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
伴隨著城鎮化,土地可持續利用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問題,同時也成為廣大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1]。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土地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擁有耕地數量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開發利用彌補耕地資源不足的后備土地資源數量較少,因此,人多耕地少的局面難以改觀。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會導致對農產品需求進一步上升。這將更加加劇現有土地資源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
1.1.1 我國城鎮化的開始階段
建國初期,我國正處在二戰后的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實現時期。這時候國家發展的重點是工業化,此時形成了以工業化為主體推動起來的城鎮化,初步形成了城鎮化的開始階段。在當時,雖然沒有制定城鎮化發展的政策,但由于沒有農村人口進城工作和定居的限制,工業化發展基本上和城鎮化同步進行。1.1.2 我國城鎮化的曲折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由于國家政策的失誤,各地盲目擴大建設,城鎮人口猛增,城鎮化率一路攀升。實際上國民增長無法支撐城鎮人口的快速增長,加上天災人禍進一步造成國民經濟萎縮。后來又經過“文化大革命”,使得當時中國的經濟趨于崩潰。城鎮無法容納如此眾多的人口,后來在“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口號帶動下,城鎮人口逐漸減少,城鎮化率顯著下降。
1.1.3 我國城鎮化的恢復和緩慢增長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黨中央正確的領導,由于一些下鄉知青回城和大學招生等,城市人口在不斷增加,城鎮化水平有所恢復。改革開放以后,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地增長。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農村非農就業幅度明顯增加,城鎮化進程速度隨之加快。但由于戶籍制度的不完善,制約了農村人口進城的數量,使得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發展較為緩慢。
1.1.4 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經濟不斷快速發展,信息產業化,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探索后,逐漸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時,國家的任務是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水平迅速增長,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1.2.1 解決和協調“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這些年,以農村經濟的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增長過慢為突出表現的“三農”問題,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主要問題。由于城鎮化落后,有限的土地承載著過多的農業人口,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制約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以至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有利于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分配,使得有限的土地上進行耕種的農業人口數量減少,同樣的產出分配給數量較少的人口,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城鎮化進程中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1.2.2 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城鎮化進程中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有利于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帶動農村的社會經濟各方面更科學,更有效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市場化,工業化,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實現城鄉經濟相結合的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技術化,社會化的發展進程。
1.2.3 實現城鎮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
城鎮化進程中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直接加強了城鎮房屋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了工業,商業,手工業等的快速發展,有效地改善了城鎮環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間接的帶來了良好的就業形式,節約了土地、交通運輸費用,節約了有限的土地資源,有效節省了大量能源消耗,也側面改善了生態環境,是實現城鎮全面、綜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3]。
2.1.1 土地利用效率低
在我國,人口數量多,基數大,人均耕地較少,城鎮化過程中需要的土地十分稀缺。在這些條件約束下,土地的有效、合理利用迫在眉睫[4]。但現階段,土地潛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的效率并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很多小城鎮建設中土地粗放利用;2)鄉村居民點建設占地過大,且布局極為散亂,用地結構不合理。
2.1.2 城鎮化占用耕地問題嚴重
城鎮化從本質上來說,是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變的過程。因此,城鎮化問題的焦點是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之間的矛盾,也是建設與保護之間的矛盾[5]。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伴隨著城市建城區面積的擴大和耕地的減少,且占用速度沿海地區較快,中、西部地區較慢。
2.1.3 土地污染嚴重及土地生態環境惡化
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使城鎮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城鎮生態環境的惡化反過來又限制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土地可持續利用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社會和生態效益。但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更多的注重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和生態效益。這對土地造成嚴重的污染,土地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從而給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
1)人口增長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中國城鎮化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也伴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根據預測,我國人口總量在未來幾十年內將不斷增加,2030年將達到最高峰。而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定量的土地資源維持其基本的生存。為了滿足新增人口對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房地產的需要,將會有大量的農用地轉化為住宅用地、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用地[6]。2)經濟發展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不管作為生產要素還是作為活動的載體和空間條件,土地對經濟發展都起著基礎的促進或制約的作用。經濟發展的過程,即是土地利用調整的過程,也是促使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集約度不斷提高的過程[7]。
