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商丘師范學院 經濟學與管理學系,河南 商丘 476000)
經濟倫理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發展
張楊
(商丘師范學院 經濟學與管理學系,河南 商丘 476000)
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市場導向為基礎的生產方式。黨中央提出我國經濟建設必須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本身就含有對市場行為主體的倫理約束。筆者認為科學發展觀離不開經濟倫理的建設。經濟倫理在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協調、經營方式、企業組織方式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經濟倫理不僅涉及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宏觀調控,涉及到企業在生產、銷售、廣告等各個環節在道德方面的認知與自我約束,對市場經濟的科學發展也有著重大意義。
經濟倫理;市場經濟;科學發展
經濟倫理指的是直接調節和規范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一系列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是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內在于人們經濟活動中的倫理道德規范。經濟倫理中的“經濟”兩字表明了它和一般倫理道德的區別,“倫理”兩字表明了它和一般倫理道德的聯系。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和發展,勞動的社會性質獲得了新的存在形式,即不是為了自身直接消費而是為了商品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勞動,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血緣關系、家庭關系的生產關系、經濟關系,于是出現了對這種關系加以規范的必要性,因此經濟倫理是商品經濟的產物,也承擔著調節和處理商品經濟各種內在矛盾的使命和功能。
研究經濟倫理的目的在于,在經濟領域中建立經濟與正義、人道相一致的一種理想秩序。
經濟倫理學業已證明:企業生產、市場交易不是簡單的贏利方式,它必須要承擔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諸多責任。處理好“義利關系”,在贏利的同時重視培育經濟倫理精神,是經營者永續經營、恒久發展之道。作為經濟理性,經營者借助于自身良好的信譽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贏得了市場,贏得了消費者,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作為價值理性,經營者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須提升企業的道德形象,不能僅僅把贏利是經營者唯一的源動力。
市場經濟原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作為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方式,本身有著無比巨大的物質財富的生產潛力。但這位科學巨人也許同樣看到了市場經濟對人們行為方式和道德倫理的負面作用,因而才在《國富論》出版之前,就發表了著名的《道德情操論》。后來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也確實印證了市場經濟傳奇魔力,但也引發了關于商業社會的種種敗德行為。
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
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也必須以人為本,雖然經濟行為主體的主觀行動目的是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是社會的科學發展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出發點的,在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不一致的時候,會出現如工業污染、商業欺詐等行為。因此堅持科學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高級的市場經濟,是對西方經濟理論中提出的市場經濟的飛躍。它本身要求市場主體具備較高的倫理道德約束和成熟的經濟倫理規范。
(一)“理性人”的市場主體應該具備經濟倫理
西方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之一是“理性人”,即作為市場交易的決策主體在買賣和生產中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和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是各自市場行為的基本原則。當然斯密認為經過市場的調節,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可以達到一致。這就是人們所熟悉的 “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然而在實際的市場活動中,利益的沖突和摩擦不斷上演,協調利益的方式或者說解決利益沖突的方式最好的是市場主體的道德倫理約束。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除了包括成熟的商業模式、法律制度、交易規則以外,更應該具備豐富的經濟倫理規范。“理性人”并不是損人利己的人,而是具有較高道德行為規范的、在市場博弈中求共贏的主體。
(二)價格機制需要誠信公平的交易環境
價格在市場資源的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一方面由市場主體的行為綜合得出的需求和供給來決定。那么價格機制要想發揮原有的基本作用,就必須在達成交易的過程中要求公平的秩序、誠信的操守。一個欺行霸市、或者壟斷扭曲的市場很難反映出真正的資源的價值。一旦價格的信號作用錯位,隨之帶來的便是資源的浪費和生產、消費的低效率。
