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華東師范大學 政治學系,上海 200241)
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
王健
(華東師范大學 政治學系,上海 200241)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文化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要求,這是黨對文化建設的新認識、新思考和新部署。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實現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
科學發展觀;文化;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文化建設的速度相對來說比較緩慢,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文化發展的滯后性影響了科學發展觀的落實與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1]這是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對文化建設的新認識。新時期,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具有重要的意義。
“軟實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提出來的。隨后這一概念不斷演變。1999年,約瑟夫·奈在《軟實力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一文中對“軟實力”作了系統的完整的闡述:“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吸引力,它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獲得理想的結果,它能夠讓其他人信服地跟隨你或讓他們遵循你所指定的行為標準或制度,以按照你的設想行事。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信息的說服力。如果一個國家可以使它的立場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勵其他國家依照尋求共存的方式加強界定它們利益的國際制度,那么它無需擴展那些傳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2]簡而言之,軟實力就是指國家對外的一種吸引力。2005年,約瑟夫·奈在《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中對“軟實力”給予了再次定義,其簡略表述是:“軟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3]可以表述為一個國家所具有的一種讓別的國家心甘情愿去做它所希望的事情的能力。
約瑟夫·奈指出“國家的軟力量主要來自三種資源: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它在海內外都能真正實踐這些價值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時)。”[4]軟實力包括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方面,“文化軟實力”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文化軟實力是指文化本身所弘揚出來的那種創造生存的力量,簡稱為文化創造力。[5]
(一)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理論保障
和諧文化是人民群眾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擴大。然而,由于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歷史的原因等,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文化發展差異突出,尤其是廣大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基本的文化服務和文化設施十分落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些顯然與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理念相悖,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拓寬文化服務渠道,健全文化服務網絡,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文藝作品,從而促使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服務意識,培育奉獻精神,加強道德修養。通過和諧文化的建設,在全社會培養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促使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思想道德基礎。
(二)有利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
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所體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和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使衡量國家綜合國力不再是以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為主要標準。“軟實力是可以不依賴硬實力而存在、而生長、而發展的一種力量,并且軟實力的功能發揮也不需要硬實力做后盾”,“軟實力是硬實力生成基石、母體,沒有軟實力,硬實力無從生長;沒有軟實力,再強大的硬實力也無法很好地發揮其功能與效力”,“在整個國家軟實力結構中,文化軟實力是其動力,同時,也是硬實力的動力。”[6]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知識經濟化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知識經濟的興起,使文化因素、智力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知識的發展關系越來越密切。文化逐漸滲透到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硬實力”之中,因此文化成為了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通過大力發展文化來提升我國科技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進而來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使我國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平穩的發展。
(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伴隨著市場經濟而來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觀念對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巨大沖擊。西方國家大肆鼓吹 “文化全球化”,企圖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觀念來腐蝕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收入差距的擴大,腐敗現象的蔓延,給社會道德觀念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沖擊。假惡丑和黃賭毒現象的禁而不止,有損國家的形象。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鋒過程中,中華文化面臨著被侵蝕和滲透的挑戰。因此,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只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充分發揮媒體、輿論的宣傳作用,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人們的文化道德素質。同時,文化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傳承著一個民族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價值觀念、政治認同,促進了民族的團結和睦與國家的進步發展。
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許多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我們要通過文化的發展,不斷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一)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傳承、發展的。如果離開傳統文化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對于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通過新聞媒體、社會輿論、教育機構、政府部門等的宣傳使我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代代相傳。同時要認識到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形成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鏈。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活動,增強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當今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開放的和融合的時代,因此各國的不同文化都是相互學習、交流、借鑒、交鋒的。對于外國文化,我們既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全盤西化,也不能頑固保守,全盤否定,我們應該以我國文化發展的需要為立足點,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通過深入分析,吸收外國文化的優點,取彼之長補己之短。通過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古為今用和對外國文化的洋為中用來不斷弘揚、發展、優化我國的民族文化,提高國家的文化實力。
(二)不斷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球化過程的推進,文化之間的交流、競爭和碰撞也日益劇烈。面對這一形勢,我們要通過文化創新發展先進文化,提高生產力水平,來增強國際競爭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文化創新,可以擺脫當前西方文化話語系統和價值觀念的束縛,破除中國文化界思想僵化和文化僵化的局面,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動力,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從而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凝聚力,自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誘惑,為國家文化安全,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進行文化創新,既要立足社會發展的現實,把先進性和廣泛性有機結合起來,逐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時還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總結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自主創新能力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能力,是提高國家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通過文化創新能力的培養,來激發全民族的文化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三)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7]要充分運用大眾媒體、學校教育、社會輿論、領導作風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時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又包容多樣,在多元文化中確立主導,在多樣文化中謀求共識,能夠做到求同存異,有效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從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人們思想的引導力。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不是靜止和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一個不斷變化豐富發展的動態過程。因此,我們要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社會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情況,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根據實踐來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而不斷提高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素質、政治理論修養,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提供堅實的精神基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我國正處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通過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保證社會主義建設健康有序和諧的發展。真正實現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1][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4.
[3][4][美]約瑟夫·奈.吳曉輝,錢程,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2,11.
[2][5][6]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