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東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國際貿易]
我國紡織品企業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張愛東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國際金融危機下,外需不足將會給紡織行業出口造成更大壓力,但穩定外貿出口依然存在有利條件,國內政策趨于寬松,內需市場在趨于穩定的同時,將逐步成為確保行業發展的主要支撐。2011年紡織行業出口可能出現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同時也會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干擾和傾斜,且國際金融危機將進一步引發市場需求萎縮,對行業出口形成較大壓力,但是從市場基本面和競爭格局看,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紡織企業;金融危機;影響
(一)2010年的出口走勢與往年不同,波動加劇
從2010年2月1日起,我國已將紡織品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5%,從海關數據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在外部市場逐步回暖的大環境下,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整體走勢良好,進出口總額1644.1億美元,增長22.8%,其中出口1498.1億美元,增長23.1%,進口146.1億美元,增長19.1%。累計實現順差1352億美元,增長23.6%。出口與進口全部實現增長,進口增幅與出口增幅之間僅相差4個百分點,改變了以往出口增長“一枝獨秀”的局面,貿易更加趨于平衡。但3月初在上海舉行的華交會上,紡織服裝類僅成交120.45億美元,比上屆下降了32.47%,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紡織行業出口所面臨的壓力。
(二)邊境小額貿易異軍突起,成為拉動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
邊境小額貿易是指沿陸地邊境線經國家批準對外開放的邊境地區內經批準有邊境小額貿易經營權的企業,通過國家指定的陸地邊境口岸,與毗鄰國家進行的貿易活動,多發生于中俄、中越、中緬等邊界,往年邊境小額貿易在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不高,2009年僅為3.6%。2010年,邊境小額貿易出口開始迅速發展,全年出口額達到122.7億美元,同比增長100.4%,占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6.6%,為出口增長貢獻了3.6個百分點。如果扣除邊境小額貿易方式,全年紡織品服裝出口僅增長4.8%。2010年邊貿增長主要是對俄周邊國家的出口,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占邊貿出口總額的80%。
(三)對主要市場出口漲跌互現,對美出口增幅下降,但份額擴大
歐盟、美國、日本和香港為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前四大市場,合計出口占總出口額的55%。這幾個主要市場的出口特點可以總結為:歐盟增長、美國波動、日本平穩、香港下降。
2010年始,中歐紡織品協議到期,中歐對歐盟進口自中國產的紡織品服裝采取雙邊監控。中國對歐盟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實現了較快增長,2010年各月(除2月外)的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全年累計對歐盟出口388.8億美元,增長38%,增幅遠遠超過對全球紡織品出口的平均水平。其中,服裝出口增長42.5%,紡織品出口增長23.7%。
對美國的出口波動頻繁,月度出口漲跌互現。但總體而言始終處于低迷狀態,尤其服裝增長乏力。全年對美國出口共計253.7億美元,僅增長1.8%,增幅近10年來首次回落至個位數。其中,服裝出口下降1.2%,紡織品出口增長11%。盡管對美國的出口增速放緩,但我國紡織品服裝在美國市場上所占的份額依然保持擴大的趨勢。據美紡織品服裝辦公室統計,2010年,美國自中國進口的MFA項下紡織品服裝占其進口總額的35.1%,較2009年提升了1.6個百分點,其中服裝占32%,提升1.2個百分點。而且,自中國進口服裝單價提升3.95%,紡織品單價提升6.1%,價格增幅均超過其自全球進口總水平。
日本是最為穩定的出口市場,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相對比較小,加之人民幣對日元貶值,我國對日全年的出口均保持平穩增長。累計出口213.2億美元,增長8.3%,與對全球整體出口增幅持平。其中,服裝出口增長7.2%,紡織品出口增長13.7%。
(四)出口企業數量保持增長,企業出口集中度提升
全年出口企業累計達到60000余家,比2007年增加了1800余家。大型企業出口保持增長,民營企業在全國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保持在48%,與上年持平。出口額增長10%,三資企業增長10.5%。進口則只有民營企業保持增長,國企和三資企業分別下降了5.3%和1.3%。出口仍以量為主,“便宜”服裝出口量并未縮減。全年紡織品服裝的出口數量指數為110.5%,價格指數為97.7%,說明整體出口數量增長、單價下降,出口仍是以量取勝。其中紡織品價格指數為91.2%,數量指數為127.8%,出口價格下降較多。服裝的價格指數為101.7%,數量指數為102%,出口實現量價齊升,但仍以數量增長為主。紡織品進口下降,服裝進口單價提升迅速
