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胡宏
(九江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淺析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西方文化導入
楊胡宏
(九江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影響學生領會、掌握和運用外語的重要因素。學習一種外語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閱讀、視聽說、詞匯和語法等教學活動中適當地加入英語詞匯文化知識。通過詞匯教學,引入一些必要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以使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英語詞語,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無誤地使用目的語詞匯。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差異;文化導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是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而詞匯是文化的載體,它與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詞匯教學就是文化教學。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只是著眼于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訓練,而忽視了對詞匯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教學。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所說的英語,如果僅從語法的角度來看,也還算得上是“正確”、“流利”,但他們所說的內容及表達方式卻常常缺乏適切性。這種語言學習過程中目的文化性的缺失,既延緩了他們掌握英語的進程,又妨礙了他們正確理解西方文化。
那么,怎樣使大學英語教學真正貫徹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符合英語語言習得的規律,滿足社會對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需求呢?現代外語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應該讓學生更多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擬以具體詞匯為例,從介紹英漢詞匯的語義文化差異這一角度來給我們的英語詞匯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目前英語課堂教學中,詞匯教學方法和內容都相對比較簡單。基本程序大都是先讀單詞,掌握單詞的讀音,然后教師再有重點地講幾個重點詞匯的搭配和用法,給出幾個例句。有許多單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如果不掌握了解這些文化內涵,就不能完全掌握一個詞所承載的全部語言信息。由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表達同一概念的詞,在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用下必然會產生附加在詞匯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內涵意義,形成不同的詞匯系統,而不同的詞匯系統必然使得英漢詞語和意義難以相對應,從而產生詞匯或某一詞義的文化“空缺”現象。而這種文化空缺在詞語的使用上表現為詞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本族語中沒有“對等語”。例如:漢語中的“炕”、“四合院”、“節氣”、“節孝”、“陰陽”、“祖宗牌位”、“窩窩頭”等詞在英語中都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反之對英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詞或短語不做具體學習和研究,也很難了解 “Mass(彌撒)”、“epic(史詩)”、“Baptism(洗禮)”、“Shylock(夏洛克)”、“pope(教皇)”、“parson(教區牧師)”、“hippie(嬉皮士)”、“‘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Good Friday(受難日)”等詞的深層含義。
英國學者Geoffrey Leech提出,詞義可以分為七種主要類型,即概念意義、內涵意義、風格意義、感情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及主題意義。概念意義是言語交際中表達得最基本的意義。沒有概念意義無法進行言語交際。所謂內涵意義,是指通過語言所指稱的事物所傳遞的那一部分隱含或附加的聯想意義,即詞的“所指”內容所具有的某種交際價值。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在地理、民俗、宗教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表達同一概念的詞,必然會產生附加在該詞匯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內涵意義。由于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共性的方面,故而一些詞匯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內涵,不同的民族存在方方面面的差異,同一概念的詞會在詞匯可能會有不同的內涵意義,這些詞匯的文化內涵的差異正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詞語可概括為以下幾類:1.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或截然不同的詞匯;2.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部分相同的詞匯;3.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缺失;4.具有文化背景的習語。
(一)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不同或截然不同的詞匯
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聯想。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相異的詞語可謂比比皆是。例如,黃色在中國古代是皇帝專用的顏色,象征著王權的高貴和尊嚴。像“以黃為貴”、“黃袍”、“腰上黃”及”“黃榜”。而英語中黃色和妒忌懦怯、敗壞、背叛、邪惡、卑鄙、病態、憂郁有關聯。在基督教藝術作品中,出賣耶穌的猶大總是穿黃色的衣服,所以黃色便有背叛和邪惡的聯想。“yellow dog”是卑劣的家伙,“You are yellow”指你真是個懦夫,“He has a yellow streak in him.”指他天生怯懦,“turn yellow”意為害怕或膽怯起來,“yellow around the gills”指(因病或害怕而)臉色發白。又如,英語文化中的magpie(喜鵲)是報兇不報喜的,所以,英語民族的人們認為這種鳥為不吉祥的征兆,因而討厭它,如詩人John Clare所言:Magpie that chatted,no omen so black(鵲噪為最壞的兆頭)。magpie還有“愛嚼舌、傳播小道小道消息”的內涵。而中國文化的喜鵲是“喜慶”的象征,如“喜鵲叫,好事到”。民間傳說故事中,喜鵲是成人之美的瑞鳥,提及喜鵲,人們往往想到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所以把為他人做媒稱之為“搭鵲橋”。這些詞雖然概念意義相同,其文化內涵意義卻有很大的差別。
(二)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部分相同的詞匯