3.1.1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與人口政策相結合
我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速度快,給有限的土地造成了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導致人地關系緊張,這是造成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的根本原因。針對這一問題,必須有效控制人口增長,科教興國,普及義務教育,逐漸提高人口質量,形成普遍高素質的國民,達到人口數量的零增長以及負增長[9]。
3.1.2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與法律法規相結合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土地利用的行為不能僅靠倫理規范和自然界的懲罰來制約,必須有適當的法律進行規范、合理的制約,以避免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也需要與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正確引導。
3.1.3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與科學技術相結合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創新,給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帶來了完備的技術標準和無限的動力。在進行土地利用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與土壤學、生態學等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可操作的方法體系,形成了完備的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技術標準來推動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順利進行。在現實中,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與科學技術有效、合理的結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
3.2.1 城鎮化的發展對耕地的影響
1)正面影響:雖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隨著城鎮人口的不斷攀升,必然要大量的占用耕地。但從理論上來看,基本保持了人均耕地面積的動態平衡。農村人口的平均占地面積大于城市人口,人口的城鎮化不僅沒有浪費土地,反而起到了節約土地的作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土地的粗放利用也逐漸向集約性利用和可持續利用轉變。2)負面影響:當前,城鎮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逐漸擴大的城市在不斷的侵吞著農用地面積,造成耕地總量的不斷減少,耕地質量的持續下降,導致了糧食總產量下降。同時,伴隨耕地的不斷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這對城市的安定帶來了負面影響,間接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10]。
3.2.2 正確處理城鎮化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
在城鎮化進程中,為了持續提高城鎮化水平和緩解耕地壓力,需要正確處理城鎮化程度和耕地保護的關系,唯一的途徑就是進行土地的集約利用。但根據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土地的集約利用是有限度的,過度的集約會破壞土地[11]。
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一些客觀的歷史原因,我國城市結構不合理。一些行政單位,占地大,產出低的企業占據了城市中價值較高的地段,而一些占地小,產出高,能給國家創收的企業卻處在相對邊遠的地區。在用地結構調整中,需要考慮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于工業用地,應盡量布局在能滿足其生產需求的能源、原料、技術、勞動力供應較多的地區。對于生活用地,在布局時,應著重考慮生態條件,遠離空氣、飲水、噪聲污染嚴重的地區。公共設施用地,應布局在能夠滿足城鎮發展需要,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地區。因此,對各類用地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使得人地關系和諧。由于在我國的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問題,在土地利用中要通過土地的集約利用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掘土地的潛力。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關系,合理進行鄉村居民點的建設,使其結構合理。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用地,要保證其在征用后合理布局,集約利用。另外,在我國的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污染嚴重及土地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則要提高人民的素質,實現土地的優化使用和綠化保護,防止土地的沙漠化。合理灌溉農田,采用滴灌等科學灌溉方法,防止土地的次生鹽堿化。
在城鎮化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研究土地可持續利用問題意義重大。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國情,要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土地利用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通過技術的進步、產業的升級、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的相關制度和政策等,土地的利用將會越來越規范,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將會實現。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土地的規律性,確定合理的城市用地規模,客觀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潛力,正確的評估土地利用的方式,科學的制定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可持續利用策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1] 林英彥.土地利用概要[M].臺灣:臺灣文笙書局,1995.
[2] 畢寶德.土地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 歐名豪.土地利用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4] 秦大河.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5] 石曉平.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6] 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7] 安東旭.試論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土地的內涵開發和資源利用[J].城市研究,2000(3):47-49.
[8] 陳美球,吳次方.我國小城鎮土地利用問題剖析及其對策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2(4):15-21.
[9] 胡必亮.城鎮化道路適合中國[J].南方周末,2003(8):33-34.
[10] Eric Lambin,Turner B L,Helmut J Geist,et al.The Cause of Land-use Change and Land Cover Change;Moving beyond the Myth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1(11):88-89.
[11] Gunther Fischer,Liaiang Sun.Modle Based Analysis of Landuse Development in China[J].Agriculture,Ecosystem and Envitoment,2001,85(3):163-175.