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軍
(湖北經濟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當代壁畫走進公共空間的幾個“結合”
李中軍
(湖北經濟學院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430205)
隨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大眾希望在公共領域中體現自己的文化權利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壁畫作為一類特殊的畫種,具有天生的公眾親和力,這使它更容易獲得當代文化的新特征,成為現代生活中環境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針對當代壁畫與公共空間完美結合的問題,提出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結合”。
當代壁畫;公共空間;結合
壁畫,作為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繪畫樣式之一,已經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國壁畫在明清以前,可說是輝煌一時,從最早的巖石壁畫,到墓室、洞窟壁畫,再到寺院、宮殿壁畫,在傳統壁畫這一藝術領域里,前人實在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瑰寶。
然而,中國壁畫藝術自清代,尤其至太平天國時期以后,幾乎無人問津。即便是鄉間雖仍有廟宇的興建和墓室的構建,其間亦有彩繪壁畫者,也僅限于民間畫工所畫,多不足以被文化界人士所稱道,停留在功能層面。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進入20世紀以后,壁畫已經走出了墓室、洞窟和寺廟,直到今天走進大眾場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公共藝術(Public Art)。
當人們將壁畫的發生地重新定位的時候,“公共性”成為了關鍵詞。實際上,新中國以后出現了一批以“公共性”為中心的優秀作品,如吳作人、艾中信為北京天文館大廳穹頂所創作的油畫壁畫《中國神話》(1956),曾轟動全國的著名的首都機場壁畫群(1979),唐小禾、程犁為荊州博物館創作的《火中鳳凰》(1985)、侯一民極具深圳意味的作品《世界之窗》(1993)等。
歷史步入21世紀,隨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有關“藝術介入空間”的提法也越來越多。由于天生的公共性,壁畫藝術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始終具有強大的公眾親和力,這使它更容易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轉化并獲得當代文化的新特征。當然,我們在肯定“公共性”這一優勢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壁畫的特殊屬性在創作中所帶來的局限,這些局限或許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優勢存在,問題也同樣存在。那么,如何能在公共空間中求得真正的、深層次的發展,是當代中國壁畫藝術必須考慮的。
在此,筆者認為,當代壁畫藝術是自然環境與人工藝術創造的有機結合,如何使兩者的結合十分自然而不生硬,是公共藝術環境創作成敗的關鍵。另外,我們還需要從壁畫材料,以及它作為建筑附屬功能存在的特性出發,積極開發壁畫內在的藝術性,真正將壁畫創作與城市空間完美的結合起來。筆者針對這一思考,暫擬了以下四個“結合”。
在我們所熟知的各類畫種中,國、油、版、雕的命名都是從材料出發,唯有壁畫是從藝術品的存在物出發,也就是說壁畫將這個存在物作為自身的畫種屬性。從這一點來看,“壁”與“畫”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壁畫中的浮雕亦具有繪畫性),兩者不能分割,是相互依存的。這個“結合”是單從壁畫作品本身的材料、載體、題材等元素的運用出發的,所以這個“結合”也是最基本的。
在英文中,我們稱壁畫為“Wall Painting”(墻上的畫)。從理論上來講,壁畫本身也是一幅畫 (壁畫制作一般需要先打稿),離開“墻”它也可以被認為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只是失去了存在物所賦予它的特殊屬性。所以,壁畫之所以為壁畫是因為在制作過程中,藝術家對材料、題材的選擇是根據載體、環境的需要而決定的。壁畫制作是多元的,浮雕、玻璃鋼、鑄銅、油畫、纖維編織等形式都是可以的,在運用不同材料以及題材的同時,我們因地制宜,將心中設想的“畫”(材料、題材、形式等)與“壁”(載體)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壁畫。也只有始終強調這一“結合”,才使得壁畫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繪畫作品。
建筑為壁畫提供了存在的條件,建筑堅固壁畫永存,建筑倒塌,壁畫毀滅,壁畫史上的壁畫高潮,一覽建筑高潮,建筑興,壁畫興;建筑衰,壁畫衰。
所以,壁畫的特殊屬性還在于,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依附在建筑和環境空間里面的,它不是一幅獨立的美術品,它的內容和功能都應該根據所在的那棟建筑來決定。那么,對一位壁畫作者來說,對建筑本身的風格及其功能的審定、整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首都機場壁畫群就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借鑒。在文化部、國家民航總局的領導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壁畫專業的師生及該專業往界畢業生、全國數十名美術家,為當時新建的首都機場創作了一批既有民族傳統又有鮮明的新時代內容的壁畫作品。這些壁畫創作在題材上、風格上、形式上、材料上與以往的壁畫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壁畫家們已經意識到壁畫作品應該與建筑環境相融合,適應環境的氛圍。
隨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大眾希望在公共領域中體現自己的文化權利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自然也就要求存在于各建筑物里的壁畫能夠與環境相互融合,如果該建筑是所博物館,那么作品的題材就應該和博物館里面的內容協調考慮;如果那棟建筑是古代的或者是西洋風格的,那就不能分割了這種故有的風格和形式。另外,建筑結構與壁畫形式的關系并非是單方面的,壁畫構成形式有時也可能突破建筑空間形式的限制,將建筑構件、不規則墻面等不利因素積極納入壁畫的總體設計,彌補空間的不足。