金融危機在沖擊美、歐等國金融機構的同時,也對這些國家國內企業資金鏈形成了較強的沖擊。發達國家金融機構資金緊縮引發其對外放貸更加謹慎,貸款總量也由持續穩定增長轉為近年來的首次大幅減速趨勢。根據美聯儲的統計,2010年,美國商業銀行對國內工商企業的貸款余額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約4個百分點。金融機構放貸緊縮使得美、歐等國的進口商融資難度增加,資金周轉情況比從前明顯惡化,而對我國紡織企業的直接影響是國外進口商的償付能力下降,出口交貨后回收貨款的風險比金融危機前大大增加。根據調研情況,雖然目前國外進口商因資金周轉不靈拒絕付款還屬極個別現象,但美、歐進口商付款周期在最近幾個月中明顯延長的情況非常普遍。一般來說,信用比較好的進口商過去在交貨后20~30天內就會將預付款以外的余款償清,但自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付款周期普遍延長到了40~50天。
進口商付款周期延長造成了我國出口紡織企業的資金回籠速度下降,相當于降低了我國出口企業的資金周轉效率。而在2010年年初以來從緊的貨幣政策下,我國紡織企業的資金環境已經非常緊張。盡管現在貨幣政策已經開始松動,但對于多數處于微利狀態的紡織企業來說,資金環境在短時間內還無法徹底有效改善。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危機引發的資金回籠效率下降顯然會進一步增加紡織企業的資金壓力,直接影響到原料采購、工資發放、銀行還款等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多個環節。
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我國金融行業受到的沖擊是非常有限的,這反映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成熟度和開放水平相對較低,而與金融業不同,我國的工業制造業,特別以紡織行業為代表的出口型終端消費品制造行業都是高度市場化、高度開放的產業,金融危機對國際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都將通過市場逐步滲透進來,這些產業正在面臨著比其他行業更多的風險。
對于紡織行業來說,要重視和正視金融危機的影響。一方面要認清風險,采取措施及時化解,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金融危機雖然引發了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風險加大,但服裝、家紡產品畢竟是生活必需品,相對于絕大多數生活消費品來說需求彈性還是相對更低的,國際市場需求總量并不會出現非常大規模的萎縮。同時,有13億人口的龐大內銷市場作為支撐,國際市場略有萎縮并不能對中國紡織工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且,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調整升級,中國紡織工業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創新能力、產業鏈配套、勞動者素質等方面仍然有著與東南亞鄰國不能比擬的競爭優勢,源自發達國家金融業的危機不能使中國紡織工業成為夕陽產業。全行業企業和行業協會都應當從全局角度看清行業發展的前景,堅定發展信心,從長遠規劃行業發展。
(一)提高技術、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和費用。在發達國家居民購買能力下降的情況下,物美價廉必然是消費者和采購商共同的首要選擇,出口企業議價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固然是產業升級的首選出路,但對于出口中占最大比重的面向大眾的產品來說,降低單位成本和費用來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顯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選擇。
(二)提高應用金融產品、保險產品的能力和水平,充分運用現代的、成熟的金融衍生工具、出口信用保險等,合理規避匯率風險和出口結算風險。
(三)有效控制企業的投機心理,在現階段匯率波動大、市場不確定的情況下,減少在原料采購等方面的投資性投入。
(四)規范交易,按照正常程序獲取資信較好的銀行開具的信用證以及進口商預付款等,降低交易風險。
(五)根據企業的生產能力接單,避免因訂單交期過長招致的匯兌損失。
(六)主動跟蹤相關信息,增加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了解,提高企業決策的預見性等。對于行業協會來說,也應在面向企業的信息提供、國際咨詢服務以及面向政府的行業調研、政策咨詢等方面積極有效發揮作用,將市場風險降到最低。
2011年對于紡織品服裝出口而言可能是更為艱難的一年。盡管中美紡織品協議到期,我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不再受到數量限制,但也面臨著重多不利因素:市場容量有限,已趨飽和;出口數量的變化將可能引發進口國與競爭對手的不滿,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因此,2011年紡織服裝出口或現負增長。危機中同樣也孕育著機遇。利用市場倒逼機制,抓緊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吸收高素質勞動力,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在這一歷史性機遇中實現浴火重生。
[1]張燕生,王海峰等.次貸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形勢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宏觀經濟研究,2008(3):7-10.
[2]杜娟,徐海星,駱建基.紡織品成交下降1/4[N].廣州日報,2008-04-20.
[3]魏好勇,高密.紡織服裝業產業升級已迫在眉睫[N].中華工商時報,2008-05-12.
[4]馬洪.出口型企業轉型可以三步走[N].中國經營報,2008-05-13.
[5]劉曉午.評論:出口持續下滑政府減順不松動[N].中國經營報,2008-05-12.
[6]劉文元.紡織業步履艱難 國家醞釀扶持政策[N].上海證券報,2008-05-08.
(責任編輯:馬 琳)
F746.12
B
1002-2880(2011)02-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