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勁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嵌入式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的發展路徑探索
方勁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社會轉型加速期,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都表現出新的特點,服務、引領與教育正成為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功能拓展的必然選擇。傳統學生工作模式的路徑依賴與學生工作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發展面臨的困境制約著高校學生工作的功能拓展,高校學生工作亟待理念的轉變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學校社會工作與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功能拓展在價值理念、功能領域、服務方式等方面具有顯著的親和性關系,這是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嵌入式發展的理論前提。而在實際工作中所展現出的專業的服務方式、優良的服務效果和不斷普及的專業知識又為學校社會工作的嵌入式發展提供了現實根據。學校社會工作必須從制度層面和服務層面嵌入到高校學生工作系統中發揮服務作用、擴展專業空間。
高校學生工作 路徑依賴 功能拓展 學校社會工作 嵌入式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快速轉型時期,復雜的社會結構、多元的利益關系、豐富的選擇系統深刻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學習模式。傳統的學生工作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大學生的多元需求。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著適應新的發展實際、進行功能拓展的現實議題。本文從當前高校學生工作在功能拓展中面臨的困境出發,分析學校社會工作與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親和性,探討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嵌入式發展的可能途徑。
高校學生工作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是與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聯系在一起的,其發展經歷了政治教育為主導的階段,教育和管理共存的階段,以及教育、管理和服務并重的發展階段,具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垂直體制建構的特點。①佘雙好:《論高校學生工作體系的生成與發展——兼論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空間》,《思想理論教育》2008年第1期。從高校學生工作發展的歷史脈絡看,其領域和功能是一個不斷拓展的過程。高校學生工作從比較強調政治功能拓展到政治與業務并重,從而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從比較重視社會性功能拓展到兼顧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從要求學生服從國家需要拓展到主張學生把國家需要和自我發展結合起來;從單一的政治素質發展拓展到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個方面,強化學生人格培養的功能;從消極限制性功能拓展到積極發展性功能;在宏觀上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引入學校教育環節,強化社會教育的功能等等②鄭永廷:《論高校德育發展趨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從而形成了包括教育、管理和服務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學生工作體系。
這種工作體系的轉變對高校學生工作的排頭兵——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指出“輔導員應該是大學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體貼人、學習上的指導者和心理上的疏導者”。在此指導下,教育部又于2006年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24號),明確指出輔導員“應當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教育部思政司組織編寫的《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把現階段輔導員的工作范圍劃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題教育、黨團建設、學生骨干培養管理等;第二大類為學生事務管理,包括學生危機干預與穩定工作、班級制度管理、學生社區管理等;第三大類為資訊輔導服務,包括學習輔導、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輔導、幫困輔導等。③楊振斌、馮剛:《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81頁。總之,希望輔導員從相對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以學生成才為核心的教育者、服務者、引領者的多元化方向轉變。但是,從目前高校學生工作的實際狀況來看,其功能拓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傳統學生工作模式的路徑依賴制約其功能拓展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意味著“現在的選擇要受到從過去積累而成的制度傳統的約束”,它是“過去的歷史經驗施加給現在的選擇集的約束”。④道格拉斯·諾思:《理解經濟變遷過程》,鐘正生、邢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頁。人們如果選擇了某種體制,類似于物理學中“慣性”的作用,會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自我強化,而無論好與壞,都有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并很難被其他潛在的甚至更優的體系或方案所替代。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學生工作有著一套比較穩定和規范的模式,即以黨委系統為主,行政為輔的模式,具體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學生處等部門負責實施,通過學生工作辦公室落實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這種工作模式有著鮮明的管理主義特點:首先,以管理為主,學生的主體意識難以發揮,缺乏服務理念;其次,角色和功能相對單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為主;第三,工作方法簡單,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說教和規訓,缺乏靈活性和專業性。這種模式在高校管理層和多數輔導員、班主任觀念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種明顯的路徑依賴,制約著學生工作功能的拓展。
2.學生工作隊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面臨挑戰
