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睿
(華能濟寧運河發電有限公司,山東 濟寧272057)
淺析企業盈余管理與會計職業判斷
謝睿
(華能濟寧運河發電有限公司,山東 濟寧272057)
企業為實現效益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而進行盈余管理,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有其正面效應,亦有其負面效應。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提供真實、準確、合法、完整的經濟信息。企業在某些方面恰當地應用會計職業判斷會導致有效的盈余管理,進而調整和控制企業收益,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的。
盈余管理;企業價值最大化;會計信息;會計職業判斷;正負面效應
眾所周知,美國的財務管理及會計制度堪稱世界一流,但在這樣完備的制度監管下,美國的上市公司也不時出現會計丑聞,例如世界通信公司、安然公司的會計造假案轟動業界,震驚全球。無獨有偶,中國證券市場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因財務信息虛假披露或會計造假而遭受證監會嚴厲處罰,但這可能只是會計欺詐的冰山一角。究其根源,會計欺詐主要源于盈余管理行為。可見,眾多企業出現盈余管理現象并不足為奇,而企業產生盈余管理行為,是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充足的理由。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和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行為,其實質是有目的地干預或影響財務報告,進而影響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和決策。盈余管理是一種企業行為,是企業管理層為了得到滿意的財務會計結果,借助會計政策選擇、會計估計變更、交易的創造等多種手段,對企業會計利潤進行調控。當然這種行為是在熟練應用會計政策法規并且合法的前提下操作的,說明一點,違法的行為是筆者不提倡的。
(一)盈余管理行為有其正面效應。它是作為財務主管或者企業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借助盈余管理可以調節利潤,向資本市場傳遞穩定的收益數字,從而支持企業股價的穩定和上揚;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縱利潤,可以提前籌劃節稅;同時在合理范圍內的盈余管理可以減少企業的經營風險;還可以體現出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業績。企業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會傳遞出企業的內部利好信息,從而使會計信息披露得更加充分,市場形象更加井然有效。因此,在企業財務運作中,合理、有效的盈余管理有利于公司穩定、均衡年度收益,增強公司經營的穩定性,減少國家宏觀經濟的波動。綜合以上優點,適度的盈余管理行為會有其很大的經濟效益。
(二)盈余管理行為也有其負面效應。在會計準則允許范圍之內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當盈余管理超過一個合理的度時,盈余管理是有悖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會妨礙會計信息的中立性,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從而誤導投資者,并影響證券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一些企業(例如美國安然公司)通過非公允的關聯交易轉移利潤,甚至創造交易,隱蔽交易信息披露;或通過并購重組、資產置換、托管等手段制造“泡沫利潤”,形成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誤導股市行情,可能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這是法律不允許的。然而世界范圍內資本市場的會計信息欺詐事件接踵而來,會計報表粉飾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盈余管理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毒害之深、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在此提醒大家,在盈余管理操作中應該保持謹慎,不要游走于違法的模糊邊緣。
在對待盈余管理的態度,應該是倡導和保護正當的盈余管理行為,一定要打擊并根除單純的利潤操縱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和會計欺詐行為的過度盈余管理行為,從而維護會計準則和經濟秩序。同時筆者認為:對于盈余管理的治理問題,不能僅僅靠完備、細致的監管措施來治理,應該不斷加強企業的會計誠信度和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建設,讓市場成為制約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裁判官,讓信用制度約束企業行為,才是治本的方向。
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并日趨國際化,這使得我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對盈余管理行為開始重視,從而產生盈余管理行為,產生的理由如下:
(一)上市公司利益趨動是盈余管理最基本的動機。公司這個經濟體生來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可以表現為提升企業市場價值,獲得配股資格,建立良好的一、二級市場形象等。一般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后獲得了向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權利,許多企業以此為契機,轉換機制,由資產經營向資本經營轉換,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二)合理避稅的要求。“合理避稅”之所以成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稅制還不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企業財務政策的決策者在稅收優惠政策和會計政策的靈活選擇中,能夠找到開展盈余管理的空間。
(三)企業自身要求。企業之間的交易往往注重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因此為了樹立良好形象,許多企業就有強烈的動機粉飾財務報表,在客戶中展現良好的經營業績。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它們往往通過盈余管理提升企業業績,向市場傳遞績優信息,從而達到提高企業形象的目的。因此有的上市公司在出現虧損前后年度,為了表現出良好的業績形象,普遍采取了相應的調減或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為,主要通過管理應計利潤項目來達到,報表中的應收應付項目、存貨項目等大多成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盈余管理工具,并且還不易被信息使用者洞悉。
(四)企業管理層關注盈余管理行為。作為受托經營方,企業管理層往往承擔著經營業績考核的壓力,由于利益誘導效應,企業股東與經營者的委托代理關系一經確立,即開始實施財務的盈余管理。而且通過盈余管理行為可以調整經營虧損和經營盈利時期的利潤項目,還不易被委托方發現,達到均衡年度收益,完成兌現考核業績的目的。同時企業管理層采用盈余管理可以加大融資力度、擴充企業規模,實現企業經營價值的增長,客觀上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在信息管理地位上具有嚴重的不對等性,并且目前許多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已經高度分離,所有者權利不斷弱化,經營者——主要是高層管理人員的地位不斷上升,企業管理當局成為企業事實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企業管理當局成為會計信息的壟斷提供者,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而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選擇最為有利的會計政策,以實現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在我國國有企業規模和數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況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權虛化等原因,作為國有企業會計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國家,缺乏對會計信息質量需求的內在動力,或者說這種內在動力嚴重不足。而對上市公司的一些個人和機構投資者來說,他們關心的只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業的財務狀況,許多投資者對會計信息根本沒有深刻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會計報表。目前我國相對于投資者手中的貨幣數量來說,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規模還很小,對會計信息的處理受到很大限制,導致他們對會計信息的內在需求也嚴重不足。這些也都為企業實施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空間和可能。
