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杰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投資與合作]
外商對華撤資的原因與對策分析
徐海杰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撤資行為是和對外直接投資相伴而生的國際經濟活動??鐕驹谌A進行直接投資的同時也一直存在撤資行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出現了一定范圍的撤資行為,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面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撤資行為,必須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應對,保證我國與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取得雙贏。
外商撤資;成本因素;競爭因素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鄧小平“南方講話”后,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據商務部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國累計設立外資企業超過70萬家,實際使用外資10710億美元。外資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擴大出口、提供就業、促進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世界500強已有480多家先后進入中國市場。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伴隨中國吸引外資數額的增加,外商撤資現象也不斷發生。
截至2008年底,在我國累計批準的66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中,仍然正常運營的企業僅剩28.8萬家,這意味著有大約37.2萬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終止或停止運營,撤資比例超過56%。2009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00.33億美元,同比下降2.56%。2010年1-10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181家,同比增長16.6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0.03億美元,同比增長15.71%。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1-10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的雙增長只是恢復性增長,增長的基礎還很脆弱。
外商撤資在制造業的案例有:1998年,法國標志從廣汽撤資;2002年,美國美泰公司從合肥榮事達撤資;2005年,耐克公司將主要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在服務業的案例有:2005年,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業務;2010年3月谷歌搜索退出中國內地市場。
從撤資金額上看,外資在華清算流出總額也保持一個穩定增長的狀態,2002年以后,外商撤資總額保持在較高程度,2003-2008年,外商撤資清算總額分別是64.3、56.9、63.8、84.7、112 和131 億美元,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撤資規模正在逐漸擴大。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一般可以分為三種導向:市場導向、成本導向、資源導向。歐美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多以市場導向為主,它們一般是被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和巨大的市場規模所吸引過來。以日本、韓國、臺灣和香港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多以成本導向為主,他們看重的則是中國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加工貿易為主?;趦烧咴趯θA直接投資的類型有所不同,他們在華撤資的行為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歐美在華投資企業撤資案例分析
歐美在華投資企業多以大型企業為主,如汽車領域有一汽大眾、上海通用,日化領域有廣州寶潔、合肥聯合利華等。歐美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甚至是一定程度的壟斷力。但撤資事件也接連發生,如美國惠爾浦的撤資和法國標致的撤資。但是,條件一旦成熟,撤資的歐美企業大多會重新選擇進入中國市場,進行再投資。法國標致雪鐵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重新進入中國的法國標致雪鐵龍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的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品牌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仍然具有一定的占有率。
(二)亞洲國家或地區在華投資企業撤資案例分析
本文以韓國在華投資企業撤資行為為例來說明亞洲國家或地區在華投資企業撤資情況。韓國在華投資企業在產業結構上以制造業為主,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投資規模上,以中小型勞動密集型項目為主,抗風險能力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不少韓資企業似乎一夜之間撤離,這在韓商在華投資集中地青島市最為明顯。而以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為代表的韓國大型跨國公司在華經營業績良好,表現出了較強的競爭力。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可知,以市場導向為主的歐美在華投資企業一般規模較大,他們在華撤資可能是由于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本土化程度不高,導致經營不善而撤資。一旦對中國市場看好,會重新選擇進入中國市場。反觀以韓國在華投資企業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在華投資企業,雖然跟中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傳統相似,但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務,在不利的環境下,更傾向于從中國撤資,而且非正常撤資占了相當大比例,特別值得關注。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由內外因共同決定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撤資現象的發生,是由我國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共同決定的。
(一)國內因素
1.成本因素
外資大量流入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但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1997年開始超過印尼,2002年起超過印度,同時泰國的工資水平與我國也逐漸趨同。2008年1月開始實行的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了最低工資標準,進一步提高了外企的勞動力成本。土地價格上漲、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內外資企業稅率統一、環保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也提高了外企的成本,減少了企業利潤,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紛紛撤資。
2.競爭因素
隨著跨國公司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加大,競爭壓力也逐漸增大,其中有跨國公司間的競爭,也有來自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更有由于制度缺失而帶來的不公平競爭。(1)跨國公司間的競爭:在華跨國公司事實上在許多產業形成了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例如,在飲料行業,美國“兩樂”在中國市場展開競爭;在日化領域,寶潔和聯合利華在競爭。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在華外資企業自然會被淘汰出局。(2)與本土企業的競爭:外資企業與中國本土企業是競合關系。由于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中國本土企業發揮后發優勢,高速成長,涌現出了如海爾、聯想、華為等一批國際級企業。家電行業中的海爾、TCL和長虹等的迅速崛起使美國惠爾浦在華黯然撤資。(3)制度缺失下的不公平競爭:制度缺失下的不公平競爭主要體現在眾多在華外資企業深陷“賄賂門”,如“沃爾瑪案”、“朗訊案”、“西門子案”。由于我國的商業環境里“潛規則”盛行,相關法律法規(反商業賄賂法)又不健全,某種程度上造成內外資企業市場競爭的不公平。許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就在商業賄賂問題上面臨“囚徒”困境:一方面不行賄有可能失去市場;另一方面行賄一旦被發現將面臨嚴厲的處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處罰主要來自外國,而非我國國內)。2008年底,西門子公司以大約13億美元的罰金,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商業賄賂罰單。另外,雖然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事實上依然存在大量的侵權事件使技術領先的跨國公司處于不公平的競爭地位,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由于價值觀念差異、實際經濟利益等因素,一些跨國公司選擇撤離中國。