以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力量輔導員為例。輔導員遵循著從“政治指導員”到“政治輔導員”再到“專職輔導員”的發展脈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高校輔導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被統稱為“思想政治輔導員”。如今,他們不再僅僅是大學生的“政治領路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是要努力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這樣一來,高校輔導員就承擔起了教育者、管理者、組織者和服務者等多重角色,以致有的高校輔導員戲稱自己是學生的“保姆”,院系的“秘書”,學校的“紅娘”。這種角色混亂的現狀亟需輔導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在當前關于輔導員專業化的學術討論中,有不少研究仍然強調輔導員的專業化是引導輔導員成為職業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這顯然不符合輔導員功能拓展的需要。隨著高校學生工作職能的轉變,高校學生工作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服務性功能愈發明顯。高校學生工作不僅需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和管理學生事務,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適應社會、挖掘潛能、改善關系等。總體而言,目前高校輔導員功能拓展的現實需求與實際狀況之間存在嚴重的分離,其職業化和專業化遠沒有達到期待的水平。
學校社會工作(school social work)是在學校領域中實施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也稱為教育社會工作(educational social work)。①S.Kopels,“Confidentiality and the School Social Worker”,Social Work in Education,Vol.14,No.4,1992,PP.203-205.美國社會工作協會(NASW)出版的《社會工作百科全書》指出:“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以實現學校的主要目的。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教與學的場所,使學生能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與未來面對的世界準備他們自己”。②Lela B.Costin,“School SocialWork”,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Washington D.C.:NASW,Vol.2,1977,PP.1237-1242.《中國社會工作大百科全書》指出,學校社會工作致力于改善學校學習環境和條件,對教育體系中的全體學生,特別是處境困難的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其目的在于協助學生或學校解決所遇到的某些問題,調整學校、家庭及社區之間的關系,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學校、家庭及社區的教育功能,實現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會目標。
學校社會工作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從最初的協助學校和家長解決個別學生的問題,發展到服務領域遍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等多層面、全方位的專業服務。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學校社會工作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和實務體系,不僅成為一項專業化的社會事業,也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學校社會工作者在美國屬于學生事務服務(pupil personnel services)人員,通常會與學校心理專家、學校咨商人員及雜勤人員共同為學生提供服務。在臺灣地區,學校社會工作者屬于學校輔導人員,與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咨商人員共同協助學生。在我國內地,專業化的學校社會工作剛剛起步,尚處于探索和開拓階段。學校社會工作與新時期學生工作在價值理念、功能領域、服務方式等方面具有顯著親和性。
1.價值理念的關聯性
學校社會工作倡導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專業理念,尊重人的個性和獨特性,堅持人具有自我改變、自我成長的潛能。在這種專業理念的指導下,有三個基本的工作理念:(1)助人自助的理念。社會工作相信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潛能,學校社會工作通過協助有需求的大學生群體,動員社會資源,激發其內在的潛能,使其走出困境,發展自我。(2)服務的理念。“社會工作是一種真正服務過程,而不是社會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權力”。③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頁。學校社會工作的特征是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把服務看作是其首要的義務。(3)尊重與平等的理念。社會工作認為世界上沒有什么能比人更寶貴和值得崇尚的了,每個人都是值得尊重的。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人格地位上是一樣的。高校學生工作從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務性工作向管理、教育與服務等綜合角色的轉變,首要的是價值理念的轉變,傳統管理主義的理念顯然已經不再適合新時期的學生工作功能拓展的實際需求。由此可見,學校社會工作服務與協助學生全面成長的價值理念與高校學生工作理念具有內在的關聯性。
2.功能領域的一致性
學校社會工作是在學校領域中實施的一種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其目的與學校教育的整體目標相統一,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使學生獲得適當的心智和行為發展,以適應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具體而言,學校社會工作的功能包括:(1)協助學生獲得實用的知識和能力,滿足全體學生在知識、能力、情緒等方面的需要,以適應其所處社會的生活需要和發展需要;(2)協助學生人格發展與整合,完成社會化任務,從而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3)協助學生獲得適應變化的能力,既要重視學生在關系、情緒、動機和人格等方面的發展問題,又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的成長;(4)促進學校、家庭、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改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失調狀態,形成教育的合力。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務性管理工作之外,還包括學習輔導、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輔導、幫困輔導等資訊輔導服務,這些工作領域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上述功能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3.服務方式的互補性
