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高原
(湖北經濟學院 體育系,湖北 武漢 430205)
論“人文奧運”精神的傳播與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
崔高原
(湖北經濟學院 體育系,湖北 武漢 430205)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比較分析法和邏輯歸納法,從體育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多維學科的角度,結合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宏觀背景,通過界定“人文奧運”精神的時代內涵,深入分析人文奧運精神與和諧校園建設的關系,提出基于“人文奧運”精神的和諧校園文化體系。
人文奧運;和諧校園;校園文化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有利于促進學校和諧制度建立、和諧文化培育,有利于協調師生身心和諧發展、有利于加快學校快速發展、有利于化解內部矛盾、有利于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和諧發展。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既是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學生政治理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水平,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合格接班人的急切需要。“人文奧運”精神是以人為本,追求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實現,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其內核是“和諧”。人文奧運精神的和諧特點決定了它對和諧校園文化的承載能力與整合起著無可比擬的作用。探索擁有人文奧運精神內涵的和諧校園文化,培植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為我國教育事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且已經成為極為緊迫的重要的課題。
北京奧運會提出三大理念,即:綠色奧運、人文奧運和科技奧運。在這三大理念中,人文奧運是核心,是終極目的,而綠色奧運、科技奧運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人類更好的發展,其核心是尊重人、提升人、關注人和熱愛人,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更快樂,讓人們的靈魂與軀體均衡和諧發展。所以綠色奧運、科技奧運,說到底都可以歸之于人文奧運。人文奧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理念,同時也順應了奧林匹克精神中提倡運動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理念,人文奧運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強調中西文化的交融。隨著奧運匹克運動的國際化、職業化和商業化,利益日益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獲得金牌成為運動員參與比賽的惟一目標。這樣,體育產生了與奧鈴匹克宗旨相違背的異化現象,如:運動員年齡作弊、運動員服用興奮劑、賽場暴力、行賂裁判等異化問題。因此,將奧林匹克運動與文化教育相結合將使人們重新認識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
北京體育大學學者黃亞玲指出人文奧運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第一,“人文奧運”突出以人為本,這個以人為本就是尊重人、服務人、依靠人、成就人;第二,全面提高中國人的文明素質,在七年的籌辦過程中,號召人民“講文明、樹新風”,并通過具體的像排隊日、讓座日、擦亮日、清潔日、植樹日等活動培養人們的文明意識和習慣;第三,“人文奧運”還突出了奧林匹克的教育,我們在四億青少年中進行了廣泛的奧林匹克教育,形成了有特色的奧林匹克教育模式。其他學者關于人文奧運精神思辨也很多,其中最為被人們接受的定義是“一個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以維護人的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為宗旨,各種文化交匯、各種利益共存,和而不同、和睦共處、互補共濟、共同發展的奧運動作模式”。
3.1 基于人文奧運精神的和諧校園文化內涵
人文奧運”精神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奧運宗旨,追求人類自我力量的自由實現,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奧林匹克主義給體育運動設置了一個理想主義的目標和方向,強調體育運動的人文價值,強調體育運動的真、善、美的價值,強調體育運動應該為人類的和諧發展服務,進而促進維護人類尊嚴、和平的社會建立。基于人文奧運精神的和諧校園文化主要包括:良好的學校精神,優良的學校校風,融洽的人際關系,共同的價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其主要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層面,精神文化,即由校園文化創設的思想與心理氛圍,包括辦學理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對校園文化建設起著導向的作用;第二層面,行為文化,包括學風、校風、人際關系等,它對校園文化的表現;第三層面,環境文化,它包含了自然環境和人文制度環境,是我們身處周圍各種因素的綜合,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第四層面,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各類學校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規章制度。
3.2 基于人文奧運精神的和諧校園文化體系
3.2.1 和諧校園精神文化
和諧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狀態、心理特征、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等。它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和內核所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和實質層面。在目前形勢下,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重點就在于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精神支撐。人文奧運是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文化與中華文明相互融合和相互發展的人類活動,是“更高、更快、更強”與“和平、和愛、和諧”的和諧綜合體。它主要是弘揚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終極精神,反對把運動員當工具對待,反對興奮劑,反對賄賂,既要尊重運動員,又要尊重裁判和觀眾等所有參與到奧林匹克活動中的人。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要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精神融入到文化建設中去,是形成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礎和原因,是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理想價值、道德風氣等意識形態,是校園品質、個性和精神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學校校風、學風和學校人際關系等。第一,校風,學校的風氣體現在學校各類人員的精神面貌上,體現在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各班級的班風上,可以振奮精神、激勵斗志,迸發出積極向上的精神;第二,學風,學風是指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原則以及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的集體表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有時也特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風氣。優良的學風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能夠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和不良習慣的修正評估形成的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第三,人際關系,建設仁愛和諧、團結協作、共同發展和公平競爭的良好人際關系,有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有助于避免和化解各種矛盾與沖突。