3.貿易因素
根據蒙代爾(1957)的出口貿易與對外投資替代論,出口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表現為替代關系,對外直接投資起因于國際貿易障礙。我國加入WTO后按照承諾降低關稅水平和規范非關稅措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那些旨在繞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外商直接投資,而直接向我國出口。另外,近年來我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我國與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時有發生并有加劇趨勢。受歐美國家“兩反一?!钡荣Q易保護主義措施影響的中國企業很多都是外資企業,這可能導致外商為規避貿易摩擦,轉向越南、印度等國家投資生產,再出口到原有市場所在國。
(二)國際因素
1.國際金融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下滑乃至衰退。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意愿減弱,甚至撤資。十多年前的亞洲經濟危機使韓資、日資企業以及東南亞在華投資企業一度陷入困境,進而紛紛發生撤資行為。僅韓國1998-2000年3年間,就連續從我國撤資約達14.56億人民幣。2010年初以來,世界經濟出現回暖的跡象,但遠未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發端于希臘的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爆發預示著這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遠未結束,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將更加復雜。在這樣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外商撤離我國的風險將長期存在。
2.周邊國家競爭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我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壁壘降低,因此,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在東盟地區投資設廠,利用成本相對更加低廉的勞動力生產產品,通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個平臺進入我國市場。2005年耐克公司就已經將主要生產基地從我國轉移到越南。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發表的《2007年度海外直接相關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印度首次超越中國成為日企今后十年投資和銷售的首選目的國,中國排名第二,緊隨其后的是俄羅斯和越南。2007年印度吸引FDI達525億美元,僅次于中國,排名發展中國家第二,2009年1月印度吸引 FDI約27億美元,較2008年同期增長58.8%。這表明,我國吸引外資不僅面臨東盟的激烈競爭,還有印度強有力的挑戰,甚至是俄羅斯的潛在威脅。
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東道國一方面可以吸收國外資本,彌補國內資金短缺。另一方面,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跨國公司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提升東道國的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實踐表明,外資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外資經濟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如果外商撤資達到一定規模,勢必會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為防止更多的外商撤資行為,我國應該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
(一)積極引導外商投資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東部地區在經濟高速發展30多年后,已逐步告別低成本時代,而中西部地區仍然是我國的“成本洼地”,而且具有巨大的自然資源優勢。國家應積極引導外資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發展符合環保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支持東部地區發展資金、技術、知識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適當鼓勵外資企業將高新技術產業向中西部某些區域中心城市轉移,例如合肥市。合肥市最大的優勢就是科技優勢,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和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國內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2005年被國家批準為第一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合肥市長在2010年的兩會上表示:合肥市的工業產值當中,高新技術的產值已經超過了55%,在GDP的比重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已經達到了21%,這兩個比例在全國處于前列。武漢、西安、成都也具有一定的科技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又比東部低,性價比優勢明顯。
(二)營造完善的法制環境,強化政府的監管服務職能
我國在外商投資法規建設、政策透明度、政府服務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在商業賄賂問題上,深陷“賄賂門”的跨國公司,其實也是中國商業環境的受害者。我國可以借鑒美國治理商業賄賂的四大機制:反壟斷機制、公平競爭機制、輿論監督機制、法律機制,堅決打擊商業賄賂行為。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加強服務和后續監管,為海外投資者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再投資
盡管一些外商因種種原因而撤資,但是,當宏觀經濟環境和企業自身經營狀況好轉時,跨國公司會對外再投資。當前世界經濟開始回暖,特別是我國的經濟依然較快增長,2009年的GDP增速達到8.7%,據2010年12月7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預計,2010年我國的GDP增速可以達到9.9%,這對跨國公司再投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我國應高度重視跨國公司的再投資,特別是要吸引一批優質跨國公司到我國進行再投資。
作為撤資主體的外資企業也應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維護公眾利益、承擔社會責任。中國政府將更加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這種形勢下,外企若想繼續在中國發展,就應更加尊重中國的法律法規、公眾利益和文化傳統,形成跨國公司與中國雙贏局面。這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也是跨國公司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
[1]李玲,崔晨甲.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中的撤資問題分析[J].知識經濟,2009(14).
[2]王霞.當前中國吸引外資面臨的挑戰與外資政策的選擇[J].甘肅理論學刊,2008(3).
[3]Mundell.R.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321 -335.
[4]孫美慧,李佳,許多爽.跨國公司在華撤資的原因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2).
[5]章文光,劉海梅,冀麗,鮑雨佳.經濟危機對中國FDI的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09(5).
Abstrac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accompanied by divestment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vest in China directly,while there have been acts of divestment in all the time.Since 2008’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 in China have divestment behaviors within a certain range,which has certain negative impacts to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face of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divestment behaviors,we must analyze its causes and take steps to deal with,to make sure China and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divestment;causes;countermeasures
(責任編輯:馬 琳)
F830.59
B
1002-2880(2011)02-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