學校社會工作以各種社會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基礎、研究方法等探索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需求與困惑,協助其化解矛盾與沖突,協調人際關系,促進健康成長。為此,學校社會工作必須遵從專業要求和專業標準,遵守專業規范,履行專業倫理,遵從專業價值,保證學校社會工作的健康發展。學校社會工作以學生為中心,并以學生家長、教師、教輔人員等為延伸,主要包括個別學生和家庭的個案工作模式、學生團體、教師團體與家長團體的團體工作模式和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社區工作模式。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模式與方法的專業性為高校學生工作職業化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學校社會工作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專業化的工作方法。高校學生工作的傳統工作方式主要是說服教育、關心感化和榜樣示范等,往往過分強調統一的思想認識而忽視了個性發展。專業性的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模式運用于學生工作,對于學生工作的創新與功能拓展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借鑒價值,有利于拓寬工作思路,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嵌入(embeddedness) 是卡爾·波蘭尼(K. Polany)用來分析經濟活動與社會關系的一個概念。他認為經濟制度“浸沒在普遍的社會關系之中”,并且“前所未有地受著社會權威的控制和規制”。①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馮鋼、劉陽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頁。經濟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 Granovetter)也指出,大多數經濟行為都緊密地嵌入在社會網絡之中。②馬克·格蘭諾維特:《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羅家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頁。嵌入式發展所表達的是從能動的角度看待嵌入者的地位和作用,即在嵌入和受外部結構規制、限制的情況下,嵌入者仍能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作用,擴大自己的活動和影響范圍。③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王思斌和阮曾媛琪認為,借鑒和使用“嵌入”這一概念能很好地說明行政性社會工作與專業性社會工作之間的結構性關系,并說明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及變化取向。他們認為,專業社會工作的嵌入指的是它必須進入行政性社會工作占主導地位或基本覆蓋的社會空間發揮作用。由于這種空間具有很強的行政性、層級性和自上而下的特點,而這與專業社會工作發揮作用的自由空間有較大差異,故專業社會工作只能在嵌入中推進。嵌入性發展是嵌入者在嵌入狀態下獲得的發展,由于專業優勢、良好的服務效果以及專業知識在行政領域的擴展,專業社會工作必將獲得嵌入性發展。①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高校學生工作功能拓展的現實需求及其困境亟待工作理念與服務方式的創新,而學校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目的與功能、服務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與新時期學生工作的功能拓展和延伸具有相當程度的親和性,這為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中的嵌入式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平臺。由于路徑依賴,高校學生工作還會依照現存的管理主義模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務性工作,而專業的學校社會工作在這個框架內可能會處于相對輔助的地位。對于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來說,學校社會工作的地位是一種“嵌入”。學校社會工作將嵌入到現有的學生工作模式中開展專業服務,并獲得嵌入式發展。學校社會工作能夠獲得嵌入式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服務方式專業
隨著高校學生工作職能的轉變、功能的拓展,高校學生工作不僅需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事務性工作,其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服務性作用將越來越明顯。服務是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征,學校社會工作正好能夠在這方面承擔重要的輔導角色。學校社會工作以學生為中心,并以學生家長、教師、教輔人員等為延伸,主要通過三種專業化的服務方式開展工作:(1)個別學生和家庭的個案工作模式,如偏差行為、特殊學生群體、生活、學業和職業輔導等;(2)學生團體、教師團體與家長團體的團體工作模式,主要針對共性需要和發展需求,具有實踐性、趣味性、創造性以及活動性等特點,尤為適合大學生群體;(3)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社區工作模式,充分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將學校教育融入社區的整體環境之中,通過學校與所在區域的共建、分擔,形成相互支持、彼此促進的發展態勢。
2.服務效果優良
從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困境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困境,如家庭貧困、學校適應等;個體行為方面的困境,如人際關系、認知情感、網絡成癮等;學習方面的困境,如學業壓力、學業規劃、學習方法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境,如心理緊張、心理焦慮等;就業方面的困境,如職業規劃、職業適應等。傳統學生工作“以教育者為中心”的說服教育模式在面對這些新情況時顯然力不從心,工作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學校社會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強調學生的自決,將學生看作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覺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挖掘并增強其發展的潛能,從而使學生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改變。因此,學校社會工作在實際的服務過程中能夠顯示其獨特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服務效果,從而將得到高校、學生和家長的認可。隨著學校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其在學生輔導方面必將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并獲得合法性和相應的地位。
3.專業知識擴展
目前,大多數高校第一線的學生工作由輔導員承擔,輔導員要想成為大學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體貼人、學習上的指導者和心理上的疏導者,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管理和行為規范教育,而應該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能力。在高校學生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提升的過程中,學生工作系統將會越來越多地學習專業社會工作知識,了解學校社會工作對于學生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這種了解會產生認同感,從而使學校社會工作獲得一定的發展空間。另外,最近幾年,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師生在各自的學校內部面對本校有需求的學生開展了大量服務性活動,同時,個別高校在招聘輔導員時優先考慮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畢業生,這些都是學校社會工作進入高校的有益嘗試和探索,也使專業社會工作知識在高校中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以上三方面展現了學校社會工作嵌入式發展的現實根據,而要真正實現嵌入式發展,必須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制度層面的嵌入
