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宏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貿易系,福建 福州 350016)
反思輪胎特保案敗訴的原因及教訓
劉耀宏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貿易系,福建 福州 350016)
輪胎特保案敗訴,這個結果出乎預料。分析WTO爭端解決機制和固有缺陷及美國針對中國特保的立法,我國解決特保案陷入困境。反思其教訓,政府、行業、企業要采取措施,協調運作,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政府要適時提起申訴,擴大內需穩定國內輪胎市場;行業要建立預警和出口協調機制;企業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開拓新興市場;以期構筑應對特保調查貿易救濟機制,從而解決貿易摩擦,維護自身權益。
輪胎特保;爭端解決機制;貿易摩擦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WTO爭端解決仲裁小組2010年12月13日發布仲裁報告,美國勝訴輪胎特保案。這個結果出乎業內人士預料。特保是“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簡稱。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簽訂了妥協條款,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6條規定,對原產于中國的任何產品可實施過渡性保障機制(即一般產品“特保條款”)。“特保”實施的期限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這些“特保條款”僅對中國適用,所有WTO成員國都可針對中國適用這些“特保條款”,特定性、單向性是特保的特點。[1]P48
輪胎特保案源于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對我國輸美消費輪胎實行配額限制的特別保障措施。其申訴書指控中國輪胎最近幾年對美出口激增,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了損害。ITC發布公告,正式啟動對中國輪胎產品的特保調查,這是美國對中國發起的第七起特保調查(前六起均被布什政府否決),也是案值最大、影響最大的一起。在美國“911事件”八年之殤時,奧巴馬政府決定未來三年對來自中國輸美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課以第一年加征35%,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關稅。成了中美貿易史上永遠銘記的日子。
這起貿易摩擦實質上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表現,直接沖擊著我國輪胎業,負面影響深遠。重創我國出口企業,約十萬工人失業,美國訂單銳減,中美其他合作也受到影響。更糟糕的是行業“跟風”,殃及池魚,其他成員國可能仿效,中國產品可能遭致全球反傾銷、特保調查。
WTO仲裁委員會裁定中國在輸美輪胎特保案中敗訴。這個結果雖然出乎預料,但是,就WTO訴訟程序而言,仲裁委裁定中國敗訴在程序上也有其合理一面。仔細分析WTO爭端解決機制,其固有缺陷及美國針對中國特保的立法,使中國解決特保案陷入了窘迫之中。
(一)世界貿易組織重視程序
WTO爭端解決機制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重要的機制,它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安全和預報起著中心作用,基本上保障了世貿組織成員國得到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是世貿組織正常運行的保障。
程序正義才能保證實體公正,必須通過公認的、看得見的方式(程序正義)來實現正義。①根據《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和附件二《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了一整套解決成員國之間貿易爭端的方法和程序,包括磋商、斡旋、和解、調停、工作小組裁決、上訴復審和仲裁。WTO更多注重的是程序上合法合規,不太關注結果。WTO爭端解決仲裁小組表示,美國在2009年9月對中國銷美輪胎采取“過渡性質保護措施”征收懲罰性關稅,并未違反其應盡義務,符合該組織的規定。WTO網站上刊登的仲裁報告顯示,中方未能證明美國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時間超過市場所需。而根據舉證規定,美國無需證明量化進口數量增加所造成的傷害。②
(二)WTO固有缺陷
中國加入WTO就如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即對于其他成員國對我國企業和產品的各種不公平待遇,只要不符合WTO規則的規定,我國就可以及時提起申訴,維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合法權益。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是WTO本身在反傾銷上的規則不是很細致。比如傾銷對國內產業造成的影響,具體影響到何種程度構成實質損害,WTO就沒有具體確定標準。雖然說,要作出具體的規定的確比較困難,但是,由于條款含糊不清,在實際案例的進行中,很難具體操作。本案中,WTO仲裁委裁定美國實施三年特保措施是否過度舉證責任在于中國,而且不需要證明量化進口數量增加所造成的傷害,這不利于我國反特保調查證據的收集,也給其他國家仿效操作留下了余地。
二是由于《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作為國際力量制衡的產物有其結構性缺陷。發展中成員國難以實行交叉報復,發達成員國對發展中國家依賴小,發展中國家考慮長久經濟利益甚至政治利益,往往委曲求全,難免在事實上顯失公平。
(三)美國“421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 WTO工作組報告書》是與中國自由協商的結果,不違反國際強行法,也成為了各成員國對中國適用特殊保障措施的法律依據。除了中國的自制承諾即可針對中國產品實施特別保障措施外,其他成員國也以此為依據制定并實施了國內法。以美國“421條款”為例,要啟動特保調查只需確定中國產品是否擾亂了市場,而依據美國“421條款”,若認定有相同或直接競爭的產品,迅速增長,美國產業遭受實質損害或損害威脅,美國方就可以對進口的中國產品展開特保調查。這樣的法律規定很顯然把市場擾亂的標準降得很低,中國產品很容易在美國遭受特保調查。[2]P91-92這為美國的特保調查在其國內法內站住了腳,找到了支撐點,使中國解決特保案陷入困境。
