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素芳,王藝平
(晉中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西 晉中030600)
語言元功能思想對語篇分析的指導意義
馮素芳,王藝平
(晉中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西 晉中030600)
Halliday指出人們對語言的要求決定了語言所必須完成的各種功能。這些功能就是語言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在語篇中,不同的功能通過不同的子系統得以體現。本文通過對及物性、語氣、情態和主位系統在語篇分析中的應用分析,指出語篇是如何通過這些系統實現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的,旨在說明語言元功能對語篇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元功能;及物性;語氣;情態;主位;語篇分析;指導意義
哈里斯(Z.S.Harris,1963)認為,語言不是一些雜亂無章的詞句,而是以連貫的篇章形式表現出來的。麥卡錫(M. McCarthy,1994)指出,語言的研究和描述應以語篇為單位來進行。我國的學者黃國文指出:“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胡壯麟教授認為:“語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約束的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由此可見,語篇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按照語言系統的規則構成的語言符號的有機結合,在交際過程中,語言銜接、邏輯連貫,傳遞一個完整的信息。語篇的目的就是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實現具體的交際任務或完成一定的行為。語篇與語境的關系密切,語篇產生于語境中,又在語境中得到解釋。在交際過程中,語言的意義的確定離不開語境,同一語言單位在不同語境中會具有不同的意義。
系統功能語法認為,語言從本質上講是實現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的語言潛勢系統網絡。語言的交際是通過語篇實現的,而不是通過句子實現的。語篇不是大于句子的語法單位,也不是段落,而是一個語義單位。韓禮德(M.A.K. Halliday)和哈桑(R.Hasan)(1985)認為語篇是具有功能的語言,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的統一體,語篇具有篇章性(texture)。任何一個語篇都是通過語言的三大語義功能將語義系統實現化的。語篇是形式和意義的統一體,具有完整性和依賴性。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就是對以交際為目的的語篇所作的語言及交際功能的分析,科學地、系統地分析語篇中語言要素是怎么產生意義的、并識別語篇中的結構模式和限定這些模式標記的語言手段。要實現對語篇的理解,不僅要理解語篇的表層意思,而且要去理解語篇的深層涵義。韓禮德的語言元功能思想給我們提供了理解語篇的一種新的視角和方法,對英語教學中的語篇分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系統功能學派認為,語言是社會活動的產物。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它承擔著這樣或那樣的功能。韓禮德認為人們對語言的要求是由語言的性質所決定的,即語言所必須完成的功能。這種功能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們歸納為若干個有限的抽象的功能,也就是,人類使用的語言具有三種純理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這些功能就構成了人類語言的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客觀現實世界 (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功能,包括經驗(experiential)功能和語言的邏輯(logical)功能,主要通過及物性(transitivity)、語態(voice)和歸一度(polarity)來體現。其中,在英語中,及物性的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各個過程涉及到了三個組成因素:過程、參加者(pautici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統共有六個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 (mental process)、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程 (behavio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物質過程表示動作者做事的過程;心理過程表示 “感覺” (perception)、“反應”(reaction)和“認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動的過程;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可分為 “歸屬”(attributive)和“識別”(identifying)兩類;行為過程指生理過程,如呼吸、咳嗽、嘆息、做夢、哭笑等;言語過程是人們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存在過程是表示事物存在的過程。
人際功能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和其對事物的推斷等功能。它是講話者使用語言參與交際活動的功能,是其作為參與者的“意義潛勢”。講話者的言語角色有兩個最基本的任務:給予和求取。人際意義主要是通過語法的語氣系統和情態系統體現的。
語篇功能是指在語義層中,把語言成分組織成為語篇的功能,即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如何很好地組織好信息,清晰地表明一條信息與其他信息之間的關系,并且能體現信息的傳遞與發話者所處的交際語境之間的關系。語篇功能包含三個系統:主位-述位系統、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統和銜接系統(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1989)。
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存在于成人的交際語言中,說話者總是在通過連貫的話語(語篇功能)同他人進行交際(人際功能)的同時,反映周圍的客觀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概念功能)[5]。語篇是在語言參與者的交際目的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從整個語言體系中作出選擇的結果。韓禮德(1971)提出每一部作品都體現了作者個人對語言功能多樣性的探索,因此,對文體的研究可以通過運用系統功能語法來進行。這樣,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三大元功能就組成了文本分析的首要研究對象,“它們之間交叉共同形成一個具有獨特特點的語篇整體”。系統功能語法試圖解釋語言中的任何一個成分在整個語言系統中的功能。我們可以利用系統功能語法來進行語篇分析。下面,筆者以《現代大學英語》中的部分語篇分析為例,主要從語篇的及物性系統、語氣系統、情態系統和主位系統來探索語言元功能在語篇分析中的應用。
(一)從及物性系統分析
《現代大學英語》第六冊第八課《獻給艾米麗小姐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納的短篇小說,講述了杰弗遜鎮的南方貴族艾米麗·格里爾森小姐的悲慘一生。小說的敘述進行了許多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的描寫,這里我們選取一些語篇對其進行宏觀上的及物性過程分析。
例 1:Now and then we would see her at a window for a moment,as the men did that night when they sprinkled the lime.
