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中國地質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英語聽力策略與英語聽力理解的關系探究
——基于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調查研究
田園
(中國地質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聽力能力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聽力技能的培訓方法也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非英語專業大二的86名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中使用的策略進行調查,目的是研究英語聽力策略和英語聽力理解的關系,為教師探尋有效的聽力教學方法和學生靈活運用聽力學習策略及提高自學外語能力提供依據和建議。
英語聽力策略;英語聽力理解;非英語專業
聽力能力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聽力技能的培訓方法也就顯得十分必要。隨著信息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研究的深入,聽力理解過程不再被看作是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聽力技巧也不再是一種被動性技巧,而是被看作是積極的信息處理過程,是對信息進行積極篩選、編碼、存儲和再構建的過程。本文的意義不僅在于研究英語聽力策略和英語聽力理解的關系,更重要的是為教師探尋有效的聽力教學方法和學生靈活運用聽力學習策略及提高自學外語能力提供依據和建議。
(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背景
人們對真正意義的學習策略研究只有近30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都認識到了研究學習策略的意義,并把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從研究教師如何“教”轉向研究學生如何“學”,即研究學習者語言學習過程的普遍規律以及學習者個別特征對語言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影響,這種研究很快發展為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進入20世紀80年代,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O’Malley和Chamot等人以認知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信息加工過程理論為基礎,在研究信息理解、處理、儲存等過程的基礎上,得出一套理論化的語言學習策略,對其進行了細致的分類描述并拿到實際中檢測。Politzer和Mc-Groarty通過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語學習者的調查發現,語言學習策略的使用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Chesterfield通過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進入90年代以來,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繼續發展,把學習策略的研究與自主學習的研究結合起來,語言學習策略的培訓成為學習策略研究的重點,學習策略與文化的關系也受到關注。
同國外相關研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還相當有限。我國的相關研究始于90年代初。1996年國內出版了第一部專門論述語言學習策略的著作,即文秋芳的《英語學習策略論》。之后,蔣祖康、王初明、王宇等探討了學習策略與聽力成績的關系。他們的研究表明:有效運用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生克服或降低對聽力理解活動的焦慮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但是,集中就聽力策略所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尤其是忽略了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因此,本研究希望為改進大學非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指導學生運用聽力策略提供一些依據。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關于英語學習策略分類差異較大,國內外基本上認同O’Malley和Chamot的外語學習策略構成因素理論,他們將學習策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類。
具體而言,元認知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管理步驟,具體包括:提前準備;集中注意;選擇注意;自我管理;事先練習;自我監控;延遲表達;自我評價。認知策略則與學習者的學習任務有直接的關系,它涉及對輸入信息的處理,包括:重復;利用目標語資源;利用身體動作;翻譯;歸類;記筆記;演繹;重新組織;利用視覺形象;利用聲音表象;利用關鍵詞;利用上下文情景;拓展;遷移;推測。而社會情感策略則涉及語言學習者為促成某一學習任務的完成而跟別人進行交流,或自己控制情緒,消除不安或疑慮。如:協作;提問以達到澄清的目的等。
(三)聽力策略的定義和分類
國外很多學者把聽力理解策略看成是一種學習策略。關于學習策略的含義國內外學者們的看法各有側重:Chamot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易于回憶語言的形式及內容;Rubin認為學習策略是有助于學習者自我構建的語言系統發展的策略,這些策略能直接影響語言的發展;Oxford認為學習策略泛指學習者為了促進學習而采取的一切行為;我國學者嘗試把“學習策略”定義為“一切有利于學習的學習者思想和信念,以及學習者所采取的具體方法和行為”,前者為內隱的心理活動,后者則是顯性的可視行為。
聽力策略歸屬于語言學習策略。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使語言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種策略。聽力策略是學習者為提高聽力技能所采取的各種方法。聽力策略的研究以語言學習策略為理論框架,兩者分類相同。所以,對應上述分類,我們把聽力策略分為三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
(一)研究的主要問題
該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聽力策略的了解程度及使用情況,聽力策略和聽力成績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教學工作有何指導意義。
(二)研究對象
該研究對象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非英語專業大二的學生 (由于英語專業學生有較為完整的受英語聽說讀寫教育的機會,因此本調查選擇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來自地球物理,地質工程,環境工程,材料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測控,機電,法學等專業。發下86份問卷,收回80份問卷,實際有效問卷為62份。
(三)數據收集的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一份調查問卷和一份英語聽力試卷。問卷內容分兩部分:即個人簡況和聽力策略調查表。個人簡況包括年齡、性別、專業、高考英語成績,以填空形式完成;聽力策略調查表一共有23項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社交/情感策略三大部分。每個策略都有5個選擇項,分別代表五個級別。聽力試卷是2007年6月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聽力考卷。
(四)數據收集的步驟
設計問卷調查;選擇學校里兩個班的非英語專業大二學生,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將問卷下發;整個實驗過程都在課堂中進行,問卷的設計是無記名的,所有的調查對象均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最短的時間內憑第一感覺做出最真實有效的回答。學生完成問卷后,然后統一時間參加聽力測試。最后將問卷和考卷及答案收回,除去無效問卷后共得62份有效調查問卷和考試成績。
(五)數據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把這些數據輸入電腦,運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計算得到用來表征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使用聽力策略的基本情形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同時分析聽力策略與聽力成績之間的相關系數。
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學生使用聽力策略的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社會情感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從下面圖表可以看出,元認知策略與聽力成績顯著相關,與認知策略顯著相關,與社會情感策略相關;認知策略與聽力成績不相關,與元認知策略顯著相關,與社會情感策略顯著相關;社會情感策略與聽力成績不相關,與元認知策略相關,與認知策略顯著相關。
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表明學生能夠在宏觀上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認知策略的使用表明學生能夠處理學習材料或在學習中使用特定的技巧;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表明學生能夠通過處理交際中的問題來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元認知策略與聽力成績顯著相關,可以說明如果學生對英語聽力有較強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其英語聽力成績相對較好。元認知策略與認知策略顯著相關,與社會情感策略相關,說明對于元認知策略使用較好的同學也會較好地使用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

聽力策略與聽力成績相關性及三類聽力策略間相關性
對該研究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一方面,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欠缺聽力策略,需要聽力策略訓練;另一方面,聽力策略的訓練和指導對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筆者對今后的聽力教學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應加強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引導他們自覺對聽力訓練進行計劃、監控和評估;其次,重視情感因素在聽力學習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多運用情感策略,克服聽力學習中的緊張焦慮情緒;最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多運用交際策略,多與人交流,在訓練聽力的時候也鍛煉口語,最終使學生能夠靈活使用學習策略,提高自學外語的能力。
[1]O’Malley J.M.&Chamot 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宇.中國非英語專生學生聽力策略的調查[J].外語界,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