我們所必須明白的是,壁畫不是一件單單放在美術館里展出的作品,它不是一件獨立創作,以裝飾的手法在墻上畫一幅畫就是壁畫的想法是孤立的、狹隘的,離開了建筑物,壁畫也就失去了生命。
壁畫具有繪畫最一般的規律,例如二度空間(平面性)、色彩、造型等因素,壁畫中的浮雕也具有美術作品中“雕”的因素。但由于壁畫自身屬性的特殊性,壁畫家比其它藝術家有著更多的制約。這種制約所帶來的既是痛苦,也是甜蜜,其中的奇妙,只有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壁畫藝術家袁運甫說:“壁畫家與其它畫種的藝術家相比,其有限的創作自由和巨大的代價甚至是嚴厲而苛刻的,然而壁畫藝術的魅力及其視覺空間所潛在并孕育著的藝術創造的可能性卻具有無比的吸引力。”
在第十屆全國美展壁畫展區的“壁畫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學術研討會上,不少壁畫藝術家及美術學者都提出了壁畫制作的藝術程度普遍不高的問題,這是中國當代壁畫藝術發展中的當務之急。實際上,這也正是筆者所闡述的藝術與工程技術的結合問題。
當代壁畫藝術缺精品力作,顯然還是與其自身的特殊屬性有關,再結合壁畫作品“入住”各類建筑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首先,壁畫的附屬功能性導致了藝術家的創作受到投資商的制約,這使得整個創作過程缺乏自主能動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量中國傳統壁畫所依存的宗教場所也逐漸缺失,這對當代壁畫創作的題材及其深度有很大的影響,由于今天的藝術與工程扯上關系,許多藝術家也將壁畫創作視為工程,沒有從深層次上重視,所以最后出來的作品只注重形式,而缺少精神深度,否定了壁畫的藝術性;另外,現在的壁畫家很少能夠做到事必躬親,往往將自己的工作止步于畫稿,以至于畫稿在工匠們的二次過濾后,喪失了作者最初的藝術含量與設想,僅僅只能達到淺層次的裝飾效果。
壁畫是作為一類畫種而存在的,它的功能變遷使這一畫種能夠更多地與大眾接觸,這對于壁畫藝術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如今仍然有許多人將藝術停留在精英文化的層次,這顯然是狹隘的,有認知,才會有發展。所以將壁畫藝術與工程技術結合起來,是完全可能的事情,當然,這還取決于藝術家個人的努力,增強自己作為一名壁畫家的責任感,巧妙地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藝術家的思考能力,利用工程技術的“輔助功能”,關注作品的深度與精度,才能真正將藝術(而僅僅不是裝飾品)帶給大眾。顯然,這一“結合”是當代壁畫藝術進入公共空間的最重要的環節。
曾有藝術家說過:“現代人的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藝術來起平衡作用,在緊張的現代生活中,應當重新認識藝術的功能范圍,使它跟上時代的步伐。”這里談的是“藝術介入空間”的必然性,同時也肯定了現代生活中“以人為本”的原則。
場所空間是供大眾使用的,存在于公共空間的壁畫作品是用來美化生活、提升品質的,壁畫通過公共空間為展出平臺,為大眾提供視覺的享受。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大眾是所在場所壁畫藝術傳播的受眾,而所有的場所空間又依賴大眾的審美及參與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所以,大眾與壁畫所在空間的結合,即大眾的參與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把握大眾對壁畫所在空間的參與性,筆者認為,應該建立起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梁——營造共鳴。這樣,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壁畫創作上,壁畫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裝點城市的作用,更應該把這個城市的人文的、歷史的、精神的那些方面表現出來。倘若真能成功地做到這點,那么,大眾才會與壁畫藝術真正和諧的共存在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公共空間中,唯有這種互動才能體現出壁畫藝術天生的公眾親和力。
在現代社會中,當代壁畫與公共空間的結合是必需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擔任著建筑環境協調、彌補的功能,壁畫藝術家通過擬定特定的題材以及圖式的組織,呈現出一個令人愉悅的空間環境,給人傳達某種優美輕松的視覺圖像,利用特意構想的色彩和形式來激發觀眾的視覺想象力,使觀者產生心理或生理的愉悅。此外,它還具有交流、自我展示以及教育、宣傳、信息傳播等功能。
縱然,壁畫自身的特殊屬性使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受到種種制約,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將壁畫藝術的發展前景與大眾的生活空間聯系在一起,成為一種公益性的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空間的關注會更加細致入微。對理想的追求會滲透到我們生存的每個角落,人們的思考能力和表現能力都將更為開闊和深入,不斷會有新的觀念融入到壁畫的創作過程中,這種公共藝術的視覺語言和精神內涵將更具多樣性和創造性。壁畫創作應該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回應社會生活的變化,除此以外,文中談到的幾個“結合”原則,筆者認為,是應該貫穿始終的。
壁畫家是一名藝術家,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座城市的規劃師,將生活上升到藝術的高度,是藝術家的責任。目前國家對敦煌莫高窟、永樂宮等古代壁畫的保護投入了不少精力,但是一些當代壁畫轉瞬也已成歷史經典,同樣需要重視。這個重視在藝術家、在國家,也在每一位生活在城市公共空間的人。
[1]祝重壽.中國壁畫史綱[M].文物出版社,1995.
[2]侯一民,李化吉.中國壁畫百年[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張延剛.壁畫藝術與環境[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3.
[4]唐鳴岳,趙松青.近現代室內外壁畫[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
[5]于美成,等.當代中國城市雕塑·建筑壁畫[M].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