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文,李雪婷
(武漢紡織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美育”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任 文,李雪婷
(武漢紡織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大學校園文化是校園主體創造的精神財富與物質形態總和,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受社會文化的影響,體現為校園主體與校園環境,社會群體等的和諧共處。本文分析了美育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提出了高校需要通過開展建立在和諧美學基礎上的美育,塑造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美育;和諧;校園文化;作用
“美育”的概念最早由席勒提出,分為兩類。狹義美育專指包括“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的“藝術教育”。而廣義美育是將形式美育升華為實質美育,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整體上,美育是在一定的審美觀指導下,培養欣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審美素養的一種有機反應方式的教育活動。
由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時代制約于不同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質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內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終價值還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養的審美意識及其倡導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育既通向人類歷史文化的最大縱深,又關聯著人類社會的未來,它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對話的橋梁。因此,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進程中,需要由美育引領其發展,才能更好地塑造全方面發展的高校人才。
(一)校園文化
一般認為,大學校園文化是“學校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從屬于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是對所處時代的文化的一種體現與升華,是學校教育與時代發展融合的產物,具有豐富的內涵、多元的主體與巨大的影響力。它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物質文化主要指校園建筑、文化設施、校園綠化等物質形態,是校園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二)和諧校園文化
而所謂的和諧校園文化,就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校園文化系統中各個部分和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和諧共生的狀態。它是以學生、教師、學校的發展為宗旨,以教師和學生為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先進、創新、寬容、和諧的精神文化為核心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和諧的校園文化凝聚著校園主體的內在本質力量,它作為一種高校教育理想,可以全面引導高校教育實踐活動的展開,同時其自身也成為一種審美觀照的對象。
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中,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并且在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中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的美學思想、審美教育等系統化的展開可以推進和諧校園文化的觀念文化、環境文化等體系的確立與完善,通過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不僅能使感性的情感和理想處于一種及其自由與和諧的狀態,而且也促使其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從而可以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以達到陶冶情操、培育人性、造就“和諧發展的人”的基本目標。
美育著眼于保持個體的人精神的平衡、和諧、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內容,促進理性和感性的溝通,即通過精神和諧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良好的美育是確立校園文化并促其向前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已成為校園文化自我完善的一個重要教育部分。因此美育在人才的培養教育及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美育是中華德育文化的組成部分
重視美育的育人作用,并在教育實踐中加以實施,用美育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是自古有之的,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教育的優良傳統。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認為人有五種美的德行,即“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一個人是否具備美好的德行,取決于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質。瑞士精神病學家榮格認為“美學實質上是應用心理學”。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把美育與心理素質培養融合在一起,通過美感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教育教學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如誠實、公正、謙虛、正義感、責任心等。這些健康心理,可以使人的行為具有自覺性和目的性,令其所思、所說、所為是一致的,并符合社會規范。[3]
(二)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素質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提高教育對象全面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素質教育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質需要,遵循教育規律,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持續發展,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健康個性,使之成為能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人才。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美育的性質與自身特點決定的。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經元”,它解決的是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問題,智育解決的是提高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體育解決的是提高人們的勞動技能即動手能力,心育解決的是一個人健康心理所要具備的心理素質,而美育就是那層細胞膜,包圍各育。[3]它是從審美角度,通過人們對現實的審美觀察,在審美實踐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豐富其精神生活,啟發其自覺性,提高人們對于美的感受、鑒賞能力,從而使人們自覺地遵循美的原則,發揮其創造能力。
在我國的現代教育改革中,美育不僅正式進入教育方針,而且被提到“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1998年,教育部發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 (1998-2001)》,明確美育的學科性質與教育功能。2002年,教育部又發布了新十年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在第一個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該規劃立足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內涵豐富而切實可行。在這些規劃的指導下,高校的美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社會語境上來看,它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和現代化追求相匹配:從思想文化背景上來看,它以對現代思想和學術的知識訴求為精神支撐。為興業強國的目的而新民立人,始終都是中國現代教育也是中國現代美育的目標和使命所在。”[1]
深入發掘校園文化美育作用,已成為目前深入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發展的直接動力。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如何運用校園文化這一載體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已顯得尤為重要。
(一)美育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審美協調的作用
美育的目的在于 “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它使倫理的、精神的、社會的因素進入原始、感官、個別狀態的審美意識之中。通過對原始審美意識與能力的提升,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和完整的人格。人生具有追求美的能力,但其原始狀態是“食色,性也”的官能性愉悅,更多地體現為視覺上的快樂。而作為文明社會的人,必須具有理性的倫理意義上的美的追求,以擺脫蒙昧的感性快感的低級狀態。“從把只滿足于從屬生理的、自然的,即本能或感覺的欲求,沖動的對象當作美的人——不自然的人,向著把在自己支配下,合理地控制著那些本能或感覺的理性和意志作為美的人——文化的人進化。”[1]
同時美育對人才素質的提高所具有得審美凝聚功能主要體現在校園精神文化上。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形成一種內求團結、外求發展的精神風貌從而造成一種事實。在美育引領下的校園文化氛圍中,美育發揮其觸動靈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借助可感的物質媒介來造成一種社會的精神文化氣氛,通過感性陶冶的方式進入人的各個生活領域,使高校學生思想統一、目標一致,通過規范、培育、塑造,發展個體,樹立起一種學校群體共同追求的價值觀與精神風貌,從而形成一種無形的凝聚力,把師生員工緊緊維系在這樣一種共同的文化精神上。[7]從而把學校建設成最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生態系統”,形成具備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協調和順的育人環境和文化。
由此可見在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美育可以促使其建設成為一種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穩定有序為核心的高校整體,進一步形成物質、制度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格局。
(二)美育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審美的情感陶冶、釋放、升華的作用
美育就是運用藝術方式認識世界的,它反映現實生活,生動鮮明,富于理想和激情,具有具體性、形象性、可感性的特點。因此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審美陶冶作用在于它把校園群體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和審美情感為內驅力,以美感愉悅為教化特點,通過潛化和顯化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達到其發揮啟迪熏陶、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因此,在國家社會文化發展方針與總體教育規劃的指導下,美育直接作用于培養具有高度理性審美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過程中,美育通過促進個體對美的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從而間接提高整體的文化水準,形成積極的文化氛圍,進一步提升個體的精神層面與人格完善。
縱觀中國傳統的教育實踐,教育者總是通過審美教育達到對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的內心認同,再進一步反映到行為準則的內心認同,再進一步反映到行為舉止上。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和諧校園都離不開美育,充分發揮美育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在教育過程中堅持灌輸美學教學,在美育的引領下,培養出學生的良好思想與高尚情操,塑造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1]王虹.全面發揮美育功能 建設和諧大學校園文化[J].中國大學教育,2008,(12).
[2]楊正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淺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
[3]李文雷.“美育”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4]譚好哲.中國現代美育的歷史進程與目標取向[J].山東社會科學, 2007,(1).
[5]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6]易健.審美學導論[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束霞平,張蓓蓓.從人才培養的視角論高校校園文化美育功能[M].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