3.2.2 和諧校園制度文化
和諧校園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校園管理、宿舍管理、校紀校規、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獎罰等各種規章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管理手段。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學校育人功能有效、有序和有節的開展。人文奧運精神反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反對行賄受賄等腐敗現象,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體育思想發展奧林匹克精神,促進奧林匹克文化與中華文明相互融合,把奧林匹克的體育精神與東方儒道家的人文精神在體育思想領域結合起來,它所蘊含了公平、公正和公開的精神可以很好的融入到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來,校園制度文化可以將人文奧運所蘊含的公平精神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活動、人際關系、教育觀念、課程與知識、教學方法、發展規劃、教育組織形式、傳統習俗乃至師生的心理氛圍中來。健全完善、規范的校園制度文化是實現學校在各方面的科學管理,促進業務能力,塑造高尚師德,提高學生質量,嚴肅紀律,約束與規范學生行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重要管理機制。
3.2.3 和諧校園環境文化
和諧校園環境文化是指人們對象化活動的產物,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的地理位置、地形風貌等自然環境,校園的各種建筑、教學科研設備、文化設施和生活設施,以及校園里大小園林、草地、花壇、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和諧的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要做到即凈化、靜化、綠化和美化。人文奧運精神中體現了文化交匯、利益共存、和而不同、和睦共處、互補共濟、共同發展的奧運動作模式,它蘊含著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制度,這種融會貫通的思想在和諧校園環境文化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建設和諧的校園物質環境努力讓校園環境要素都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審美功能,使校園物質環境的建設成為一種傳播真善美,陶冶情操的物質實體。但同時也要根據各校的不同校園特色,因地制宜地建設校園,要滿足校園各類人群不同的審美感受,承載的是不同的主體精神。
3.2.4 和諧校園行為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在校園空間范疇內,長期形成的并通過校園主體的活動而展示出來的文化形態的總和。校園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一樣,是一種外顯的文化,但不同的是,物質文化是對校園精神的靜態顯示,而行為文化則是對學校理念觀、價值觀和文化觀等的動態反映。人文奧運精神充分發掘北京奧運會中的教育因素,使體育與教育完美結合,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通過體育文化運動凈化人們的靈魂,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良好的心態,健康體魄和文明言行。人文奧運通過東西方的文化的交融,用中國傳統的儒道家文化,如“和諧”、“仁愛”、“力行”、“謙讓”等來克服西方的“人文危機”,實現“人文”與“科學”的完美融合。校園行為文化可以分為教師行為文化和學生行為文化。其具體包括:第一,教師行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教師充分的自主權,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學風格,使教師的職業行為與學校行為準則協調一致;第二,學生行為文化。學生要根據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充分學習書本和實踐中的知識,把自己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作為準則,同時還要加強對思想道德、社會知識、文體活動、專業技能、動手能力的學習。
(注:本文系湖北經濟學院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XJ2009022)
[1]潘麗蘋.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J].體育文化導刊,2002,(3).
[2]沈芝萍.校園體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2,(4).
[3]李忠杰.奧林匹克與人類文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5).
[4]孫葆麗.北京2008年奧運會三大主題探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3, (1).
[5]羅時銘.奧林匹克傳入中國時間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4,(12).
[6]伍曉軍.體育文化學[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
[7]鄭碩平,李宏圖,蘇華成.21世紀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走向[J].四川體育科學,2002,(3).
[8]劉英巖.簡論提升校園文化品位[J].中國成人教育,2006,(6).
[9]向陽,陳成輝.論校園文化建設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重要意義[J].前沿,2007,(1).
[10]吳磊,肖池平.關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 2006,(2).
[11]楊建平.創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J].江蘇高教,2005,(5).
[12]馬萬風,等.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4).
[13]竇紅.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J].遼寧師專學報,2003,(4).
[14]文世平,等.大學體育場館建設與發展趨勢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5).
[15]譚志剛,曹月華.校園體育文化與素質教育[J].體育文化導刊,200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