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玉
(武漢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 會計與金融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淺論高職院校《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
陳冰玉
(武漢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 會計與金融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會計學原理》課程是高職高專經(jīng)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必修課,也是高職會計學專業(yè)的學生初次接觸會計課程的第一門課,普遍難以進入。這門課程是會計學科體系中的奠基石,其深入學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會計學原理》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學科,學有所獲。本文對目前《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建議與實踐檢驗。
會計原學理;教學改革;教學手段
自從事會計教學的這幾年來,我參與教學的課程有《會計學原理》、《會計基礎實務》、《中級財務會計》、《出納會計》、《預算會計》等幾門會計專業(yè)主干課程。比較起來,《會計學原理》課似乎是最基礎、最容易學的一門課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從對我校這樣一所民辦高職院校的《會計學原理》教學中,我深感要將會計的基礎理論知識順利傳授于學生,不是那么簡單和容易。《會計學原理》是高職會計專業(yè)的入門課程,也是專業(yè)基礎課、主干課程,理論知識抽象難懂,初學者一般普遍難以進入,學生理解并掌握《原理》課程知識不是那么容易。然而,要使高職會計專業(yè)的學生以后能對會計學習產(chǎn)生興趣,《會計學原理》的教學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對這門課的教學產(chǎn)生了一些感性和理性方面的認識,并就目前高職《會計學原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來與大家探討一下《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
教過《會計學原理》的老師應該都清楚,掌握《會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會計專業(yè)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基礎及有效保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鑒于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較差,學生對會計所需的會計理論常識性知識、相關的工作流程、實際操作方法等方面都沒有基本認識,出現(xiàn)了初學者不能完全理解會計理論、方法甚至更基礎的會計專業(yè)名詞。比如說,什么是權責發(fā)生制?為什么要采用借貸記賬法?某些會計科目要核算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產(chǎn)成品入庫以及銷售商品后還要結轉商品的成本等等,初學會計的學生很難深入體會,甚至在記賬的時候張冠李戴,讓人頭疼。更實際的類似毛利潤和凈利潤如何計算,辦理納稅如何進行等,學生更沒有親身體會,靠課堂講述,學生只能一知半解。在初學時,會計專業(yè)學生沒有接觸電算化會計,不會用會計軟件,手工會計操作課程沒有穿插進來,學生在學習上只是紙上談兵,更談不上辦理相關經(jīng)濟業(yè)務的能力。可見,《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在拉近學生與實際工作崗位距離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進一步進行《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實現(xiàn)會計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與就業(yè)崗位零距離的必然要求。
筆者對《會計學原理》課程進行了改革嘗試,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辦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例如:在《會計學原理》的教學中,運用大量實例,引入會計基本概念——引導總結基本方法——適當引入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掌握基本會計技能;按照產(chǎn)業(yè)資金的循環(huán)規(guī)律進行內容安排,打破學科體系對教學內容的要求;改變過去課堂講述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改革了過去的單純理論考核,以一紙試卷定好壞的考核評價方法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學內容改革
《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含:會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章節(jié)安排主要包括:總論、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企業(yè)基本經(jīng)濟業(yè)務核算、會計賬戶分類、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賬務處理程序、財產(chǎn)清查、財務會計報告、會計工作組織。從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來看,高職高專會計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會計職業(yè)崗位能力為核心。從而在教學內容上,《原理》課應遵循會計職業(yè)崗位能力需要目標,注重與前后續(xù)課程的銜接,參照會計職業(yè)資格標準,以必需夠用為度,統(tǒng)籌考慮和選取教學內容。在《會計學原理》的教學內容組織安排上面,應要有所側重。以前我們在《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量向學生灌輸會計理論,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輔以課堂、課后練習。最后導致學生既沒有深刻理解會計理論,也不能真正掌握會計基本方法,在后續(xù)的會計綜合實訓中比較生疏,不能學以致用,貫穿聯(lián)系。所以在《會計學原理》的課程內容安排上,教學應以夠用為度,只介紹那些對后續(xù)實踐性教學起到必要支撐作用的內容。因此,要進行教學內容中理論和實踐比例的調整,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比例。例如,加大和擴充“企業(yè)基本經(jīng)濟業(yè)務核算”、會計循環(huán)等章節(jié)。加大實際操作的學時的同時,還要增加實際工作所需的常識性知識、相關的工作流程等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手段改革
在《會計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要將課堂理論教學、手工操作與計算機操作等手段結合起來。過去,在教學手段方面,筆者已進行了相應的嘗試,如采用普通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用軟件觀看實際業(yè)務操作等,但沒能將理論教學與手工操作、計算機操作演練結合起來,使那些只開設《會計學原理》課程,不開設《會計電算化》課程班級的學生,只會手工操作,不會使用財務軟件操作,適應不了會計實際工作中的電算化化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應該將手工操作與計算機操作結合起來,在會計原理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采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穿插初級手工會計實訓和電算化初級實訓能使初學者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會計的積極性。現(xiàn)在,筆者在教學手段方面已做了相當?shù)墓ぷ鳎M行了相應的嘗試,如采用多媒體教學、實訓室實物教學、用軟件觀看實際業(yè)務操作等。教學手段進一步改革的重點計劃將放在將手工操作與計算機操作的結合上,積極向學校申請給初入學的大一會計專業(yè)的學生提供階段性的電算化教學及手工實訓的條件。
(三)教學方法改革
自從事會計教學幾年以來,筆者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進行了多種嘗試,探討了教師演示法、團隊工作任務競賽、學生崗位模擬扮演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理性認識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增強了教學效果,達到了教學質量提高的目的。但對于一些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夠明顯,為此,需要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除了采用理論教學穿插實踐動手的一體化教學之外,還應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方法,如社會實踐法和研究性學習等。利用教學以外時間,如讓學生到校企合作的企業(yè)去學習參觀;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相應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讓學生能夠在會計專業(yè)方面的多些思考和研究等等。現(xiàn)在筆者在《會計學原理》的教學中,重點放在那些能夠對訓練學生綜合能力有明顯效果的方法上,如社會實踐法和研究性學習法等,讓學生多參與到實踐一線去。
(四)考試考核改革
至于《會計學原理》考核方式,在考核的指導思想上,應樹立以過程性、發(fā)展性評價為主的教學評價體系的理念;在考試內容上,從“重理論知識”轉向“重實踐技能”,在考試中增加能力考核的比例;在考核形式上,實現(xiàn)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運用多種手段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提出考核知識、能力和技能的考核指標體系。制定相應的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形成以會計職業(yè)能力為導向的新型考核體系。考慮考核方式的多樣性。例如:考核方式有日常考勤、筆試、項目設計、團隊競賽、綜合作品展示、情景模擬等。注意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結合。

?
以上是筆者對《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的一點思考或設想,并將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提高人才質量服務。
[1]祖明.基礎會計教學改革的探究與實踐[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1, (2).
[2]馬力琴.淺談職高《基礎會計》教學改革[J].出國與就業(yè),2010,(3).
[3]孫雪嬌.淺談會計教學改革[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4).
[4]劉要紅.基礎會計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討[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 2010,(3).
[5]曾志雄.中職財會專業(yè)《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經(jīng)濟市場,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