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晨嬌
(湖北大學 商學院,湖北 武漢430062)
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與盈余管理相關性的研究綜述
車晨嬌
(湖北大學 商學院,湖北 武漢430062)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盈余管理作為實證會計研究的重點問題被廣泛討論。本文在收集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對盈余管理的定義、獨立董事的有效性及相關實證研究作了整理和歸納,以期能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獨立董事;盈余管理;相關性
西方學者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按其動機和表現形式出發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觀點是從盈余管理的動機出發將其反映為一種“欺詐”行為。Katherine Schipper(1989)在《盈余管理的評論》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層通過有目的的控制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獲取私人目的而進行的“披露管理”。與此類似的還有,Levitt(2001),Goel&Thakor(2003)認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關盈余的報告反映管理層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真實業績表現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動都是欺詐性行為。第二種觀點從盈余管理的表現形式出發,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員的個人操縱行為。Johnson&Brown(1999)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濫用會計準則的行為活動,是企業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有意識地把賬面盈余拉向所期望水平的一個過程。Scott(2000)指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
我國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晚于西方,整理相關的資料發現,我國學者對其定義的研究主要從目的、動機和手段出發。魏明海(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的結果,在編報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做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寧亞平(2004)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盈余操縱;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但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增加或至少不損害公司價值。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者通過在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擇,從而調節賬面盈余,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行為。盈余管理應在法規、準則限制的范圍內,否則就會偏離其軌道而走向盈余欺詐。
1940年美國頒布《投資公司法》中規定,公司董事會需要40%由獨立人士擔任,由此獨立董事開始了扮演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維護中小股東權益的角色。早期將董事按照其是否也是公司雇員分為內部董事和外部董事。Fama&Jensen(1983)指出外部董事是相對于內部董事而提出的。外部董事的職責是充當內部管理人員爭端的仲裁者,執行涉及內部管理者和剩余索取權人之間嚴重代理問題的任務。Rosenstein&Wyatt(1990)認為獨立董事是一種非公司雇員的董事,與公司的正式唯一關系僅僅只是他作為董事的職責。關于獨立董事是否能改善公司治理問題,Fama&Jensen(1983)認為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可以減少經營者通過控制董事會而合謀剝奪所有者財富,占用公司資源為自己謀取更多福利的可能性,從而防止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
1993年青島啤酒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成為第一家引入獨立董事的上市公司。證監會2001年發布的《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擔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職務,并與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不存在可能妨礙其進行獨立客觀判斷的關系的董事。《意見》還指出,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中至少包括1/3獨立董事,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始強制性引入獨立董事制度。
對于獨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我國學者開展了廣泛的討論并提出了他們的疑慮和擔憂。許家林(2003)強調獨立董事與股東之間更多的是一種道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人想通過獨立董事來維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防止“內部人控制”現象的產生,我國獨立董事的固定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范英杰(2006)認為獨立董事沒能盡到公正、誠信與勤勉的責任和義務。閻達五、譚勁松(2003)認為,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的集中度高和流動性差,借貸市場和經理人市場尚不完善,并不具備建立獨立董事制度所需要的制度基礎。同時,監事會與獨立董事責任重疊,導致其監督職能比監事會更弱。我國學者對于獨立董事制度的引進尚存在著疑慮,主要是因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時間較短、相關的監管法制體系尚未完善,使得獨立董事的設置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縱觀國外對于獨立董事制度與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發現,大多數學者得出了比較一致的意見,即獨立的董事的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著負相關關系。
Beasley(1996)選取對1980~1991年SEC通報有財務欺詐行為的75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同時選取了75家未發生財務欺詐問題的相同規模的上市公司作為對比,以財務欺詐為因變量作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發現公司董事會結構中,外部董事比例越高,發生財務報表欺詐的可能性越低。同時,外部董事的任期越長,外部董事在其他公司任職數量越少,財務報告舞弊的可能性越低。
Peasnell(2000)選取英國1993~1996年間共1928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通過對英國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及審計委員會的設置與盈余管理的發生率是否相關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呈反比。設置了審計委員會的公司獨立董事比例越高,操縱性應計項目則越低。
Klein(2002)從1992年和1993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中選取了687個研究樣本,用Jones模型計算出操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盈余管理水平的量度。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盈余管理水平呈非線性負相關關系;當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或董事會的獨立性降低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會提高,尤其當審計委員會或董事會中獨立董事從51%以上減少為50%以下時,盈余管理水平會大幅提高。這說明董事會獨立性越高,在監控財務會計報告過程方面越有效。