例 2:Now and then we would see her in one of the downstairs windows— she had evidently shut up the top floor of the house—like the carven torso of an idol in a niche.
這兩個句子是心理過程的“感覺”的心理活動描寫,感覺者(senser)都是we,即小鎮的人們;現象(phenomenon)都是her,即艾米麗小姐;環境都是艾米麗家的窗前。這樣的描寫表明艾米麗小姐是被小鎮的人們看成了“偶像”,其偶像身份并非是與生俱來的。這樣的心理過程揭示了南方人在遭到戰敗的打擊之后,對戰后的生活感到無比的絕望,沉浸在對南方輝煌歷史的記憶之中。為此,他們迫切需要找到某種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撐,為南方的傳統樹立一個豐碑。鎮上的人們出于自己心理的需要,選擇了在當地曾經頗有聲望的貴族格里爾森家族的艾米麗小姐作為他們的偶像,視其為榮譽和精神的化身。盡管窗前的艾米麗孤獨而凄苦,其遭遇令我們無限同情,但杰弗遜鎮上的人們卻只把她看作是供他們瞻仰的 “神龕”里的“神像”。由此看出,艾米麗完全是一步步地被鎮上的人們推上“神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的。
例3:At first we were glad that Miss Emily would have an interest,because the ladies all said, “Of course a Grierson would not think seriously of a Northerner,a day laborer.”But there were still others,older people,who said that even grief could not cause a real lady to forget noblesse oblige—without calling it noblesse oblige.They just said, “Poor Emily.Her kinsfolk should come to her.”
這個語篇描寫艾米麗戀愛之后,鎮上人們的反應和議論,主要突出了概念功能的言語過程。這里,“講話的內容”(verbiage)以否定詞 “not”明確表示否定意味或使用含有否定意義的詞 “poor”表達否定意味。這表明無論是鎮上的女人們還是那些老人們對艾米麗和拿日工資的北方佬的戀愛都持有堅決否定的態度。在一個封閉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的小鎮里,艾米麗和荷默的“門不當,戶不對”的跨越等級的戀愛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人們對二人戀情的評判摻雜了歷史的悲情。他們不想讓自己樹立的南方傳統的豐碑就此消失,不想讓南方再次被北方征服,所以鎮上的人們都一致反對艾米麗對幸福的追求。
(二)從語氣系統分析
語言的人際功能除了表示講話者的態度和推斷之外,還表示交際角色關系,即在交際過程中講話者或聽話者所扮演的角色之間的關系。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講話者不斷地改變其“言語角色”(speech role),但主要擔任的是給予和求取。交際中的“交流物”(commodity exchanged)要么是物品和服務,要么是信息。交際角色和交流物的結合可以產生四種主要的言語功能:“提供”、“命令”、“陳述”和“提問”。 一般來講,表達陳述的是“陳述”語氣,表達提問的是“疑問”語氣,而“命令”通常是由祈使句來體現,但含有“意態”(modulation)的疑問句或陳述句也能體現命令語氣。這里我們以 《現代大學英語》第六冊第七課《肯尼迪的就職演說》為例對其語氣系統進行分析。
作為公開的政治性演講,受到當時國內、國際局勢的影響,肯尼迪的就職演說從演講的角度和語氣都有別于其它演講。演講中肯尼迪除了陳述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明確樹立自己的總統權威外,還需要不露痕跡地拉近自己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以便確立良好的關系,保證演講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被聽眾所接受。約翰·肯尼迪在1961年的總統就職演說總共有52個句子,其中陳述句為36句,占總數的69.2%,祈使句有14句,占總數的26.9%,疑問句只有2句,占總數的3.8%。演講中,肯尼迪是發話者,主要在向受眾表達自己的觀點,以起到勸說和鼓勵的功能,因此陳述語氣的使用很突出。祈使句的意義一般包括:命令、要求、勸告和請求,但在政治性演講中更多地用來表示勸告、敦促、激勵、邀請和建議等。肯尼迪使用祈使語氣主要是向受眾進行直接的呼吁,敦促世界各國為和平而努力,并規勸新獨立國家維護自己的自由,不要與蘇聯為友,同時激發國民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的熱情。演講中使用了兩個疑問句,但發話者的意圖卻是通過疑問來陳述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演講更具有感染力和號召力。
(三)從情態系統分析
情態指講話者對話語中的概率或頻率、義務或意愿所作出的判斷。情態系統是人際功能的重要語義載體,它涵蓋了歸一度的兩極之間的意義領域。[3]在命題中,它體現為可能性和通常性,稱作情態;在建議中體現為責任和傾向性,稱作意態。
情態系統不僅可以界定講話者與受話者的社會距離和權力關系,更表明講話者對命題真實性的評價和對其責任和義務的態度。肯尼迪的總統就職演說中,情態幾乎全部使用情態動詞來表達。情態動詞的出現次數分別是:“can”13次,“will”7次,“may”3次,“would”2次,“must”1次。大量使用“will”、“can”、“may”等中低值的情態動詞目的是創造一種友好的氛圍,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國民相信自己“能夠”實現承諾,向國民表達自己對未來充滿自信和憧憬,激勵國民采取行動,團結一致,奮發圖強,達到感召的效果。
(四)從主位系統來分析
