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莉 趙 黎
(1.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昆明 650092;2.紅河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云南 蒙自 661100)
大學生社會身份認同的主要問題、原因及策略
田 莉1趙 黎2
(1.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昆明 650092;2.紅河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云南 蒙自 661100)
當下大學生社會身份認同呈現出諸多危機,主要表現為責任感異化危機和職業預期危機。本文探析了影響大學生身份認同危機的產生是由外部因素和個體內部因素等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時,論證了緩解和引導大學生超越社會身份認同危機的可能策略。
大學生;社會身份認同;困境;策略
身份,最早是心理分析的一個技術術語,如今已發展成為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與角色等概念相關,揭示的是個體與社會、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每個人對身份的認同是多重的,而對多重身份的管理也是個體身份認同的重要任務之一。大學生能否在不同的情境中側重不同的認同,是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深層機制。
當下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契約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最具活力的群體,從其身上可直接反映出社會轉型期,社會成員在身份建構與認同過程中所折射出來的社會發展特點。令人擔憂的是,當代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已逐漸表露出不同程度的身份認同焦慮,以及由此所導致的一些身份認同危機表現。一般而言,大學生的社會身份認同危機主要表現為:責任異化危機和職業預期危機。
認同(identity)涉及到“自我”的問題。伊?謝?科恩認為,“自我問題包括兩個基本不同的問題:第一,什么是自我性,也就是自我性、人定性和自我意識等等的一般本性是什么;第二,我是誰,也就是我的具體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第一個問題的注意中心是人的類的可能。這個問題是無人稱性的,其目的在于求得客觀認識,這種認識的結果可以表現為概念;這是尋找一般規律、規則、標準,每個人選定什么標準可以有種種不同;這是通過別人發現自我。第二個問題的注意中心是人的個人可能。這個問題是內省的、主觀的、個人內部的;這主要不是認識,而是自我表現、自我交流,是由己及人的過程;主要不是訴諸理性而是訴諸直接體驗、直覺經驗。”[1]基于此,筆者認為,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就是大學生對“我是誰”的回答和體驗。具有合理、穩定自我認同的大學生必然是自主性、獨特性、反思性、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存在。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行為不能單從個人心理素質來解釋,要全面地理解社會行為,必須研究人們如何構建自己和他人的身份。人們會用自己或他人在某些社群的成員資格來構建自己或他人的認同。“通過社會身份的認同和建構,人們不僅可以提高自尊,還可以減低無常感或提高認知安全感,滿足歸屬感與個性的需要,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找到存在的意義等”。[2]具有合理、穩定社會身份認同的大學生必然是與時俱進的,善于自我調適的,敢于面對競爭和挑戰的。班級管理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生存與發展,因為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
社會認同危機是個體與他人之間關系的危機。這種危機是針對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與他人的關系中形成的意義觀、價值觀和地位感,而產生和發生作用的,體現在面對他人與社會等這些外在群體時所產生的危機。大學生社會危機主要表現為:責任感異化危機、職業預期危機。
責任感異化危機是指大學生在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時,對于賦予這種價值和意義中所承載的社會責任的逃避和懼怕。大學生群體不但沒有在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而且也沒有在對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對高品位文化的蓄養、對理想主義的追求等方面表現出獨有的品性和朝氣。身處校園的大學生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面對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選擇逃避和退縮時,身份認同危機便產生了。而在逃避責任的同時,部分大學生選擇消極的認知觀念,動搖了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衡量標準,對于事物的是與非無法進行正確的評價。
在傳統價值視野中,大學生理應成為承載知識的主體,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言談舉止和行為方式都要符合知識承載者的身份。可是我們不難發現大學校園里,也有不少學生在為獲得高分而廢寢忘食、孜孜以求,但是當提及自己忙碌的學習生活對自己有何用處之時,大學生往往表現出滿臉默然。長此以往,大學生對待自身的行為習慣會既表現出全盤接受的態度,又習于被動適應守舊型的大學生群體文化。
職業預期危機,即很多大學生在還未走出校門之前,對于自己的職業預期很高,在就業時往往無法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使大學生對職業和期望的定位產生偏差;或因無法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而持放棄的態度,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若在校大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不能為其塑造一個科學、全面的擇業觀,就難以對就業環境和自身定位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全面認識,難以通過自我調適,愈合自身就業期望值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的“心理割裂感”。
大學生社會身份認同危機的產生,是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結果:
首先,是社會轉型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與現有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對口。在人才短缺時期,大學生曾被賦予“天之驕子”的社會標識,而作為大學生群體也形成了“天之驕子”的自我身份認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身份認同與社會現實是高度合一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社會境遇每況愈下,論知識是大學生,講身份是農民工。“改革開放的前30年,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造就了2億多城鄉兩棲的農民工大軍,產生了同工不同酬、貧富分化、留守兒童等諸多社會問題。當下,社會仍以同樣的軌跡,造就著一個正在逐步變得龐大的新群體——大學生農民工”。[3]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天之驕子”的身份認同逐漸消退轉而成為普通勞動者,出現了社會認同的“驕子化”與現實處境的“民工化”的巨大反差。
其次,大學生身份認同困境的出現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其一,社會因素。在政府主導的如火如荼的擴招的同時,對大學生就業體系的管理顯得捉襟見肘。盡管各級各類政府在引導和創設大學生自主創業環境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政策執行的保障機制與實施策略有限,就業體系的完善仍有許多可改進的空間。擇業眼光只盯著事業單位、公務員的大學生大有人在,而在政策空間與個人利益的博弈中,最后的結果就是眾多大學生只能頂著“天之驕子”的頭銜獨自面對殘酷的就業市場。
其二,學校因素。市場經濟背景下,對現代人才的培養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現代高校教育模式卻未能明顯超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模式。學生家庭對學校的所有需求幾乎“照單全收”,學生乃至學生家長都在盲目追求高學歷。三者共同作用促成了大學生“知識民工”的待遇。況且,許多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體制不健全,往往只是在畢業就業階段進行一些禮儀、面試等方面的應付式指導,而沒有在整個學習期間引導學生塑造一個科學、全面的擇業觀。
其三,個體因素。當下90后的大學生,是個性自我和張揚的典型代表,他們對集體身份的塑造顯得相形見絀。他們并不積極地表現出個人對于團隊的歸屬性,不積極強調他們的集體屬性和意識,從而體現了其集體身份意識的弱化趨勢。這種個性化的特征在面對“知識民工”的處境時更容易感到困惑,當他們發現憑借個人力量已無法滿足自我的認知和行動需求時,他們甚至會以一切“無所謂”的姿態來應對自己的學習生活。
讓大學生群體普遍感到困惑的事情就是“誰能告訴我,社會到底需要我做什么”。當大學生普遍感到,教育這一在過去可以較快改變命運的通道,現在變得越來越狹窄時,一種不被社會所需要的挫敗感,籠罩著許多在校大學生。于是大學生首先反思的就是教育制度。高校辦學的定位不能夠讓學生一走出校門就能夠馬上為這個社會產生價值。
學校教育的功能雖然是有限的,但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責任警醒在校大學生因社會身份認同危機所帶來的學習適應不良的情況,并認識到任其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學習適應不良只是表面現象,而學生因此產生的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是需要注意和疏導的。針對在校大學生,學校層面可嘗試通過各種團學活動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解困,幫助大學生認清當下社會形勢,幫助每個學生進行職業定位。
為什么有些大學生不能為社會所用?因為崗位不夠,尤其是提供不了更多適合于大學生的崗位。企業的科技含量、社會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不對稱的。但是大學生農民工與新生代農民工相比,其對城市的期望值更高,不僅為了生存,更為了發展,它們知識水平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維權意識更強,精神需求更高。但現實是較低的市場企業技術含量,仍舊需要更多的體力勞動者,進而大學生農民工在就業初期整體工資水平偏低,甚至會低于新生代農民工。對于社會上已經成為“漂一族”的大學生,需要社會拓展相應的專門管理與服務機構,對這一新生群體加以關注,掌握這一群體的就業動態、心理狀態與規模等相關資料,否則新群體、新現象、新情況沒有專門的監管與干預,會給有效的引導和幫扶造成很大的盲目性。
[1]伊?謝?科恩.自我論[M].上海:三聯書店,1986:48-49.[2]張曉紅.論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危機及其調適[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3]劉建,茆琛,林嵬,李亞彪.新群體——大學生農民工[J].半月談.2011(2).
Problems, Causes and Strategies:on College Students’Social Identification
TIAN Li1, ZHAO Li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2. Academic Affairs Office,Hong 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China)
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a lot of social identity crisis, mainly in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crisis and the crisis of professional expectatio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ntity crisis of the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result. Meanwhile, demonstrating the possibility strategies, this could be use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cape crisis of social ident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dentity; difficulties; strategy.
G643.1
A
1008-9128(2011)03-0102-03
2011-04-16
云南師范大學學生工作科研基金項目
田莉,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一般理論。
[責任編輯 姜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