由此可見,國外學者對于獨立董事與盈余管理的程度的相關性的結論比較統一,但也有些學者得出了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無關的結論。例如,Park&Shin(2004)選取了1991至1997年539家公司為樣本,研究加拿大上市公司董事會構成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獨立董事的比例與盈余管理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普通的外部董事并不會給董事會提供太大的幫助,而有金融機構背景的外部董事能發揮更大作用。說明獨立董事的專業背景也是體現獨立董事對企業盈余管理實施控制的因素之一。
相對于國外學者結論的一致性,我國學者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則不盡相同。從我國特定的市場環境出發,主要出現了以下結論: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負相關(欒馭、黃謙,2009;李延喜、董文辰,2009;王鳳華、張曉明,2010);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傅蘊英,2004);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無相關關系 (胡奕明、唐松蓮,2008;杜曉旭,2009;潘新宇等,2009);獨立董事比例與盈余管理程度呈U型關系(張逸杰等,2006;劉月維、田京京,2008)。對于獨立董事的專業背景、薪酬等因素與盈余管理的相關性研究相對較少,現有的結論均為它們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傅蘊英,2004;胡奕明、唐松蓮,2008;劉月維、田京京,2008)。
欒馭、黃謙(2009)選取2004~2005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利用截面的Jones模型計算操縱性流動應計項目來分析董事會特性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未涉及經營的獨立董事人數對盈余管理程度有顯著的負相關。獨立董事扮演著監督者的角色,能夠防止總經理或董事長獨斷決策的風險。
李延喜、董文辰(2009)以2004~2006年滬深兩地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上對公司治理機制與盈余管理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委托代理沖突樣本中,獨立董事人數與盈余管理行為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獨立董事對盈余管理行為存在顯著的制約作用,而全樣本與低委托代理沖突樣本則不顯著。
王鳳華、張曉明(2010)以關聯交易盈余管理為切入點,利用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考察獨立董事行為的有效性。獨立董事對關聯交易有控制的責任,能夠利用職權降低關聯交易盈余管理的程度。研究表明,獨立董事對于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余管理發揮了制約作用;獨立董事敢于說“不”對抑制關聯交易盈余管理行為作用非常明顯。
傅蘊英(2004)以2002年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共52家為研究樣本,并選取了52家規模相當的得到標準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為控制樣本。采用單變量和多變量的logistic回歸對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直接的關系進行檢驗。研究表明:外部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所占比例與盈余管理正相關;具有相關背景的獨立董事所占比例及獨立董事津貼數額均與盈余管理的大小無關。研究表明獨立董事的比例與盈余管理正相關的原因并不在于獨立董事是否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而很可能是因為獨立董事在聘請、報酬等問題上缺乏獨立性所導致的。
胡奕明、唐松蓮(2008)以2002~2006年深交所非金融行業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ST和PT的公司以及相關數據缺失的公司共1486家為樣本,研究獨立董事與盈余信息質量的關系。結果表明:董事參會次數與盈余管理程度之間在5%的水平上表現為正相關關系,即盈余管理程度較高的公司獨立董事參會次數較多,其他獨立董事特征變量,如獨立董事的專業背景、比例、薪酬等都沒有發現與盈余管理程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張逸杰等(2006)通過對董事會規模、活動強度和獨立性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發現,自中國證監會要求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后,上市公司董事會獨立性明顯增強,獨立董事比例越大的公司,董事會活動越強。獨立董事的比例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間存在U型曲線關系,盈余管理程度的最低點出現在獨立董事比例約為25%時從實踐上支持了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比例不低于30%的規定的有效性。
綜合我國學者的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可以看出,獨立董事的比例、專業背景、薪酬等并不一定與盈余管理程度呈負相關關系,還有可能呈正相關、U型曲線關系或是無關。導致我國學者與國外學者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公司強制引入獨立董事的時間較短,仍處于磨合與發展階段,研究范圍相對較小;我國的監管體制尚不完善,沒有一套完善的體系來規范獨立董事的責任;獨立董事的聘用及薪酬激勵由管理層負責使其難以保持獨立性;獨立董事的經理人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履行維護中小股東利益的義務。
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我們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國內外對盈余管理的認識達到了比較統一的階段,雖然學者們普遍以操縱性應計利潤作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但對操縱性應計利潤的計算方法卻各有不同,研究模型主要有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Healy模型、陸建橋模型等。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選擇適當的模型以達到更準確計算盈余管理是大多數學者采用的方法。我們對于獨立董事與盈余管理的相關性研究的目的在于,能以充分的證據證明獨立董事制度的引進是否有效監督了上市公司的行為,并進一步為監管體制的完善提供建議。但是將獨立董事的比例作為衡量其有效性的標準是否合適?由于我國是強制采用獨董制度,許多上市公司也只是“形式上”接受,而實質上并沒有重視,這也可能是導致獨立董事沒有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原因。因此,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更重視其他因素,如獨立董事的專業背景、薪酬、是否兼職等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1]Healy P M,Wahlen J M.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 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0,(9).
[3]閻達五,譚勁松.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J].會計研究,2003,(11). [4]許家林.獨立董事制度建立與完善的會計視角解讀[J].會計研究, 2003,(6).
[5]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4,(9).
[6]謝德仁.獨立董事:代理問題之一部分[J].會計研究,2005,(2).
[7]范英杰.獨立董事制度的理性思考——基于道德的視角[J].會計研究,2006,(6).
[8]胡奕明,唐松蓮.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質量[J].管理世界, 2008,(9).
[9]張逸杰,王艷,唐元虎,蔡來興.上市公司董事特征和盈余管理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