由于客觀的和主觀的原因,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必然存在一些的不完善之處,而這些則很容易給有些企業管理層及其會計人員進行盈余管理提供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制定過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人員組成如果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會計準則就可能出現偏向性。同時,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利益相關各方為了使準則對自己更為有利,都會提出各自的利益要求,而準則制定機構為了使自己效用函數的最大化,為了在利益相關方之間求得平衡,就必須賦予企業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
(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本身固有的特點為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機會。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經營活動范圍的擴大化,社會、經濟、法律、金融環境的日趨復雜化,使得同類會計事項的個性日益豐富,不同企業的具體情形千差萬別,會計準則不可能事無巨細都制定得很完備,勢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會有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從而使法定的會計政策在對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以及會計報告的編報等方面為企業提供了會計政策選擇范圍。同時,會計準則與會計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滯性,即會計準則的制定常常落后于會計實踐的創新。而會計實踐的超前性,又賦于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
(三)各項會計制度與相關財政、稅收法規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調,也導致企業會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則選擇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
(四)現行會計理論與會計方法固有的缺陷性。1.現行會計確認基礎所固有的缺陷。權責發生制是國際上通用的會計確認基礎,這一基礎雖然較好地解決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但在確認的過程中加入了主觀性。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工具的大量衍生,如果繼續單純地采用權責發生制,需要主觀確認“量”的機會會越來越多。除此之外,關于發生時間的確認也具有很大的主觀性,這些都會給盈余管理行為提供機會。2.現行會計信息重要性原則和穩健性原則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則允許企業對不重要的項目可以例外處理或靈活處理,但對于哪些項目是重要的,哪些項目是不重要的,無論從質的方面還是從量的方面,現行會計制度都未能作出詳盡的規定。這樣就給企業管理層把重要項目或非重要項目的處理提供了機會,從而影響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的公允表達。安然公司事件就是其中一例。穩健性原則的運用,使得企業收益平均化和秘密準備金的操作更容易。企業有可能為了使財務報告顯示出持續穩定的盈利趨勢或為了其它經濟利益而采取收益平均化的會計行為,壓低經營狀況好的年度報告利潤,將其轉移到虧損年度或經營狀況較差的年度。企業還可能利用穩健性原則通過過多地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及存貨跌價準備等方法人為地低估企業資產或高估負債。3.現行會計方法含有估計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在會計核算中,應當力求準確,但是,有些經濟業務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如壞帳損失、存貨跌價損失、或有損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據經驗判斷作出估計,從而使會計確認和計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計的方法。這同樣為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條件。
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從事會計活動時,依據一定的會計法規制度,憑借自身的知識、經驗、閱歷等所做出的自己認為最合乎事理的會計職業行為。會計職業判斷是根據專業知識、職業技巧做出的有根據的、合乎理性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會計職業判斷的目的在于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盈余管理與會計職業判斷具有不同的涵義,但盈余管理與會計職業判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盈余管理通過會計方法的選擇和調整,會計估計的運用和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規劃與控制等手段調節利潤,所以盈余管理利用了會計職業判斷的空間,并常以會計職業判斷為借口掩蓋其利潤操縱行為,致使很多人將一些盈余管理行為誤認為是會計職業判斷,其實兩者的區別很大,主要表現為:
(一)主體不同。盈余管理行為的主體是企業層,盡管有些行為名義上是由會計人員做出,但實際決定權卻在管理層手中。而會計職業判斷的主體是適度獨立的從事會計工作的會計人員。
(二)目的不同。盈余管理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受益者利益表現非常復雜,其結果可能會背離財務報告的中立性原則,造成對外財務報告有所偏差。而會計職業判斷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如實反映經濟事項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的實際影響,既不高估也不低估企業資產。
(三)客體不同。盈余管理的客體有兩類:一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二是交易事項的規劃和時點的選擇。而會計職業判斷一般是在經濟事項發生后進行,所以它只包括第一類事項在內。
隨著中國會計體制國際化改革的推進,許多企業利用會計準則、會計制度賦予職業判斷的空間,進行盈余管理,操縱利潤,背離了會計職業判斷的初衷。會計職業判斷影響著盈余管理行為,恰當而合理的會計職業判斷會導致有效的盈余管理,進而提升財務會計管理、增加企業價值;而不恰當的會計職業判斷會形成利潤操縱,甚至會計造假行為。因此我們必須關注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并應給予必要的引導,杜絕以利潤操縱、會計欺詐為目的的盈余管理,樹立企業誠信觀念。
[1]張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述評[J].財會通訊,2007,(9).
[2]戴桂榮.淺析新會計準則體系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J].會計之友,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