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琳王亮
(河北農業大學 商學院,河北保定 071001)
[區域經濟]
后金融危機時期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方向研究
賈琳王亮
(河北農業大學 商學院,河北保定 071001)
后金融危機時期,河北省民營經濟運行出現穩定回升的跡象,然而金融危機暴露出的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河北省民營經濟主要集中在傳統加工制造業和采選業,新興行業比重較低,民營經濟發展首先要考慮行業分布問題。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也是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為河北省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京津冀都市圈的規劃為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機會。基于這些方面的影響,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要掌握核心技術,打造自主品牌;協調三次產業結構;實行產業聚集,打造區域特色經濟。
后金融危機時期;河北省;民營經濟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逐步進入后危機時代,經濟形勢極其復雜,河北省民營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經受著巨大的沖擊。“十二五”規劃建議擴大內需,拉動消費,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轉為以內需拉動增長、以消費支撐的增長方式。民營經濟在發展市場主體、增強發展活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進一步明確民營經濟在構建河北省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地位與方向,深入分析其在現代產業體系下的目標差距,進而促進河北省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迅速
2009年,河北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9041.1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增速比同期全省生產總值增速快0.9個百分點;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1%,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5112.6億元,同比增長15.1%,增速同比加快4.9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省生產總值快1.0個百分點;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3%,同比提高了0.2個百分點。
(二)實繳稅金微升
2009年,河北省民營經濟實繳稅金10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占全省全部財政收入比重為50.1%,同比下降4.7個百分點。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營經濟實繳稅金637.9億元,同比增長25.7%,扭轉上年同期的下降趨勢,占全省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0.8%,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
(三)吸納就業人員增加
2009年,河北省民營經濟吸納從業人員1411.2萬人,比上年增長4.0%,占全省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61.0%,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營經濟吸納從業人員1419.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3.3%,占全省二、三產業從業的比重為61.1%,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
(四)營業收入趨勢向好
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營經濟實現營業收入23630.1億元,同比增長23.1%,增速同比加快19.9個百分點;創造利潤2382.8億元,增長19.8%,扭轉了上年同期的下降趨勢。
依靠中央和各級政府強有力的經濟刺激計劃,借助國內良好的宏觀經濟局面,加之河北省民營企業又能夠主動適應市場變化,使得河北省民營經濟運行中積極向好的因素不斷增多,企業穩定回升跡象漸趨明朗。但是河北省民營經濟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河北省民營經濟將怎樣發展,哪些因素將影響民營經濟的發展方向是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一)河北省民營經濟行業分布對發展方向的影響
河北省民營企業進入的行業主要分布在傳統行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加工制造業和采選業,如黑色金屬、煤炭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業、紡織和服裝業等。其次,在批發零售業、建筑及房地產業也有一定分布。新興行業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行業等,企業所占比重則非常低。鋼鐵、裝備制造業、紡織服裝已經成為河北省民營經濟中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按照國際分工理論,需要進一步通過政策支持、資金的引入繼續推動這些行業的發展,使他們成為中國鋼鐵和裝備制造業基地。所以,在民營經濟的發展定位上,不應盲目發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應結合實際,利用現有優勢,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地改造和升級是一種更為有效的選擇。要利用河北省在農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向京津提供畜牧、大棚蔬菜、果品、花卉等農產品以滿足京津市場需求,在工業結構方面則可以積極地、有選擇地吸收京津向外轉移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甚至京津不再具有優勢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河北勞動力成本低、自然資源豐富等優勢,以低成本的產品逆向占領京津市場。
(二)宏觀經濟政策對發展方向的影響
在國家“增加投入,拉動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鼓勵下,地方和民營企業抓住國家適度寬松金融政策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有利時機,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傳統產業升級,開展節能減排改造,加大結構調整,發展新型行業,固定資產投入普遍保持大幅增長,金融支持力度明顯加大。2009年河北省民營經濟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160.6億元,同比增長30.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1.9%。其中,民營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87億元,同比增長32.6%,增幅與上年相比上升了17.8個百分點。同時,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建設呈現出數量增多、規模增大、科技含量提高的態勢。2009年,在建項目25332個,新建項目21451個。投資項目中,億元以上項目1423個,千萬元以上項目8042個。從資金來源看,企業融資渠道增多,但企業自籌資金仍占主體,比重達69.2%;貸款比重有所上升,占12.0%。從投資方向來看,資金投向仍以工業項目為主,各地優勢產業、地方特色和傳統產業升級是投資重點。例如,邢臺市內邱縣建滔集團醋酸項目投資18億元,投資領域向高端、終端產品延伸。保定巨力集團投資10億元新建太陽能發電項目。