(一)從政府層面看,適時提起申訴,擴大內需穩定國內輪胎市場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在申訴期內,雙方當事人都有權提出申訴。為了維護中方產業的合法權益,以最大可能維護本國利益,我國應當適時提起申訴。因為WTO仲裁委員在裁決特保案時,也曾有不同的聲音。認為美國公司關閉本國的生產基地,而在中國國內生產輪胎,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美國公司的營銷策略,這種狀況導致進口中國產品的增加,并非中國在美國傾銷了其產品導致美國企業的實質性損害。當然,我們也要利用WTO仲裁繁瑣的程序做文章,鎖定每個細小的環節積極應訴。試圖以這些為突破口,增加話語權。
自從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以來,國外輪胎企業為了降低企業風險,其商業策略之一就是把大輪胎企業營銷重心放在中國,國內生產輪胎的企業要與國外大輪胎企業并存競爭,壓力不小。為防止惡性競爭,政府可適當干預,規范市場,合理定價。積極倡導創新,開發低碳輪胎,才能保證國內產業在競爭中獲得優勢,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從而穩定國內輪胎市場。[3]P717-718
(二)從行業層面看,建立行業預警和出口協調機制
預警機制顧名思義就是預先發布警告的制度。是對現實資料、數據的可能走向進行系統分析,以達到預先告知某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建立行業預警機制可提前了解中國產品短期內在國外激增的數據,也可了解該國同類產品經營狀況。經過預警系統分析,若中國產品可能遭受反傾銷或特保調查時,行業就可做好多方面的應對準備,如調整出口戰略,減少短期內對該國的出口的數量;也可加強兩國間行業組織的交流溝通,陳述短期出口激增的現實理由,取得諒解,規避產品由此遭受被調查的風險或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當然,構建完善的預警機制要建立動態信息平臺,也要組織行業的專家以研討會或其他可行的方式進行專業分析,作出預測,并提供綜合的對策參考。[4]P57-58做到所有信息實現行業內共享,早預警、早發現、早化解。
隨著外貿經營權的不斷放開,轉型國家的外貿經營者不斷增多,輪胎企業數量增加了不少,但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再由于企業的管理不完善及出口經營秩序的不規范,企業為搶占國際市場,產品大幅降價,尤其是最近幾年,輪胎出口價格差不多降了將近一半,造成惡性競爭與低價競銷,很容易造成反傾銷、特保案件。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繼續加大輪胎行業的整合力度,加強合作、統一行動、步調一致,探索推進價格談判機制,逐漸形成行業的拳頭,逐步建立出口協調機制。[5]P34
(三)從企業層面看,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開拓新興市場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輪胎生產國和出口國,長期以來,我國的輪胎出口產品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一直靠價格低廉取勝,正是因為依靠低價格去占領市場,才一次又一次被扣上傾銷的帽子,在國際貿易中屢屢遭遇碰壁。企業就要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提高科技含量,打主導品牌,努力開拓國際高端市場。做到物有所值,優質優價。通過技術升級突破貿易壁壘,通過產品創新擴大利潤空間,推動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從總體上提高自身競爭力,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各種新型壁壘。[6]P102
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勢頭并沒有根本改變。企業應從刺激供應轉向創造市場需求,積極開拓市場營銷網絡。目前我們的出口結構相對單調,美國是我國出口的最大市場,美國市場一旦出了問題,損失就很大。一方面采用靈活性方式出口,要保持住傳統市場,即保住發達國家對我國輪胎市場的需求,力求穩定有序的增長;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對主要發達國家市場的過度依賴,拓展新興市場,實現出口的多元化。就輪胎企業而言,既要以優良的品質、到位的服務贏得國外消費者的信賴,也要善于合理利用國際規則規避貿易保護,拓展歐洲市場,打開第三世界市場。[3]P718
總之,我們要站在宏觀大局的位置,跳出特保案敗訴事件本身,多角度寬視角來反思輪胎特保敗訴教訓。政府要積極應訴,爭取貿易爭端話語權和主動權,行業要積極探尋企業預警措施,企業要實現技術升級,自主發展品牌,降低對出口過度依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政府、行業、企業要采取相關措施,協調運作,以期構筑應對特保調查貿易救濟機制,從而解決貿易摩擦,維護自身權益。
注 釋:
①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頁。
②參見2010年12月15日《每日經濟新聞》。
[1]喬生.“特保條款”及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評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5):48-50.
[2]張炳生,姚立國,蔣敏.中美輪胎特保案法律困境及其WTO下的貿易政策[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1):90-95.
[3]蔡為民.應對我國輪胎出口貿易摩擦的措施和建議[J].輪胎工業, 2009,(29):716-718.
[4]李娟.建立國內預警機制:應對“中國特保”的策略分析[J].法學, 2007,(9):57-58.
[5]顧湘郡.探索金融危機下貿易摩擦的應對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 2009,(23):33-34.
[6]廖菲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遭到的貿易摩擦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商界,2009,(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