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鋒,歐陽明慧,朱倩霞,顏健紅,劉勝堯
(1.雙峰縣農業局,湖南 雙峰 417700;2.婁底市農業局,湖南 婁底 417000)
為徹底改變農村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2006農業部年投入2億元在全國10個省市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婁底市從2006年開始,就著手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至2010年止,已建設了雙峰縣永豐鎮金田村、漣源市龍虎村、開發區中陽村等21個示范村,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和較好的示范效果。
農村清潔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針對農村生活環境臟、亂、差,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以及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以村為建設單位,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清潔生產理念為指導,通過建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糞便、作物秸稈等生產生活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以促進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臟、亂、差的局面和耕作地力下降問題,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農村建設。重點實施農業生產清潔工程、農村生活環境凈化工程和農民生態文明提升工程三大工程建設。
農村清潔工程是解決農業資源浪費嚴重、農村污染加劇的治本之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的務實之舉。從婁底市的情況看,政策條件已經具備,關鍵技術已經成熟,農民群眾熱情高。
婁底市組建了常年工作專門班子,落實“五定”(定領導、定專班、定目標、定考核、定獎懲)工作責任制,將此工作納入實施單位年度目標考核范疇,實行半年檢查、年終考核,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市農業局成立了以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以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的整局推進“農村清潔工程”領導小組,項目實施村相應成立了工作專班,明確任務、強化職責,為“農村清潔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組織保證。
通過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墻報、專欄、宣傳牌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民樹立起清潔鄉村意識,著力轉變農民生活習慣、樹立環保意識。各農業局編印農村清潔工程宣傳資料分發到到示范村每一個農戶;電視臺《農事指南》節目中專欄報道了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的村口和公路主干道醒目的地方統一刷寫了墻標,設置了固定宣傳標牌。
制定《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村規民約》和《農村清潔工程管護制度》,并簽訂衛生責任狀,逐步規范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習慣,倡導清潔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引導農民樹立文明風尚。制定《農村清潔生產管理辦法》,按照國家投入為主、資產集體所有、方式靈活多樣和服務專業化、運作市場化、管理物業化的原則,建立村物業管理站,配備1~2名保潔員和1臺垃圾清運車,負責收集處理生活垃圾等廢棄物,維護沼氣、污水處理系統設施。按項目資金投入、集體投入、農戶自主投入等方式完善村物業管理站。
4年來,示范村共修建農田廢棄物收集池210個、廢棄物發酵處理池105個、生活污水凈化池420套,每個示范村建成了物業管理站,配置了垃圾清運車、衛生工具,聘請了保潔人員。在生態庭院建設方面,以“兩整一連通”(“兩整”即整修入戶路和戶間路,以及房前屋后禾坪;“一連通”即連通村內管網和戶內管道)為重點,配套完善“五改”(改水、改廚、改廁、改欄、改院),示范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率達80%。農村清潔工程在鞏固農村沼氣、飲水安全等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從統籌城鄉發展高度出發,豐富與拓展了惠農政策的內容和空間,有效改善了農村面貌。示范區過去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現象不復存在,農家庭院布置更加合理,家家飲上了清潔衛生水,用上了設施配套的廚房、浴室和衛生廁所,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風貌。
垃圾處理的方式簡單,絕大多數地方只注重了垃圾的清掃、收集和清運,而對垃圾的處理基本上僅限于簡單的覆蓋、填埋和焚燒,有的甚至集中堆放后任其自生自滅,造成新的污染,缺乏長效的無害化的處理途徑。
農村清潔工程開展以來,各示范村均在宣傳、教育上花了一定的時間與精力,但力度還不夠,個別示范村沒有印發衛生公約,也沒有向村內居民發公告,有的示范村即使發了,也流于形式。由于宣傳不到位,衛生管理不到位,致使在督查中經常可以看到,剛剛掃好的路面又被新的垃圾污染了,剛剛清運的垃圾死角又被垃圾占據了。
調查中發現,各示范村對環衛工人的管理比較到位,但對居民(村民)、攤點從業者、沿街門店缺乏規范管理,對亂倒、亂堆、亂放、亂架廠棚無具體處罰措施,對相關的管理者和責任人也無具體的責任追究辦法。
存在問題的原因:一是農村居民自身素質偏低,多年養成了不良的生活和生產習慣;二是農村環衛基礎設施缺乏及其投資和管理費用偏高;三是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
群眾是“清潔家園”工程建設的主體。要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大力營造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農村清潔工程作為一項綜合農業技術工程,涉及的內容多,技術含量高,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組織有關單位利用報紙、墻報、標語、電視及其他媒體,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宣傳普及農村清潔知識,提高農民群眾保護環境的認識和衛生意識,根除生活陋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制度建設是“軟”指標,也是“硬”任務,堅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真正建立農村清潔工程工作長效機制。從制度上約束和規范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行為,把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作為農村居民的道德行為規范,引導農民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一方面要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各村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好地址,建設垃圾集中填埋場,從而徹底解決垃圾無處可倒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資金籌措、設施設備配套、人員隊伍建設、監督檢查等方面,進一步探索研究農村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
農村清潔工程是農村一項集基礎性、社會性和公益性為一體的公共事業,應列為政府面向農村履行公共服務的內容之一。目前,該工程的試點和示范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農民自籌資金解決,從長遠看,國家有必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設中指出,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與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農業法》等法律法規也規定了要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投入。農村清潔工程是農村一項集基礎性、社會性和公益性為一體的事業,應列為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內容,把農村清潔工程建設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促進這項工程迅速在全國全面實施。
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提高認識,把農村清潔工程建設作為新時期農業工作的切入點和密切干群關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農業的重要突破口來抓,把鄉村工程建設作為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各界及農民參與的方式,推動農村清潔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加大清潔工程項目實施力度,擴大建設范圍。按照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綜合組裝配套推廣成熟的農業綠色環保技術:主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稻草還田、稻鴨共生、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等技術,以及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統防統治、農牧結合循環農業生產等技術,建立廢棄物發酵處理池、有機肥生產堆漚池等,使再生資源充分得到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的污染,確保農產品增產增效與質量安全。
以自然村為單元,大力推進農村“五改”、“四清”(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兩綠”(路旁綠化、庭院綠化)、“三池一溝”( 生活污水凈化池、廢棄物發酵處理池、農田廢棄物收集池、生態攔截溝)的建設,優化農民居住生態環境,提高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水平,從源頭上控制和中端攔截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村有機物廢棄物處理利用和無機物廢棄物收集轉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置系統建設,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建立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農村生活垃圾是目前農村環境衛生的一大隱患,各地要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建立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的新機制,對垃圾必須實行原態消失,杜絕異地轉移,這樣才能有效地從根本上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
[1]劉春臘,劉沛林.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環境意識調查及其提升對策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 學報,2006,27(6):152-158.
[2]李建平.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830-831.
[3]陳潤羊,花 明.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初探[J].環境保護,2008,(22):31-33.
[4]王宏燕,王大慶.生態安全與新農村建設循環經濟模式探討[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8,(1):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