(三)區域布局規劃對發展方向的影響
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對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了規劃。河北作為傳統原料重化工、農業試驗以及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在未來發展規劃中將配合北京、天津地區建設,打造一個全新的加工配套基地,同時確保京津兩地的“米袋子”和“菜籃子”,也是京津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河北省民營經濟應根據“京津冀都市圈”規劃的產業布局,調整方向和自己的比較優勢,正確認識自身在“京津冀都市圈”經濟圈中的功能、地位與作用,合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調整目標,把河北省民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與京津冀產業梯度轉移結合起來,實施“兩環”戰略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雙贏”目標。
(四)產業結構對發展方向的影響
河北省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第三產業雖然有較快的增長速度,總體來看發展仍相對滯后,民營經濟呈現橄欖型格局,即“二三一”的格局。2009年,規模以上輕工業達到4685家,增加226家,規模以上輕重工業比重為28.5:71.5。河北省民營工業長期以來以重工業發展為主導,經濟結構比較單一,抗風險能力差。隨著節能減排力度加大,鋼鐵、煤炭、采掘等重工業都受到影響。并且,河北省民營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位于從屬地位,發展受制于人,河北省提出的發展目標與發達省份相比,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三次產業結構不協調,增長過度依賴資源和投資拉動,忽略第三產業發展,消費者收入有限而消費需求的拉動相對不足。要實現“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擴大內需,拉動消費,轉為以內需拉動增長、以消費支撐的增長方式就必須協調三次產業發展。
(五)經濟增長方式對發展方向的影響
河北省民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和勞動力的投入,即過分注重對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利用,而不是注重生產率的提高,民營經濟所依賴的經濟增長驅動因素是粗放型而非集約型。鋼鐵、建材偏重的現象非常明顯,僅民營鋼鐵企業一項就占全省工業總量的20%以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行業和民營企業仍占有相當比重。進入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擴大,國家和政府加大了對不達標和落后產能的淘汰,一些企業又遇到了市場萎縮、產成品價格明顯下滑和原材料庫存較多形成的大面積虧損的前所未有的雙重困難。在原材料尤其是能源、資源日益緊缺,國家對高排放不斷出臺約束性政策的情況下,如果河北省民營經濟再走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來生產大量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新一輪競爭發展中就會陷入被動局面。雖然河北也有一些像新奧集團、英利集團、長城汽車、以嶺藥業等一批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占據行業高端的民營企業,但大多數企業的創新能力仍顯不足。2009年河北省經濟總量在全國排第六位,但新申請的技術專利數只排到全國第19位,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民營企業提升產業層次的瓶頸。所以,河北省民營經濟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掌握核心技術,打造自主品牌
河北省民營企業大多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在劇烈波動的市場環境中缺乏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差。所以,要引導民營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由資源依賴向開放創新型轉變,增強科技創新和研發能力,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企業的產品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要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和產業集群設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活、效率高的優勢,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其次,鼓勵民營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產學研合作,使企業獲得持續創新的能力;第三是推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戰略技術聯盟,讓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創新合作中優勢互補;最后要鼓勵創辦技術研發推廣機構,使民營企業成為技術研發推廣的主體。
(二)協調發展三次產業結構
要堅持以城帶產、以產興城,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在一產方面,著重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觀光農業和綠色安全、精特高蔬菜產業;在二產方面,著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碳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在三產方面,著重發展總部經濟、商貿物流、旅游、文化、金融、保險、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形成特色主導產業集群,夯實城市產業基礎。各地要因地制宜確立差異化發展模式,形成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良好態勢,為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提供強大支撐。
(三)產業聚集,打造區域特色經濟
圍繞省政府確定的十大主導產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搞好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引導中小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調整產品結構,加強與大企業協作配套,走“專、新、特、精”發展之路,發揮比較優勢,扶持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所以,在發展方向上要積極發揮比較優勢,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引導企業向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聚集,抓住深入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和新民居建設的有利時機,推動項目向園區投放、工業向園區轉移、企業向園區集中,引導分散布點的老企業實施搬遷改造,向工業聚集區聚集,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等重大項目使之成為優先產業、主導產業。
[1]2009年河北省民營(非國有)經濟運行分析[EB/OL].中國中小企業河北網.
[2]馬云澤,常燕.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6).
(責任編輯:陳鴻鵬)
F276.5
A
1002-2880(2011)02-0094-03
賈琳(1980-),女,河北農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河北農業大學非生命學科課題(編號:FS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