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鵬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450001)
影響政治穩定的因素及對策探析
淮鵬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450001)
政治發展致使國家政治過程具有內在不穩定性。政治穩定不僅是一個國家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理想目標,更是當代世界各國完成現代化歷史任務的前提條件。政治參與、財富分配、利益沖突等都是政治發展中影響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政治穩定是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維護政治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政治穩定;財富分配;政治參與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靜止的事物。同樣道理,政治穩定也不可能是絕對的穩定,而只能是相對的穩定,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動態的穩定。所謂相對的政治穩定,就是承認政治生活中存在矛盾和運動,承認政治關系和政治制度的某種變化和發展,承認在穩定的大局下,有運動、變化和發展。用矛盾、發展的觀點來觀察政治穩定,是唯物辯證法的穩定觀。“政治穩定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系統保持動態的有序性和連續性。具體說來,它是指沒有全局性的政治動蕩和社會騷亂,政權沒有發生突發性質變,公民不是用非法手段來參與政治或奪取權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強制手段壓制公民政治行為,以此維護社會秩序”。[1]簡言之,政治穩定是把社會沖突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圍之內。
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比例失調是政治不穩定的政治根源。政治參與依賴于政治制度水平的高低,若國家政治制度化程度不能滿足公民的政治參與需要,缺乏公民參與的政治體制必然增強民眾對該體制的不信任感,國家的政局動蕩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穩定的國家,政治參與形成的監督和制衡抑制了制度變遷中的腐敗行為,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政治參與可以促進政府內部規則和制約措施的實施;二是政治參與可以增強政府內外的競爭壓力,而競爭壓力又可以產生更有效率和更具反應能力的國家;三是政治參與可以使民眾和社會組織能有效地參與到政府政治過程中,為民眾和社會監督政府提供方便。”[2]政治穩定從根本上依賴于政治參與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
怎樣提高公民政治參與度呢?首先,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廣大基層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比如政務公開、財務透明,公務員多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切實幫群眾之所需,讓百姓看到一個自覺負責,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群眾就會自覺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其次,增加公民參政議政的機會,多增加基層人民代表名額,讓更多基層百姓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最后,各級政治選舉中,多制定有利于最基層民眾參政的條件,讓他們能有更多機會進入高層,反映最基層民眾的真實呼聲。
第一,社會物質財富分配長期不公,歷來是導致社會動亂的最主要原因。“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中外歷史上大規模的動亂,其根本緣由,多出于經濟利益。社會物質財富貧乏,不一定會引起社會動亂。社會物質財富豐富了,不一定就能保障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這里有一個社會財富分配是否公正合理的問題。在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和再分配中,國家扮演著重要角色。國家作為社會利益的調節者,應通過政策、法律和行政手段使社會物質利益的分配相對公正合理,為政治穩定創造重要條件。
第二,社會分配不公是造成政治不穩定的群眾基礎。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存在多種所有制,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就會在客觀上產生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出現兩極化的可能性。“我們在收入與分配方面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合理性的收入差距;二是非合理性的收入差距。”[3]合理性的收入差距表現為在機會均等前提下,由于個人能力的差異,工作效率的不同,即使同工同酬,按勞分配,也會產生收入差距。由于個人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數量、素質和種類不同,要素所有者所獲得的收入分配就必然會有差距。非合理性收入是造成社會收入差距懸殊的主要原因。非合理性收人是現階段市場經濟秩序不規范、不公平競爭等所形成的各種非法收入。由于不合理的行業壟斷所形成的企業之間市場競爭環境失衡所導致的分配不公;地區發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城鄉發展失衡、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失衡;國有資產作風險的高額收益落人私人腰包等等。不公平競爭造成的收入差距既損害了社會收入分配的效率優先原則,也破壞了社會主義公平的原則,引起了社會成員的強烈不滿,是危害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
