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燁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Krashen假說對外語教學某些啟示及其局限性
楊廣燁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著名的二語習得監察模式理論。文章探討了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和“習得-學習假說”對我國外語教學的重要的啟示,以及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它在我國的運用的一些局限性。
輸入;二語習得;外語教學;啟示
Krashen在《第二語言習得原理和實踐》書中提出的著名的二語習得監察模式,在當時許多國家中產生巨大的反響。它包括五大假說:1.習得-學習假說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自然順序假說(Natural Order hypothesis);3.監控假說(Monitor hypothesis);4.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5.情感過濾假說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在該書中Krashen對這五大假說作了細致的描述和論證,其中的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尤其對外語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習得與學習假說是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重中之重。因此,以下針對對這三樣假說對我國教學的啟示進行說明。Krashen的輸入假說是在國外環境下,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然而在中國的外語教學過程,Krashen的假說對外語教學既產生某些啟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的簡要內容及對外語教學閱讀材料選擇方面的啟示
語言輸入假說對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是說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經。用克拉申的話來說,只要學習者接觸到的話語里含有“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語言習得便會發生。學習者接觸的語言材料(input)應略高于學習的現有水平,即(i+1)。當習得者習得了一定量的語言材料時(feel ready),習得語言自然冒出。對初學者來說,聽那些不理解的語言等于浪費時間。Krashen認為,第二語言的習得有賴于大量的語言輸入信息,但是這些語言輸入必須是有效的。這就是Krashen所說的可理解輸入不是二語習得的充分條件,只是必要條件。只有當輸入(input)變成吸入(intake)時,習得才會發生。傳統的外語教學由于偏重語法、詞匯等的講解,使得學生的可理解輸入達不到一定的量的標準,造成了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低下。Krashen(1982)認為二語石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目的語輸入數量和質量不足。如果學習者能夠有機會接受最優化輸(optionalinput)或接觸自然的目的語環境,其語言水平還會達到另一次高峰期。
Krashen輸入假說有以下的特點,1.可理解性;2.既有趣又有關;3.非語法程序安排;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Krashen, 1982)這些特點對我們外語教學在閱讀方面有許多的啟示:大量的有效的閱讀是加強聽、說、寫、譯的有力的保障,所以選擇怎樣的閱讀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根據Krashen的原理來進行對閱讀材料的帥選。(1)要選擇難度適合的閱讀材料。語言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閱讀材料的選擇也應遵循這個規律,應以可理解性為首要原則,逐漸過渡、加深,符合可理解性輸入原則。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地增加生詞量、信息量,適當選取長句較多、結構復雜的文章,逐步增大閱讀材料的難度。(2)趣味性。Williams(1994)也指出文本缺少趣味性其可讀性也會大大減弱。文本的趣味性是選擇閱讀材料的重要因素,因為這樣的材料激發了學習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就使其產生了閱讀的積極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堅持閱讀英文報刊雜志、名著簡易讀本以及文化內涵豐富的圣經故事、希臘神話等合適且有趣的課外讀物。(3)真實實用性。所選的文本必須盡量貼近原著,應采用真實語料能夠反映英語本族人的語言水平,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便于學生了解其特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模仿、套用、內化為自己的語言。(4)題材廣泛與多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英文報刊、雜志、名著簡易讀本、神話故事、簡易科普性文章、西方民俗風情等各類圖書都是很好的閱讀內容,它們能夠很好地反映目標語國家的語言習慣,減少學生使用目的語的語用錯誤并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學習外語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所學材料的內容。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圖片、幻燈片等來幫助學生理解。多媒體教學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輸入,提供了成功學習的可能性。如果條件允許,應鼓勵教師使用多媒體授課。
(二)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的簡要內容及對教師關愛學生的啟示
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起重大作用,大量的語言輸入不等于語言的吸入,即不等于能學好語言,還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學習者習得語言的多少取決于情感過濾的強弱,情感過濾強時,語言的吸入小;當情感過濾弱時,語言的吸入就大。Krashe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只有在情感過濾低時才見效”,并且影響二語習得的情感變量主要有學習者的動機、自信心和焦慮。
