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婭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710001)
支架式教學策略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體現(xiàn)
——基于兩節(jié)小學英語骨干教師課堂語料的分析
李征婭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710001)
通過隨機抽取兩節(jié)小學英語骨干教師的課堂語料,并結(jié)合支架式教學策論理論,對信息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揭示支架式教學策略在小學英語骨干教師課堂中的體現(xiàn)及其優(yōu)化學習效果的功能。
支架式教學策略;小學英語課堂;課堂語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一線教師不再滿意于傳統(tǒng)的 “灌輸式”教學,而是認真貫徹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開始探尋有利于學生建構(gòu)知識并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以其自身的優(yōu)越性倍受青睞。本文試從建構(gòu)主義教學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學策論出發(fā),通過對兩節(jié)小學英語骨干教師的課堂語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說明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得到體現(xiàn)以及其優(yōu)化學習效果的功能。
支架式教學策略是建構(gòu)主義者借鑒維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借用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作為概念比喻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的一種教學策略。Ovando認為“支架式教學策略是指通過簡單的語言、教師的示范、視覺輔助手段與圖形、協(xié)作學習和動手型學習等方式來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框架支持”。[1]Woolfolk(2004)指出支架式教學策略包括“暗示,提醒,鼓勵,將問題細分為若干步驟,提供范例,或任何能使學生成長為自主學習者的方式”[2]。根據(jù)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策略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策略應當為學習者建構(gòu)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框架概念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從而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梯度化的分解,以便于使學習者的知識架構(gòu)理解,逐步導向為能力建構(gòu)的一種教學方法。
從自建的小型小學英語課堂語料庫中隨機抽取兩節(jié)骨干教師的課堂語料,對其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結(jié)合支架式教學策論理論,對信息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其目的是說明支架式教學策略在小學英語骨干教師課堂中的體現(xiàn)及其優(yōu)化學習效果的功能,旨在為我們的師范生教育實習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課堂導入活動中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教師A的主題是“When you grow up,what do you want to be?”教師在講課文內(nèi)容之前,首先是和學生齊唱了一首英文歌曲,接著是拿出一個口袋,進行魔袋取物猜測游戲,將學生引入“職業(yè)”猜測這一問題情景。教師B的主題是“How’s the weather today?”在進入新授課之前,老師先通過復習環(huán)節(jié),通過圖片和簡筆畫再現(xiàn)sun,cloud,wind,rain,snow等詞匯,接著齊唱一個關于天氣詞匯的英語歌謠,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天氣”這一問題情景。這些就是概念框架中的一個節(jié)點,或歌曲鋪墊,或游戲?qū)耄瑺I造英語氛圍,幫助學生做好學習前的心理準備。
(二)教授新詞匯環(huán)節(jié)中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通過對課堂語料的分析,可看出兩位教師均通過一些游戲活動來進行新授詞匯。如教師A是通過猜測活動,當從袋子里摸出粉筆時問:“what’s this?”接著問:“Who use it?”從而引出teacher一詞。當摸出聽診器時,老師問:“Who use it?”從而引出doctor.在教授firefighter和police officer時,老師分別用PPT演示著火的場景和在漆黑的夜晚小偷來臨的場景,用一些淺顯的話語來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來教授新詞匯。教師B則是通過圖片、PPT及淺顯的話語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出“How’s the weathertoday?”的話題,從而引出天氣狀況的詞匯:sunny,cloudy,windy,rainy,and snowy。
課堂語料片斷1:


(三)課堂組織活動環(huán)節(jié)中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兩節(jié)課中兩位教師組織/指令所占比例分別為16.84%和16.36%,這就說明兩位教師仍然扮演著組織者的角色。課堂需要教師安排、組織各種活動,保證課堂教學過程可以順利的進行。在課堂組織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均是將一些復雜的指令語分解為學生可理解的、可接受的指令語,或者是通過肢體語言的協(xié)助,甚至是通過示范,來為學生搭架腳手架,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老師的指令和要求,有效地保證了課堂秩序,使得教學流程得以順利的實施、進行。
(四)課堂提問中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兩節(jié)課中兩位教師引導/提問的次數(shù)相對較多(教師A占到38.23%,教師B占到37.57%)這就說明在提問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能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將當前較為復雜的問題得以分解,使之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通過提問,教師不僅檢查了學生的理解力,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說英語和參與課堂的機會。
(五)句型結(jié)構(gòu)學習過程中的支架式教學策略
在進行句型講解和學習的過程中,兩位教師均采取了先將句型結(jié)構(gòu)中的難點進行梯度化的分解,因而減少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焦慮和不確定性。然后再選用基礎好的學生進行示范表演,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模仿的范例,以減輕難度,從而達到理解、掌握句型的目的。
課堂語料片斷2:


在老師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不理解grow up的含義,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從嬰兒長大到成人的系列簡筆畫(如下),幫助學生搭建了一個知識框架,從而使學生達到學習、理解grow up的含義。接著老師詢問學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并引導學生說:“You want to be a…”在一些學生掌握了基本句型之后,讓這些學生接著詢問其他的學生,以此作為示范,強化學生對所學句型結(jié)構(gòu)的學習。
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學策論在兩節(jié)小學英語骨干教師課堂中均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xiàn),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優(yōu)化,這就為我們的師范生小學英語教學實習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使得我們的師范生盡快的從一個實習教師轉(zhuǎn)變?yōu)槌墒旖虝⒐歉山處煛?/p>
支架式教學策略是一種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通過所建的課堂教學框架,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索,相互協(xié)作,共享思維智慧和成果,最終達到學生自己對所學知識認知結(jié)構(gòu)的目標建構(gòu)。教師在搭建“腳手架”的過程中,一方面,根據(jù)所要完成的任務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對復雜的學習任務進行適當?shù)姆纸猓鼓繕撕鸵笳{(diào)整為接近學生能力水平的一個個適當?shù)男〔剑涣硪环矫?教師通過模擬、表演、示范、暗示、提問、反饋、鼓勵及學生主體間的互動,促進學生新舊知識的鏈接,為其學習提供“腳手架”支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穿越各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實現(xiàn)了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有效地實現(xiàn)了新課標中倡導的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1]Ovando,C.,Collier,V.,Combs,M.Bilingual and ESLclassrooms:Teaching multicultural contexts(3rd ed.)[M].Boston:McGraw-Hill,2003.345.
[2]Woolfolk,Anita.Educational Psychology[M].Boston:Allyn and Bacon, 2004.
[3]梁素文.支架式教學策略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體現(xiàn)[J].語文學刊, 2010,(8).
[4]Bradley,K.S.,Bradley,J.A.May.Scaffolding Academic Learning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4,10(5).
[5]周嬋松.“腳手架”理論在英語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網(wǎng)絡科技時代,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