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懿
白云新城位于廣州西北部,白云區的南部,緊靠中心城區,是新機場進入廣州中心城區的門戶地區,也是2009年廣州市政府重點規劃建設的四大地區中最先開展城市設計的地區,將體現廣州未來的城市建設新形象。尤其在廣州市提出“中調”戰略,發展方向由跨越轉向優化提升的背景下,白云新城地區作為廣州“中調”北部地區與“北優”地區相銜接的戰略區位,其發展定位及其對周邊地區可能產生的影響均需要進行細致研究。
基于以上考慮,從區域性的角度對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研究: 1)廣州“中調”戰略下白云新城的總體定位;2)白云新城在中調北部地區所應承載的主導功能;3)白云新城與中調北部地區協調研究;4)制定對城市設計的指導性原則。
1 )與“中調”戰略框架緊密配合。廣州在新一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中提出“中調”戰略,從而標志著廣州城市空間發展重點由跨越拓展轉向優化提升。白云新城位于中心城區北部邊緣,是“中調”戰略的重要載體之一,其開發建設既關系到廣州中心體系的優化,又關系到北部近郊城區的提升,因此,需要與“中調”戰略中的一系列發展思路緊密匹配。
2 )體現廣州建立現代服務業體系和建設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區”的新要求。從廣州“中調”戰略的高度思考白云新城未來的發展定位,一方面將其納入廣州未來多中心發展格局下的現代服務業網絡體系中,提升該地區作為面向北部地區的服務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建設宜居城市的理念指引下,實現舊城更新,打造優質的人居環境,最終成為廣州“首善之區”的新標桿。
3 )借鑒國際大城市新城建設理念,并與地區實際緊密結合。新城建設過程中,主導功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本研究通過對上海、東京、紐約、巴黎等國內外情況類似的國際大城市在多中心網絡組織和新城開發等方面的經驗借鑒,尋找本地區可能的發展機會和開發模式,同時著眼現實,仔細論證廣州市以及本地區對不同功能的實際需求情況,探討各種發展機會的可行性,從而科學全面地確定最適宜本地實際的功能。
4 )在大尺度范圍梳理交通體系。白云新城所在地區周邊所面臨的交通問題是該地區最為重要的不利因素之一,擁堵嚴重、客貨混行的交通狀況亟待改變。通過交通問題分析、地塊功能調整,強化城市主次干道二級網絡的聯系,并應對白云新城地區服務地位提升,提出路網及軌道交通改善建議。
5 )發揮地區生態價值,以生態理念優化空間。白云新城所在的廣州北翼近郊區目前整體的生態開敞空間極其匱乏,而白云新城緊鄰廣州“綠肺”白云山,周邊還有流溪河以及規劃建設中的白云湖、白海面等生態景觀資源,以白云新城開發為契機,充分利用這些生態斑塊,梳理廣州北翼的生態肌理,劃定貫通城區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的生態綠廊,尤其在白云新城城市設計中,通過大型中央綠地充分體現生態理念在城市設計中的優先地位。
1 )確定白云新城總體定位。研究基于對競賽成果的評估總結,充分吸收六個參賽方案的可取之處,在深化階段充分考慮在廣州“中調”戰略的指引下,針對白云新城能否成為城市副中心、居住空間開發強度多少為宜等關鍵性問題,通過借鑒國內外案例,進行了國際性大都市多中心模式、服務體系、新城發展、宜居城市等多個議題的研究,并充分吸納多方意見建議,從而確定白云新城總體發展定位為“廣州北部的商業服務中心;白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
2 )選擇白云新城主導功能。總體定位明確了白云新城將以高質量的服務業集聚和宜居居住組團為主要的功能組成,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參照曼哈頓、新宿、香榭麗舍等地不同的商業中心模式,選擇最適宜本地的服務業構成;同時,對廣州商務辦公、商業批發零售業態的現狀及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并對空港經濟影響進行評估,確定白云新城各服務設施開發規模;此外,為凸顯廣州文化形象并提升地區品位,在現有會展中心、新體育館等設施基礎上,在城市設計中重點強調了文化設施的設置,并為各類文化事件提供了充分的場所。通過以上研究,最終確定白云新城主導功能為“重點發展商業零售、商貿、會議、酒店、文化娛樂等綜合功能;前期發展宜以依托軌道交通的零售商業開發作為啟動項目”。
3 )協調白云新城周邊地區發展。白云新城周邊地區協調研究范圍為廣州“中調”北部地區,面積約189.2 km2。首先對該區域土地利用現狀、商業設施、交通系統和生態體系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在現狀和理想模式之間尋找階段性的中期目標,從而制訂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空間優化路徑。服務網絡方面,構建“片區服務中心—片區次中心—組團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節點—鄰里中心”的服務體系;交通系統方面,強化城市二級路網,并與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所充分溝通,對軌道交通提出改造建議;生態系統建設方面,提出建設以大型生態濕地、新城中央公園、組團中央綠地為主的生態板塊,以此為節點,根據區域基底差異,引導不同形式的生態廊道,共同構筑北部地區生態網絡。
4 )制定城市設計指導性原則。提高規劃設計標準,實現發展定位目標。充分利用現狀,以點帶面,集中優勢資源,建立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以加強白云新城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作用,保證其作為北部片區商業文化服務中心的地位。制定規劃策略以保證實現宜居新城的目標。首先保證交通順暢,本地區先天不足,受到白云山地形影響形成交通瓶頸,因此該地區對外交通必須主要依靠軌道交通,區內交通主要依靠公交系統,設置多條地鐵線和地鐵站點,便捷聯系商貿服務公建,疏通本地區與外圍聯系。其次需制定道路規劃新標準,提高道路綠地比例。再則建立便捷連貫的步行系統,能連接區內各個部分和公共交通樞紐,并且保證舒適的步行環境。另一方面建立多層級完整的綠化系統,提高區域內的綠化率和綠化覆蓋率,建立與白云山的生態和景觀聯系,構建舒適的宜居環境。增大公園面積,增加地塊和道路綠地率,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
1 )強調“點”“網”互動,以區域研究指導城市設計。從區域著眼,將白云新城視為廣州多中心網絡體系中的節點以及廣州北翼地區的商業服務核心,以區域研究指導網絡節點的城市設計,以城市設計影響區域網絡體系。2)將城市設計納入區域研究框架,強調城市設計的可操作性。對白云新城周邊地區的服務網絡、交通體系、生態系統等關鍵要素進行研究,實際上是將區域發展目標在空間上加以落實,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關注,為城市設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3)通過案例研究,借鑒成熟地區的經驗,吸納先進地區的優秀理念。通過將廣州與紐約、東京、巴黎、上海等國內外成熟地區的比照,使自身的發展坐標更為清晰,結論更為科學直觀,所選擇的發展模式與路徑更具實際指導意義。同時,吸納新加坡等地的先進城市規劃設計與開發管理理念,如“鄰里中心”等居住組團服務模式,力求使白云新城地區的設計與開發對廣州其他區域產生較強的示范效應。
白云新城發展策略研究通過分析先進城市的規劃發展案例,與城市“中調”戰略框架緊密配合,從區域網絡體系入手,研究周邊地區的服務網絡、交通體系、生態系統等關鍵要素,以區域研究指導網絡節點的城市設計,將區域發展目標在空間上加以落實,實現合理規劃、科學決策的目標。
[1] 高早亮.哈爾濱城中型開發區的城市設計問題探討[J].山西建筑,2010,36(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