制度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規范,這些規范支配著人們的關系。諾斯指出:“制度是人所設計用于調節人們的互動的約束。這些約束由正式約束(例如,規則、法律、憲法)、非正式約束(例如,行為規范、習俗、自定的行為準則)以及它們的實施特征等構成。”①D.C.North,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in M.C. Grinton and V.Nee(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248.學校社會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既有的高校制度安排有直接關系,現存的高校管理制度和學生工作制度尚未給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基本的“讓渡性空間”。由于路徑依賴,傳統學生工作模式還會依靠高校原有的行政管理架構承擔重要的職責,而學校社會工作在這個框架內可能處于相對輔助和次要的地位。現存的高校制度安排與學校社會工作發揮作用條件的不匹配形成了“結構性張力”,制約著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也影響著其功能的有效發揮。
由于高校傳統學生工作體制中并沒有社會工作制度,那些本應該由社會工作承擔的服務提供活動一直由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班主任等人員所承擔,專業化的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并沒有建立起來,從而缺乏發展的制度性條件。學校社會工作要以現有的高校管理體制和學生工作體制為依托,借助體制內的學校黨委、學生處、學生工作辦公室、心理咨詢中心等部門來推進其專業化和職業化。學校社會工作相對自主的、專業化的服務要在相對行政化的、自上而下的、專業分工不明晰的高校學生工作體制中展開,主動建立與高校學生工作部門的聯系,將專業制度嵌入現行高校學生工作體制中,這是學校社會工作發展的必要行動策略和制度性要件。具體而言,在制度嵌入層面,學校社會工作要在經費預算、工作程序、人員配備、管理方式、考核標準等現有制度下開展工作,改變目前的“制度弱嵌入性”狀況,獲取嵌入式發展的平臺。
2.服務層面的嵌入
王思斌將社會工作界定為: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②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頁。這種定義指出社會工作的本質是助人活動,其特征是提供服務。服務層面的嵌入性關系實質上反映了學校社會工作的實踐權。“實踐權是行動者在一定社會系統中自主能動地開展實現自己目標活動的權力。對于社會工作來說實踐權就是服務權,即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實施服務的機會。”③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學校社會工作是以實踐為基本特征的,它是對有需求的學生實施協助、提供服務。要在高校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就需要一定的服務空間和實踐領域,如果缺少服務實踐的機會,學校社會工作將無用武之地。當然,這要以學校社會工作在實際服務過程中的出色表現,以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對它的信任和認同為基礎。
由于目前學校社會工作缺乏獨立的服務空間,社會工作者要主動將自己納入到高校的行政管理體系和學生工作體系之中,視自己為高校學生工作的創新部分與得力助手,為開展專業的學校社會工作盡力取得所在高校的信任、理解、認同與支持。在具體的服務工作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者往往要與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班主任、行政人員、教師等共同工作,許多時候專業社會工作者還要被派去協助行政性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社會工作者的任何行動都會同傳統學生工作的理念與做法相遇,并受到其影響。由于學校社會工作提供服務的整體性、系統性特點,專業社會工作者在許多方面與學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事務性工作相交,在工作關系、工作方法、工作進度、服務評估等方面都要適應高校學生工作的要求。這些嵌入關系反映了在現有的高校學生工作體制框架不發生實質性轉變的情況下我國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的提供格局。
The Embedded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Path Exp loration of School SocialWork in College
FANG Jin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the plight of the function expansion of college studentwork urgently need the change of idea and 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way in student work.The values,functional areas,service model and service methods of school social work has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affinity with the functions expansion of college student work,which has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and platform for the embedd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olleges.School social work must embed in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 work from the system and the service.The school socialwork position is a“embedded”,itwill embed into existing work patterns of studentswork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services,and access to embedded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 work,path dependence,function expansion,school social work,embedded development
本文為筆者主持的浙江師范大學科研項目“專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研究”(SKQN200704)的階段性成果。
方勁(1982-),男,湖南華容人,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工作、發展社會學。
C916
A
1008-7672(2011)04-0020-07
徐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