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承華
(1.廣西師范學院 外語系,廣西 南寧530000;2.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外語系,廣西 龍州532400)
基于人格結構理論的作家創作過程分析
覃承華
(1.廣西師范學院 外語系,廣西 南寧530000;2.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外語系,廣西 龍州532400)
人格結構理論本是精神分析說的核心要素之一,將其用于分析作家的創作過程,卻可以發掘他們的創作動機、表現手法和最終目的,這無疑給文學研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人格結構理論;作家;創作過程;分析
人格結構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說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主要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次。在1933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論新編》中,他首次提出了人格的三部分,并論述了其與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復雜關系。[1]認為本我是心靈深處最古老的那部分,是原始的、無序的、感性的、非邏輯的領域,是其他兩重結構的源泉,它只受最基本的、原始的心理動力原則制約,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是代表意識的那部分心理,是源自由身體表面而來的感覺,是身體表面的一種投射,充當本我和外界之間的媒介,是同時伺候三個主人(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可憐者,遵循的是“唯實原則”[2];超我是寓于自我之中的另一實體,是自我理想、良心和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沖動或人類生活的較高尚行動的主體。這些論述是《新編》的重要一章。對此,利伯特指出,“弗洛伊德首創當代第一種人格心理學說,即精神分析學說,對我們的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兒童撫養實踐,甚至實驗心理學的思想都產生里巨大的影響。[3]由于精神分析學說旨在探求人的精神的深層結構,[1]文學即 “人學”,主要探討的一個領域就是人的內心世界,因此,隨著弗洛伊德及其弟子榮格的理論滲透到文化的各個領域,文學中對文學和心理學的關系的研究也就形成了熱潮。[4]關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對文學批評的影響,著名的精神分析批評家諾曼霍楠認為,“精神分析方法闡釋了為什么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盡管不是真實的,有時甚至刻畫的不那么真實,但看起來卻像真人一樣?!盵5]可見,作為精神分析學說核心要素之一的人格結構理論,同樣與文學研究有著不解之緣。正是基于這層關系,筆者結合人格結構理論就作家的創作過程作出了分析探討。
(一)文學乃“痛苦”使然
在我國,有“發憤著書”之說,古有彪炳史冊的《史記》作者司馬遷,今之此例更不勝枚舉,大批貪官污吏紛紛獄中著書立說。顯然,這里的“憤”雖為痛苦之意,卻是創作之源。無獨有偶。弗洛伊德也認為,文學是痛苦使然。那么,弗氏所指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呢?
弗氏認為,創作之因源于作家的潛意識。潛意識是與意識相對的、先于前意識的一種“無意識”。而在潛意識之中,性本能(又稱力比多)是人性中的核心驅動力量,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原欲,是潛意識的最大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力比多是文學創作的原動力。根據這一觀點,作家從事創作是為了滿足尚未滿足“性欲”。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隨心所欲的“性欲”總是難以滿足,長期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態,這致使文學藝術家們郁郁寡歡,以圖在文藝創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并達到尋求歡樂和躲避痛苦的目的。因此,作家創作的動因就是“性欲沖動”。
弗洛伊德還認為,藝術是一種升華。因此,文學藝術家們那些未得到滿足的原欲的升華造就了文學藝術作品。作家創作背后的驅動力表現為逃避現實的幻想的未滿足的原欲,其藝術作品是他間接獲得這本能滿足的一種方式。作家如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的話,他將會或者享受或者放棄這些本能滿足。而作品一經完成,經過作家有意識的藝術加工,先前那種赤裸裸的性欲望表達便消失不見,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始于潛意識、經由前意識、能為大眾和社會所接受的審美意識(形態)。
(二)作家的創作過程與人格結構理論
首先,在弗氏看來,人的人格的整體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本我(又稱伊底)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的結構,遵循的是“唯樂原則”。性欲與本我同體相生,前者寓于后者之中。它占據了本我的極大部分,但又和其一起潛伏于尚不為人所知的無意識之中。用弗洛伊德的話說,它毋庸置疑地存在于“一大鍋沸騰洶涌的興奮之中”。當作家意欲創作時,其內在的、潛意識之中的力比多已經處于極度的難以控制的興奮狀態,甚至成為一種無法馴服的激情。正如伊底(本我)一樣,此時的力比多已無所謂時間觀念,也無時間經過的認識,更不隨時間的經過而有心理歷程的變遷。其唯一的追求就是發泄本能的沖動。因此,古往今來的絕大多數文學藝術家都不約而同地在其作品中描寫“性”,也由此有了“無性不文學”和“下半身文學”之說。典型的如達芬奇、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海明威以及中國的《金瓶梅》《廢都》等。
其次,由于本我需要快樂,但自我又對其加以控制和指導,致使性欲無法滿足,因而只好通過創作來表達奢望。自我遵循的是“唯實原則”。它是本我與外部世界、欲望與滿足之間的橋梁,是有邏輯,有理性的。作家在創作中的表現形式上,它允許本我表達“性”的欲望但不允許其隨便發生,這就是理性和真實。這是因為,作家的自我不斷地將外界的消息供給本我,從而挽救了它,否則,倘若本我力求滿足其本能而完全不顧強大的外力,便難免于滅亡,這將致使創作過程中斷,造成沒有作品問世的惡果。因此,文藝作品是作家藝術家性欲沖動的結果,也是其本我和自我較量的結果。其中自我為了伊底的利益,控制它的運動的通路,并于欲望與動作之間插入思想的緩和因素,并利用記憶中儲存的經驗,從而推翻了唯樂原則,而代之以唯實原則。唯樂原則對伊底歷程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唯實原則則保證了比較滿意的安全和成功。[1]
但是,文藝作品又不僅僅是文藝家被壓抑的欲望——性本能的文字符號。這是因為,受性欲驅使而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性欲已經得到文藝家的提升和轉化。它不再是簡單的力比多,而是實現了“升華”。