這種收入差距在我國現階段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不能任其發展,應把這個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防止出現貧富兩極分化。要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具體做法就是(1)由國家收入分配政策在再分配中加以解決,即通過征收個人收入所得稅、遺產稅等措施將過高的收入調下來,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把過低收入補上去,從而使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適當的范圍內;(2)加快社會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規范市場經濟規則和行為,減少產生各種不合理收入的條件,從而為公平競爭創造條件。健全社會保障體制,完善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3)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完善的醫療、失業、養老保險、城鄉互助等完備的社會保障體制。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收入趨于公平,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安定、團結、穩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政治發展經常會在不同的社會群體選民中去重新分配財富、收入和政治權利。政治發展中必然存在著利益分配和利益沖突。“政治發展在更多的時候意味著法律制度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會強制性地改變產權界定或利益格局,而且會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從而在本質上具有了利益沖突的內涵,新的制度安排往往是不同利益主體或利益集團的沖突以及博弈的結果。”[4]政治發展中利益沖突的存在,制約政治發展進程。使存在經濟利益無效情況下,政治發展也會導致資源重新分配。在這種情況下政治發展通常潛伏許多問題:(1)政治制度變革中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徹底性,舊的矛盾解決的同時,新的問題相應會出現;(2)已經產生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為了維護已獲利益,往往拒絕政治發展中的變革,成為政治發展中很大的阻力。當政治發展觸及到新的既得利益集團時,政治發展中的利益沖突便更為嚴重,如果這種沖突無法調和,隨著社會成員不滿情緒的強化,就很容易導致政治發展的不穩定。
措施:(1)在政治發展過程中,應當建立利益沖突的解決機制,有了利益沖突解決機制,就能夠按照規則和事先約定的程序來解決矛盾,減少公開對立的沖突;(2)民主是解決利益沖突的最佳機制。大力在基層推廣民主思想,提高廣大基層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給他們更多參與政治的話語權。
第一,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制度必須適合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或遲或早要發生相應的新變化。要使政治求得穩定,必須使上層建筑各個領域,特別是政治體制進行及時的有效的調整和改革,使之適應不斷變化發展中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和生產力,三者之間協調發展,動態平衡,政治才能持久穩定,長治久安。
第二,民主和法制建設是實現國家政治穩定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民主和法制是政治穩定的基本條件,沒有民主的法制只能是專制的政治,沒有法制的民主也必然導致無政府主義狀態。”[5]要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推進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就是從政治制度上實現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和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從而把國家的政治運行納入有序的狀態。從西方一些國家實現政治社會穩定的原因來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現了政治民主化,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選舉制度和議會民主。政權的更迭、社會利益的分配和調整可以通過公平合法的民主程序來進行,通過選民投票表決來實現,從而有效地調和了社會矛盾。因此,大力推進符合本國國情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有利于社會的政治穩定。
國家政權要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比如我國人民民主的國家政權意味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一政權所具有的廣泛的社會民主基礎為國家政治穩定提供了牢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民主制度尚處在發展過程之中,還有種種缺陷,改革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在現階段能否遏制黨和國家機關中的權力腐敗和各種官僚主義至關重要。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國家的每一項重大決策,特別是關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決策,都必須統籌兼顧方方面面的利益。
第一,國家權力的運行必須循法有序。一個國家,要想實現政治穩定,國家權力、尤其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的運行必須遵循法定秩序。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用權。當政治與社會穩定一度遭到破壞之時,往往是國家權力的運行偏離了法定的程序。健全民主制度,乃是政治穩定關鍵之所在。
第二,國家權力必須受到制約。權力不受制約,輕則懈怠,效率低下;重則被濫用,導致腐敗與專斷。這是中外歷史所反復證明了的真理。要防止權力濫用,必須形成權力制約機制,使權力在約束中正常運轉。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建立權力制約機制,杜絕權力致禍致亂,使每一個權力機關,每一個國家官員,無例外地受到一定的制約,消滅“權力約束的真空地區”。惟其如此,才能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
綜上所述,分析影響政治穩定的因素,提出實現政治穩定的解決之道,對于當前我國順利推行政治發展進程與構建和諧社會大有裨益,因此,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根據我國的國情,采取具體合理的措施,消除一切不利于穩定的因素,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推進政治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56.
[2]格林斯坦,波爾比斯.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96.326.
[3]王惠巖.政治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1.
[4]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