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有些詞在某些方面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聯想,而在其他方面卻會引起不同的聯想,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個性的差異。這類詞匯在英漢語中并不少見,如貓頭鷹(owl)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不吉利、兇兆、死亡的聯想含義。漢語中有“夜貓子(指貓頭鷹)進宅,兇事自來”,其喻義指的就是貓頭鷹能夠帶來厄運。在《尤利烏斯·凱撒》和《麥克白》劇作中用貓頭鷹的叫聲預示著死亡;然而西方人還常把owl看作一種吉祥鳥,把它尊敬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如as wise as an owl英國有這樣一首童謠: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The more he saw,the less he spoke.The less he spoke,the more he heard.Why can’t we all b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如果說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聰明。這類詞匯的文化內涵的相同之處比較容易掌握,不同之處卻往往被忽視。
(三)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缺失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一個普通的詞在一種語言中常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僅僅只是一個語言符號。這類詞往往會導致理解上的障礙,所以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必須加以注意。如“松”在中國文化中象征“長壽”與“骨氣”,而pine則不含此義。英美人只知道pine是一種常青樹,可提供優質木材。“鶴”在中國文化中也有長壽之意,在中國畫中鶴與松樹畫在一起,象征著“松鶴延年”。而在英語中,crane只是一種鳥類而已。“牡丹”在中國文化中,是百花王、風骨和精神的象征,古有“焦骨牡丹”的傳說,今有張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絕》,贊其驕傲,述其壯烈,譽其高貴堅定,品其卓爾不群。peony則和芍藥同義,只是一種花的名稱。同樣,英語中也有許多具有豐富的聯想意義而漢語中卻沒有的詞語。如daffodil,在漢語中僅僅是一種叫做“黃水仙”的花而已,但在英國,它則是春天、歡樂的象征。一些文學家、詩人(如Shakespeare、Wordsworth等)常以daffodil來描寫春天以及春天給人帶來的歡愉的心情。
(四)具有文化背景的習語
習語,如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法等,同典故一樣,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如:從公元1066年起,講法語的諾曼底人進犯英國,并對英國民眾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公元1337~ 1453,英法之間有著歷史上的“百年戰爭”。對法民族的仇恨情緒自然在英語中留下了陰影。因此French一詞在英語中成了“無禮、下流、低級、骯臟、促使”的代名詞,take French leave(不辭而別),peddler’s French(盜賊的黑話),French letter在英國人口語中被用做 “避孕套”的委婉用語,英語諺語One Englishman can beat three Frenchmen。即使到了20世紀50年代,當英國人說了粗話請求別人原諒的時候,他們仍說“原諒我的法語”。再如:在英語中“peacock(孔雀)”是一種禍鳥,是虛榮、自傲之意。英語中人們認為孔雀行走時昂首闊步,頭冠頻頻擺動,還不時開屏以炫耀其美,因此 “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樣驕傲)就是英國人常用以諷刺驕傲自滿的人的習用語,“a peacock in his pride”(炫耀一時的人),“play the peacock”(妄自尊大)。但是在漢語中,孔雀是中國人珍愛的鳥類,觀看孔雀開屏是一種美的享受。中國傳統民族舞蹈“孔雀舞”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贊美孔雀的美。
(一)英語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文化意識。文化知識包羅萬象,它包括所學語言國家知識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宗教、習俗、藝術、心理、道德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英語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一個英語教師只有掌握了豐富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才能把英語教好。
(二)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如結合教材,隨機講解。對詞匯中包含文化背景內容直接加以注釋進行講解,或指明其文化意義,或指明其運用的文化規約,把詞匯的文化內容與指稱意義相互融合;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等方法輸入英美文化,進行中西文化差異的對照,排除母語的干擾,實現文化的融合。
(三)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加強中西文化滲透。如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象、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向學生推薦一些介紹西方文化的英語讀物及其他學習資料和相關網站的地址,供他們閱讀或上網瀏覽;還可以開展各項活動如專題報告、英語角、英語晚會,以及采取談話、表演、競賽、唱歌、游戲及多種形式,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增進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使他們掌握語言與文化知識。
教育的實質就是對文化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語言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世界觀乃至整個文化;人們使用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處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一種交際與文化傳遞的工具。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也緊密相聯,學習語言就必然要學習文化。因此外語詞匯教學不能只是教會學生發音、拼寫、了解相關詞匯的字面意義和語法規則,而是要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給學生講解詞匯豐富的文化內涵,并通過對英漢兩種詞匯的語義文化差異的比較,讓其掌握詞匯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從而減少學生語言實際運用中的文化盲點,提高其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力和適應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是詞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外語學習者的文化能力是外語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把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是語言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發展對語言教學的要求。在外語語言教學中必須融合和綜合文化教學,進行外語教學法的改革。從內容方面在語言教學中通過各種學習活動滲透文化教學,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融合,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并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繼而提升學生的外語素養,提高外語教育質量,這是擺在我國廣大外語教育研究者和外語教師面前的一項緊急課題。
[1]Roman Selden.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版社.
[2]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Edward Ltd,1972.
[3]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4]符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10 (1):59-61.
[5]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 1999.
[6]周燕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