講話者如何組織信息,構建語篇屬于語篇功能的范疇。同銜接系統和信息系統一樣,主位系統也可以實現語篇功能。韓禮德(1985/1994)指出:一則信息是由主位和述位一起構成的,主位是小句組合的基礎,是信息的出發點。劉辰誕認為主位是句子或小句的開頭成分,是作者所要突出的成分,句子就是圍繞其組織起來的。功能語法理論認為,主位是小句中處于第一位置的成分,其余成分都是述位。當小句主位的成分也是小句的主語時,它就是“無標記主位”(unmarked theme);當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語時,它被稱為 “有標記主位”(marked theme)。下面我們以《現代大學英語》第六冊中加拿大小說家愛麗絲·門羅的Nettle中的一個片段為例進行分析:
Stooping,butting his head through the weeds and against the wind(T),/Mike got around in front of me,all the time holding on to my arm (R).Then (T)/he faced me,with his body between me and the storm(R).He (T)/said something, right into my face,but(T)/I couldn’t hear him(R).He(T)/ had hold of both my arms now(R),and (T)/he worked his hands down to my wrists and held them tight(R).He(T)/pulled me down—both of us staggering,the moment we tried to make any change of position—so that we were crouched close to the ground(R)…Then(T)/he released my wrists and clamped his hands on my shoulders(R).His touch(T)/was still one of restraints more than comfort(R).
從語篇的分析來看,無標記主位占主導地位,有標記主位主要是then,but和and等表結構和連接的成分。從主位結構可以看出作者關注的焦點信息是在暴風雨中,Mike為保護“I”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有標記主位是為了保持上下文的銜接與連貫。為了保證語篇信息交流的暢通,在語篇信息的安排組織中要求交際者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信息編碼原則,通過一定的方法,凸顯新信息,可選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使用標記主位。從主位結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和掌握有關中心內容的信息在語篇中的分布情況,發現講話者的起點是什么,傳遞哪些相關信息。
語言元功能思想包括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是對語言完成的無限可能性的功能的一種抽象的概括。元功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體現了語言功能的不可分割性。在語篇分析過程中,三個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現語篇的意義。語篇功能是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的集中體現,使作為觀察者的講話者的“意義潛勢”同說話人的態度、情感及社會和角色關系結合為一體。
語篇模式的選擇受到主題表達的制約,對理解語篇的實質有一定的幫助。系統功能語法試圖對語言中的任何一個成分在整個語言系統中的功能進行解釋,是語篇語法。在語篇研究中,通過元功能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示人們究竟是如何根據語境在及物系統、語態系統、歸一性系統、語氣系統、情態系統、主位系統、信息系統、銜接系統等中選擇語言形式,以表達相應的意義,從而使語篇和語境聯系起來實現語篇意義。把元功能思想引入語篇分析有助于使讀者了解語篇的構成不是詞匯和語法結合的結果,而是概念、人際和語篇意義的選擇過程。每個語篇都有一定的意義結構,這種結構可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交際意圖,從更深的層次去挖掘語篇字里行間所隱含的意義,促進讀者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潛能的發掘和對語篇賞析能力的提高。
對語篇進行元功能的分析,不僅可以很好地闡釋許多傳統語法無法解釋的語言問題,使讀者對語篇結構和語篇功能有更深的認識,幫助讀者結合語境深層地理解語篇語言表達的意義,還能使讀者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種社會現象。總之,語言的元功能思想對語篇分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語言元功能思想在功能語言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為語篇分析提供了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新的分析視角。語言元功能主要憑借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中的不同的子系統實現語篇的意義,通過對語篇進行及物性系統、語氣系統、情態系統和主位系統的分析的實例,本文筆者證明語言元功能對語篇分析的可行性,指出語言元功能思想對語篇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GH-09083)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1994.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錄.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3]姜雪,劉薇.從語言的元功能看政治演講——以奧巴馬2008年大選獲勝演說為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360-365.
[4]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