(三)經濟倫理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的高速的經濟增長后,面臨的是資源環境的約束、民生問題的凸顯、經濟結構的失衡等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有著深刻的內涵,其中也包含了重要的經濟倫理問題:首先,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校正了傳統的以物為本的發展模式對GDP的盲目追求,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視人的社會主體地位;其次,科學發展觀賦予公平、公正更為豐富的經濟倫理含義。最后,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要求企業的生產、消費者的偏好選擇具備較長遠的目光,那么我們才能對下一代的生存和發展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綜合前面的論述,經濟倫理的建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無論是微觀主體的行為,還是國家宏觀經濟的科學發展,都離不開經濟倫理對市場的軟約束。
(一)中國經濟倫理的淵源
中國傳統的經濟倫理中富含著儒家的重要思想,很多中國商人也喜歡自稱為儒商。誠信——是儒家思想在經濟倫理中的最大體現。《論語》記載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被孔子列為四教之一,可見其重視程度。孔子一向強調在待人接物上要以信為本,對他人說話要“言而有信”,要言行一致,做到“言顧行,行顧言”,特別重視誠信無欺的道德要求。主要強調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守信。即在市場活動中,重承諾,講信用,守合約,作為立業之本。儒家認為,“以信接人,天下信之”只有自己對人守信,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的信任,維護和擴大自己的信譽。以誠待人,就能夠獲得他人善意的回報,因此,傳統商業道德強調商業活動中必須以誠信為宗旨,把信用視為從商的生命,商業活動必須經常與顧客打交道,而不是一次性行為,只有堅守誠信,才能贏得顧客的信賴,使得他們樂于接受服務。第二,無欺。在市場活動中不允許有欺詐行為,杜絕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欺行霸市。第三,重義。即信不僅僅是信于約,更要信于義。中國傳統商業道德認為,誠信不是機械地“言必行,行必果”,而是應以義作為誠信的標準,即作為該不該守信的標準。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左傳》說:“義,利之本也”,“利,義之和也”。義利關系究其實質而言,是經濟利益與道德規范的關系。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出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浙商等負有盛名。學者寧一撰寫《中國商道——晉商徽商浙商貨通天下商經》一書,研究了晉商、徽商的經營之道:晉商推崇以德經商,以商致財,以學保商等口號,從晉商商號或是票號的名稱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商家店鋪字號、招牌、匾額,多離不開義、信、益、公、誠、仁、和、德、協、廉、興、盛等,這些字號一方面有祈望生意紅火興盛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在宣示崇奉倫理商德的意思,也就是把信義和取利結合在一起。總之,中國傳統的經濟倫理帶有很強的重義、誠信、公平等核心理念。這種文化根植在國人心中,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華商在經營中秉承如此信仰,中國古代先哲們對誠信道德原則的闡述,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既要繼承前人的經濟思想成果,又要根據變化了的社會條件,在經濟活動中正確認識和實踐經濟倫理的核心思想。
(二)建設與科學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倫理
科學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先進性就體現在既可以利用市場機制來分配資源、指導生產和消費,更明確了社會財富的增長要以提高全體人民的福祉為根本目標,就是所謂實現共同富裕。所以我國現代經濟倫理是在一般意義下商業倫理基礎上而形成的有利于現代商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商業倫理。筆者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建設我們的經濟倫理:
1.明確經濟倫理的基本內容: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來看,主要涉及到四對利益關系。其一為經營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其二為經營者與競爭者的關系;其三為經營者、生產企業、消費者三方與自然界的關系;其四是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的關系。因此,經濟倫理就主要包含為:商品經營者倫理,企業生產倫理,商業消費者倫理和經濟環境倫理等。
2.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經濟倫理的飛躍。現代經濟倫理突破了原有的利益關系,拓展到研究交易雙方與自然界之間的利益關系,這種拓展的交易雙方與自然界的倫理問題也可以稱之為“現代經濟環境倫理”。現代經濟環境倫理是從環境倫理的角度審視經濟發展,提出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使市場活動向著有利于生態環境最終也有利于人類自身的方向發展,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
3.明確經濟倫理建設的對象。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各種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多元化價值取向早已在人員群體中生根發芽。經濟倫理最終是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它的效果如何最終還是取決于經營者、企業、消費者、政策制定者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規范。因此現代經濟倫理不論從哪個方面著手,落腳點必須內化為各種經濟組織的人文精神和從業者的道德品格。只有市場主體的倫理素質提高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是能夠科學發展的生產方式。
[1]朱彤.細數晉商成與敗[M].京華出版社,2006.
[2]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3]王穎.經濟學家的道德追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
[4]王正平.周中之.現代倫理學[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