弗氏認為,文藝創作中的升華,就是“舍卻性的目標,轉向其他較高的目標?!盵6]從而使文藝作品中的性欲被淡化,被隱瞞,并變成“一種感情的、特殊的、溫和的陶醉性質。”[7]也就是說,“升華”能夠除去本能欲望中性欲的色彩,使之以社會能夠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與這個“升華”相對應的,就是人格系統中的超我。超我是人格在道義方面的表現,是理想的東西,是禁忌、道德、倫理的規范和標準以及宗教戒律的體現者,是從“自我內部分化出來的自我理想”。[8]可見,文藝創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文藝家人格發展的過程。
(三)作家的創作與“白日夢”
當然,在以人格結構理論就作家的創作過程作出分析時,不得不提《夢的解析》一書,這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體系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該理論的奠基之作。在這部曠世之作中,弗指出,夢并不是一種無意義的心理活動而是一種有意義的心理活動,“它是一種具有充分價值的精神現象,而且確是一種愿望的滿足”,“夢的內容在于愿望的達成,其動機在于某種愿望?!盵9]
夢意欲表達的愿望便是人們被壓抑的性欲。弗氏一方面強調了夢是無意識的性欲望的表達,但又同時指出這種表達并非肆無忌憚、直截了當的,而是經過修飾改裝后的表達。為了逃避意識的審查,處于睡眠狀態的無意識欲望就必須喬裝改扮、蒙混過關,才能在夢中出現。在此意義上,夢是本我被壓抑的力量與自我、超我的壓抑力量之間的一種調和、妥協。[9]因此,從釋夢的角度講,作家的創作無異于白日夢。
作家創作的潛意識是一種沖動——為本能需要追求滿足,其所有唯一的內容就是力求發泄本能的沖動。但是作家的意識卻處處迫使其潛意識妥協和讓步。這是因為,盡管還是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泄了性欲”,但他們實際上是將經過改造和升華的、可為社會接受的力比多呈現到讀者面前。這里,作家的意識充當著審查者的角色。因此,作品實際上也是本我被壓抑的力量與自我、超我的壓抑力量之間的一種調和、妥協。
在此基礎上,弗洛伊德得出結論:作家在創作中的想象與夢沒有多少區別,甚至可以說,創作過程中的想象就是作家的白日夢。這是因為,夢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共同點是被無意識規定的。夢就是一種(被壓抑的)愿望經過偽裝的滿足,文學創作也是如此,他和夢一樣都巧妙地偽裝了那些被壓抑的愿望。因此,他認為,釋夢有利于解釋文學,研究文學也有利于釋夢。一方面,作家類似于白日夢者,文學創作的心理過程是作家的白日夢;另一方面,也不能將二者完全等量齊觀,用查爾斯蘭姆的話說,“真正的藝術家是在醒來時做夢的”。[10]
另外,作家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也可從釋夢的角度作出解釋。在《夢的解析》里,弗認為,夢中絕大多數的象征都是性象征,而象征可以解釋為“代表某種東西、或者有代表性功能的任何事物”。[9]象征的主要功能就是隱藏性欲,或者是性欲從解剖學的角度變得更可接受。因此,“弗洛伊德的象征物”被人們通常理解為出現在夢里或幻想中代表生殖器官的物體。事實上,對多數作家的表現手法稍加考察就不難發現,象征是他們常用的手段之一。比如,詩歌是一種以象征和比喻為主要特色的人類語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就是恰當一例,布萊克、拜倫、雪萊等都是精于象征手法的大師。十九世紀涌現出的一大批自然主義作家同時也是象征主義作家,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世界知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更是一個熟諳象征手法的高手。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弗氏判斷的準確性。
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開創了人類自我認識的嶄新領域?!案ヂ逡恋碌穆曌u之隆,影響之大,在心理學家中是罕見的”,[11]“誰想在今后三個世紀內寫出一部心理學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詡是一部心理學通史了”[12]。的確,弗洛伊德以及其對人類精神和行為所做的驚世駭俗的發現,不僅對心理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和精神領域,而且也對當代人們對自我認識和世界的認識、了解,對日常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9]隨著弗洛伊德及其弟子榮格的理論滲透到文化的各個領域,文學中對文學和心理學的關系的研究也就形成了熱潮。人格結構理論或稱自我心理學或人格心理學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該學說的核心要素之一。整個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體系就是在對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動力的闡釋的基礎上展開的。將人格結構理論用于分析作家的創作過程,可以發掘他們的創作動機,表現手法和最終目的。這種嘗試使文藝工作者有了新的觀點去欣賞文藝創作,這無疑給文學研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注:本文系2010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部分成果)
[1]弗洛伊德.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編[M].商務印書館,2007.
[2]Anthony Storr.伊麗,譯.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Liebert&Neale.Psychology,A Contemporary View[M].1976.315.
[4]陳惇,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布拉德·伯里.當代批評[M].阿諾德公司出版,1970.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商務印書館,1986.9.
[7]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M].知識出版社,1987.172.
[8]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M].長春出版社,1998.150.
[9]弗洛伊德.A.A.Brill,譯.夢的解析[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10]王寧.精神分析[M].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38-39.
[11]弗洛伊德.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M].商務印書館,1986.
[12][美]E·G·波林.高覺敷,譯.實驗心理學史[M].商務印書館,1981. 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