要營造認知與情感相融合的教學認知與情感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師要充分關愛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對學生人格、心理的重視,才能消除其恐慌感、緊張感,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Krashen的語言習得理論也指出只有當學習者學習動機高、自信心強、學習態度積極、焦慮感低時,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會順利進入語言學習機制。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降低自己的情感屏障,更有效地獲得新知識。多給予學生表揚,使其能積極樂觀的投入學習當中。根據Chomsky的的觀點,學習語言的過程是按照假說 (hypothesis)——驗證 (testing)——糾正(correction)的過程進行的,因此教師要能夠適當地容忍學生的錯誤,保持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不必每錯必糾,有些由于學生緊張等因素造成的小錯誤,適當的給與寬松對待。
(三)習得-學習假說(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的簡要內容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Krashen認為習得指無意識的自然而然的過程,是獲得語言的主要途徑;而學習則是自覺的有目的的過程。通過學習只能得到有關的語言知識,并不能導致獲得語言。學習在語言掌握過程中僅僅起到測驗與校正的作用。有意識地學習到的語言知識是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只有通過習得才能真正獲得進行有效交流的語言。張國揚、朱亞夫認為:不要把外語學習看成是一種知識的獲取,而應是一種技能的習得。Krashen認為習得比學習更重要,習得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而學習得來的東西只能起“監督作用”。
通過習得才能真正獲得進行有效交流的語言,因此習得活動在口語教學中應占據主要地位,它是檢驗外語習得效果的最好方式。要把真實的語言情境引入課堂,使得口語教學更貼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交談的形式,同時又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應用各種手段構建一個盡量真實的語言交流環境,如可利用圖片、音樂、錄音等各種輔助手段來給口語教學營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習得。但也不能說自覺的學習活動毫無意義。有些學生完全依靠習得活動來掌握語言技能,不學習和使用語法知識,從而使用監控不足,也就很難正確掌握語言。即使能流利地講幾句日常話語,也難免出錯,而且不易提高。在心理上也總是感到自己不懂語法,使用語言信心不足。另有些學生強調自覺學習語法知識,著重語法練習,從而使用監控過多,影響了交際和習得過程本身,結果是未能很好地習得語言。看來對使用監控的過與不及,其效果均不佳。也就是說,只有恰當地使用監控,才能有助于正確地進行交際,并對習得能力有所補充。
(一)Krashen輸入假說夸大了語言輸入的重要性,忽略了社會環境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外語學習的影響。Krashen說只要有足夠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就可以從i發展到 i+1。學習者獲得流暢的語言表達不是通過練習說,而是通過理解輸人,即理解聽到的和讀到的。(Krashen,1982)但筆者認為語言水平包括聽說讀寫,而不是僅僅輸入就夠了,沒有輸出也不算是語言習得。語言輸入是輸出的前提條件,而語言輸出又是輸入的最終目的。學習者在課堂上用外語進行交流,由于語言輸出訓練部不足,難免會逐漸形成中介語的石化。Swain(1985)也認為,單純的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是不夠充分的,學習者應該有機會使用語言,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也同樣具有正面意義。Krashen認為如果輸人被理解而且數量足夠,必要的語法會自動提供,外語教師不必刻意去講授語法。但這些情況只適用于對于母語甚至是二語習得者。對于他們來說,一些簡單的語法是不必要教授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經常碰到,并且接受輸人的數量足夠。而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沒有大量的足夠的語言輸人,沒有自然的學習環境,想自動獲得語法或說的能力是不太可能的。
(二)Krashen簡化了語言習得過程,且在實踐中是難以驗證的,尤其是將這一理論應用到中國的課堂教學中。Krashen一味地強調可理解性輸入的重要性,卻忽視了語言輸出同樣重要。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學生是無法掌握一門語言,無法通過輸出來檢驗是否習得此門語言,因此也無法使用這門語言,在中國,缺少第二語言的環境,可理解性輸入明顯不足。因此,在中國的二語教學中,學習也是與習得同等重要的。學生所掌握的第二語言的語法、句型等是檢驗中國二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與手段。Krashen的輸入假說要把各國的不同環境等因素考慮進去。
綜上所述,從Krashen其中三個假說即語言輸入,情感過濾,習得與學得對教學的啟示和其局限性三個方面對Krashen假說進行了討論,盡管其的輸入假說有其局限性,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是其對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尤其是中國的英語課堂教學。以后我們可以著重研究采取何種活動何種方式在中國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有助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展和提高中國的外語教學。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2]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9-32.
[3]Krashen.S.D.The Input Hyphotheses:Issuss and Implications[M].1985. 9.
[4]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Gass S, MaddenC.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row ley,M:New bury House,1985.
[6]張誠.語言輸入假說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74,170.
[7]張國揚,朱亞夫.外語教育語言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