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英,乜照燕,郭麗娜,張 娜,甄秀麗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試管嬰兒)是輔助生育技術的核心部分,也是現代醫學發展中治療不孕不育癥的先進技術[1]。自1978年世界上第1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目前已有400萬試管嬰兒出生,使不孕夫婦看到希望。但是特殊的受孕方式、身心背景、經濟壓力,給病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易引起許多心理疾患[2]。我們通過對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人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使其丟掉思想包袱,積極配合治療,增強自信心,以便獲得最佳療效。現報告如下。
2010年4月—8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病人238例,年齡24歲~40歲,平均32.3歲,不孕年限 2年~10年。采用訪談法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測評,了解病人心理狀況,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使病人的心理狀態得到較好的調節,手術順利完成。
2.1 手術前心理護理 ①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病人一般都是久婚不孕的夫婦,由于漫長的不孕治療過程,反復的期望與失望,昂貴的治療費用以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給病人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迫切渴求孩子的愿望,使他們不得不克服重重困難,到處求醫。護士應有高度的同情心,理解關心病人,尊重他們的感受,取得他們的信任,了解其焦慮的原因,幫助他們建立治療信心。②婚后多年不孕,使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及內疚感,害怕與同學、朋友聚會,更害怕周圍的人談論孩子的話題,將自己隔離起來。對工作、生活失去信心,甚至造成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等社會問題。這時對不孕癥病人家屬的宣教更為重要,鼓勵丈夫關心、照顧病人,讓病人得到安慰,消除悲觀情緒,增強自信心[3]。引導病人面對現實,積極治療,轉移消極的心境,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平靜的心態對待不孕癥。③病人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技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疑慮較多,護士應及時做好宣教工作,耐心向病人介紹該技術的適應證和治療的基本過程,各種檢查、治療前注意事項、用藥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說明完成一個治療周期所需時間、大致費用,發放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宣傳資料,使病人增加自我護理的知識,從而在治療過程中取得更好的配合。
2.2 手術中心理護理 病人希望早日手術實現愿望,但又害怕治療過程中的痛苦。一旦進入陌生的取卵室,緊張和恐懼心理非常明顯,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甚至肢體顫抖。此時,護理人員應給予安慰、照顧,講解取卵室的環境以及手術人員的技術水平,讓病人放心。護士在操作前應向病人說明操作的目的、步驟、操作中可能產生的不適以及手術大致需要的時間。如果遇到高度緊張的病人,可以談論一些與手術無關的話題,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及時給予手術過程的提示和適當安慰,使病人了解手術進度,以便更好地配合操作。胚胎移植術前告訴病人不必緊張,移植過程無疼痛和不適感,整個手術僅需幾分鐘,移植術后應在觀察室休息半小時,請家屬不必擔心。
2.3 手術后心理護理 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面帶微笑,祝賀“手術成功”,使病人心理上得到極大的安慰和鼓勵。告知病人術后注意事項、用藥注意事項,如應用黃體酮維持黃體功能的必要性,注射部位可能出現硬結等不良反應。囑病人胚胎移植術后14 d返院進行妊娠試驗。14 d的等待對病人來說特別漫長,護士應指導病人放松訓練,鼓勵病人間相互交流,消除不安情緒,減輕痛苦;引用治療成功的病例或通過已孕病人的現身說法增加病人的信心,教會病人緊張、焦慮時可自行按摩中脘、關元、氣海、心俞、腎俞、肝俞、足三里等穴位,以有效緩解癥狀。
長期不孕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可刺激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度分泌,導致雄激素過多;而下丘腦對壓力反應所釋放出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會抑制性腺激素釋放因子的分泌,影響控制性超排卵的效果[4],進而影響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對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病人給予精神上的支持,理解、同情、關心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病人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有利于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根據其存在的問題及時做好心理護理。取卵和胚胎移植術前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導,使病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情緒穩定,以更好地配合治療,這對手術的順利進行起至關重要作用。胚胎移植術后使病人保持心情舒暢,減少負性情緒帶來的不良后果,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生殖醫學科護士不但要掌握專業技術,還要掌握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知識,強化心理護理意識,換位思考,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1]白萍,閔麗華,蔡鳳蘭.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人護理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J].全科護理,2009,7(4B):998.
[2]黃朝霞,劉春麗.試管嬰兒孕婦心理護理[J].醫藥論壇雜志,2009,30(5):119-120.
[3]楊雪嬌,洪菊香,沈瓊佳,等.試管嬰兒早孕孕婦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11):725-726.
[4]黃荷鳳,周馥貞,金帆.現代輔助生育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