DVD文件,添加MIDI等新科技元素,能夠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和工作熱情,也使學生的探索愿望和學習熱情高漲。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制作鋼琴伴奏、和聲伴奏,為器樂演奏教學內容服務。也可以制作合奏、重奏的課件輔助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識。
其次,藝術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學習、演奏水平的重要標準。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在演出的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發現不足,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筆者認為,在器樂演奏與舞臺表演方面,可以鼓勵學生開“星期音樂會”,每個星期進行一場匯報演出,每個學生都輪流演奏。此外,重奏、合奏形式的音樂會也很值得推薦,小型的室內音樂會,對提高演奏水平、陶冶藝術情操具有很積極的作用。學生還可以組建年輕人喜歡的搖滾樂隊、新民樂組合……以我院為例,每年舉辦一次音樂節,除開、閉幕式的綜合演出外,設置聲樂專場、鋼琴專場、器樂專場、管弦樂專場、重奏專場、民樂專場、舞蹈專場等專場演出;每一學年的期末考試也以匯報演出的形式進行;每星期都會舉辦星期音樂會,匯報學習成果和發現學習中的不足。這些多元化的藝術實踐活動,成為了課堂教學的延伸,對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再次,在演出實踐的同時,引導學生多聽講座和音樂會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講座是知識的濃縮,短短的講座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往往很高。音樂會則是技術和藝術的統一,能夠培養學生善于聆聽,善于總結的習慣。教學手段的多元化,豐富了高師器樂課程的內容,提高了學生的欣賞品位和藝術鑒賞力,拓展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對其器樂演奏學習起著重要的、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只有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手段等方面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才能推進高師器樂教學的整體水平,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更加系統化、規范化的高師器樂演奏課教學方式,是培養具有器樂演奏專長、良好的藝術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并適應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合格音樂人才的重要保證。
[1]岳軍.多元化的高師器樂教學改革芻議[J].教育與職業,2009(5):124-126.
[2]黃鷹.在新課程理念下深化高師器樂教學改革[J].人民音樂,2004(5):50-51.
[3]解淑紅.高師器樂教學模式改革嘗試[J].樂器,2011(2):48-51.
[4]吳海燕.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器樂教學法的探討[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3):85-87.
[5]陶紀泉,金英子.關于高師音樂教育中器樂合奏課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音樂,2006(4):233-235.
[6][美]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7]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